APP下载

浙江省 201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1-10-09石婷婷

治理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工作

□ 石婷婷

浙江省 201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

□ 石婷婷

本文根据 2010年 7月对浙江省 6所高职院校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此作为有关部门的工作参考。

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政策建议

就业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变量,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反映了特定区域里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特定的经济环境里,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涉到政府、学校、家庭、毕业生个体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务院在 2009年 1月 19日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精神,结合浙江省实际,就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201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如何?就业后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进一步促进就业?这些问题是本文调查和分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调查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简称“高职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普通高校学历体系最低的大专层次。2010年,浙江省高职高专毕业生为 125758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53.2%。高职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有人力资本含量、动手能力较强、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的群体。本次调研设计了二个层面的问卷,一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二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处的,本文仅就第一层面的调研进行分析。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课题组自编的《2010年高职毕业生调查问卷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已经签约毕业生信息、未签约毕业生信息等四大部分,设置了 31个问题,问卷效度检验采用德尔菲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就业毕业生占调研总数的比例;男生,女生占总数的比例;分析就业率;

其二,就业毕业生的求职渠道分析;

其三,户籍地与工作地点,分析人才流动趋势;

其四,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次数,分析就业的难易度;

其五,预期薪酬与实际工资收入,分析预期薪酬与就业的相关度;

其六,就业毕业生的行业分析、单位经济性质分析、签约单位交“三金”、“五金”情况;

其七,专业与就业的相关度;专业与找工作的难易度,分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

其八,毕业生的就业观点,找工作的相关因素等,分析毕业生个体情况。

本课题组前期调研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住房贫困现象①参见笔者拙文:《大学毕业住房贫困原因探悉》,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 1期。,住房贫困不利于毕业生稳定就业,因此,住房保障作为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被引入到本课题调研。

(二)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了 6所院校: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地处绍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6所学校从地域上分为浙东、浙北、浙中,覆盖大半个浙江,其中有 3所学校为地方人民政府主办,2所为行业系统主办,l所为国有民办机制运作。浙江高职院校通常用五个学期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规定的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第六学期安排毕业生社会实习,社会实习也就是学生找工作的阶段。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在六月下旬毕业生回校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由学校学生工作处布置给班主任,班主任负责发放、回收问卷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3700份,每所院校平均发放600份以上,回收有效问卷 3561份,占发放问卷的96.2%。在有效调查样本中,从性别结构看,男生占39.2%,女生占 60.6%;从生源的户籍看,来自城市的毕业生占 35.16%,来自农村的占 64.84%。

问卷统计采用 SPSS13.0软件。本文通过统计描述的方法,以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已经或正在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高职毕业生签约情况好于 2008年

从 2004年起,我国高校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宏观就业统计口径,制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办法,就业形式包括了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签订就业协议书、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升学、出国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等 7种形式②教育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情况,人民日报 2010-08-18。。在就业的 7种形式中,随着我国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用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灵活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课题组考虑到高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简约就业形式,设计了 5个问题:已经签约、正在洽谈签约、已有工作意向、还没有意向、一次面试机会也没有。课题组把正在洽谈和已有工作意向归类为灵活就业。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 7月,在调查共回收的 3561有效问卷中,已经工作签约的有 1502人,占调查总有效样本的42.2%,正在洽谈签约的 872人,占 24.5%,已有工作意向的 854人,占 24%,以上三者相加占了90.7%。还没有工作意向的有 223人,占 6.3%,一次面试机会也没有的有 110人,占 3.1%,即半年后,一次面试机会也没有和没有工作的共 333人,毕业生失业率为 9.4%(见图 1)。

图 1 毕业生就业状况

这一结果与本课题组 2008年调查的有效样本数据比较③参见笔者拙文:《2008年浙江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2009年第 4期。,2010年毕业生签约率提高了 16.2%,与工作单位洽谈或已有意向的提高了 16.5%。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说明了浙江经济的回暖复苏。经济学的“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存在着关系,即经济增长是就业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业的扩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浙江经济以轻、小、散的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他们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政策上,首先要放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减税、减负上。

(二)已经签约毕业生的特点分析

在调查回收已经签约的 1502份有效问卷中,签约毕业生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求职渠道多元化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采用多种渠道求职,呈现了多元化的求职方式。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已经工作且签约的毕业生请其就“你就业的途径”进行回答。答案共有 5个选项,统计结果进行频数分析,排出优先次序,第一是自己找,占总数的31.2%;第二是父母朋友介绍,占总数的 29.8%;第三是校园招聘,占总数的 22.5%;第四是社会网络招聘,占总数的 14%;第五是自己创业,仅占总数的2.5%。以上数据表明自己找、校园招聘、社会网络招聘找到工作的已占了 67.7%,即 2/3以上的高职毕业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找到现岗位,就业主渠道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虽然自己创业的人数仅占签约者总数的 2.5%,但个数也有 38人,38人的示范效应将会带来未来更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 (见图 2)。

图 2 工作签约毕业生的求职渠道

2、就业首选地点向上一级区域流动

签约毕业生中男女比例为 39.9∶60.1,与问卷总样本男女比例 39.2∶60.6大致相当,这说明了社会在就业上已经没有了明显的性别歧视。就业毕业生中城乡户籍的比例为 44.7∶58.3,这与问卷总样本数的城乡户籍比例 35.16∶64.8有明显的差距,也即在就业上,城市毕业生比农村毕业生更多、也更容易找到工作。签约毕业生户籍状况、就业首选地点如图 3所示,首选就业地点上呈现了大规模的渐进梯次向上区域流动的态势。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农村毕业生在农村就业的只有1.8%,即 56%的农村毕业生向乡镇、县级市和地级城市流动,其中,我们减掉原城市户籍地的签约生,得到了如下一些数据:农村户籍的毕业生 4.2%流向乡镇,24.6%流向了县级城市,27.7%流向了地级城市就业,即农村签约毕业生实际就业主要集中在县级和地级城市。

图 3 就业首选地呈现渐进梯次向上区域流动的态势

3、求职态度积极努力

参加招聘和求职次数表示毕业生的求职努力程度,调查数据显示,签约毕业生、灵活就业者和没工作的三类群体在找工作的频率上大致相同,这一方面说明了全体调研毕业生的求职态度是积极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难度,工作并不好找,特别是没有工作的群体找工作三次以上还必须继续找 (见图 4)。

图 4 参加招聘求职次数三类群体的比较

4、实际工资收入低于预期薪酬

签约毕业生的预期薪酬,课题组设计了从 1500元起薪,因为,课题组在 2008年的调研中,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是 1395元,2010年浙江省提高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上限是 1100元,高职毕业生毕竟有别于农民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知识、有技能的群体,因此,课题组设计的薪酬起点略高点,同时也反映了课题组的价值述求。

调查发现,已经签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从数值上看并不高,预期薪酬的期望平均值是 2355.86元/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期望本已不高,但就业后的实际工资收入比原有预期还要低,实际工资收入的平均值是 2088.88元 /月 (见图 5),这一方面说明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毕业生寻找工作和企业招聘员工的搜寻匹配过程中,毕业生没有谈判实力,只能低薪酬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不是粘性的,可以灵活地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是劳动力市场变得很有弹性。同时,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也迫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敢过于挑挑拣拣。

图 5 实际工资收入都比原有预期低

5、签约毕业生 2/3左右就业在第三产业部门和个私企业

在问卷调查的 8个工作单位所属行业中,签约就业以多少排序,分别为:制造业 26.6%、其他22.1%、商业服务业 15%、金融业 13.8%、信息计算机业 9.7%、房地产业 4.7%、文教卫公共事业部门4.6%、电煤水生产供应业 3.5%(见图 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金融业占了 13.8%,是因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样本数目偏多所致。签约毕业生29.1%的在第二产业部门就业,除去 1.8%在农村就业的 (在农村也可能是农业生产服务业),69%在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浙江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吸收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领域,因此,政府在就业促进政策上,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适合毕业生个体自主创业。

图 6 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经济性质,按调查统计显示,私有企业占 40.1%,个体企业占 17.4%,国有企业占 18.1%,集体企业占 13.8%,外资企业占 5.1%,事业单位占 4.6%,港澳台企业占 0.9%(见图 7)。本次调研发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等政策的作用下,浙江高职毕业生在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分别比 2008年调研样本提高了8.1和 7.5个百分点。而在私有个体企业的就业比例从 2008年的 70.2%下降到 57.5%,下降了 12.7个百分点。因此,本课题组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对浙江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到一些中小企业停工停产并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减少。当然,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高达 57.5%。

图 7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经济性质

调查显示,2010年已签约的毕业生中,有 34%的企业缴纳“三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有 33.2%的企业缴纳“五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还有 32.9%企业什么也没有缴纳 (见表 2)。

表 2 企业缴纳保险金情况

6、毕业生学用匹配较好

高职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并签约,说明了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本次调查的专业大类涉及财会金融、电子电工、服装、化工环保、机械类、计算机类、建筑、旅游服务、农林生物、商业、文秘、药学等 13个大类签约毕业生与专业。被调研毕业生的专业人数多少不一,最多的是财会金融专业,最少的是服装专业。尽管调研的专业人数多少差距很大,但也不影响专业与就业率的分析,在13个大类中除去人数最少的服装专业,以毕业签约率排序,药学 63.6%、化工环保 56.6%、商业51.8%、机械类 51.5%、财会金融 43.3%、建筑41.1、文秘 40.8、电子电工 34.8、旅游服务 30.1、计算机类 26.6、农林生物 23.5(见图 8)。对以上签约率高的专业作深入分析,我们都能看到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以区域块状经济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教学创新①参见笔者拙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创建高职教育新专业》,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 3期。。

图 8 专业与签约就业情况

高职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并签约,也说明了毕业生本人专业与综合能力较强。在调查问卷中,请签约毕业生“对专业的态度”进行回答,答案共有 5个选项,统计结果进行频数分析,非常喜欢占了 20.9%,比较喜欢的占了 39.5%,一般的占了 32.6%,不太喜欢的占了 5.2%,很不喜欢的仅占了1.8%。

请签约毕业生对“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进行回答,答案共有 5个选项,统计结果进行频数分析,有56.3%的毕业生认为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容易和比较容易,33.6%的毕业生认为一般,只有 5.1%的毕业生认为很难找。签约毕业生 85.9%有职业技能证书。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就业供需搜寻的技术平台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网络媒介的建立,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用工企业和毕业生相互寻找降低了成本,即省时间又省精力,在网上搜寻企业岗位空缺和毕业生找岗位的信息都有较好的对称,企业开出招聘员工的条件,求职者应聘,双方都知道这个岗位有多少人需求。在当今就业状况不好的时期,毕业生会主动降低就业期望,采取积极的就业态度。就业供需搜寻的技术平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表明 67.7%的高职毕业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其中大多是借助网络技术平台。

2、就业期望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期望值高低与就业的关系已有较多研究,一般认为二者是一个负相关的关系,就业期望高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成功率相应的较低。本课题组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和个体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2月。学校对高职生就业观念的灌输——必要的理论知识懂一些,学点实用技能,毕业后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从事第一线的操作性工作;毕业生自身所处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三者共同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期望。

在调查问卷中,请其对“就业观点”所列的五种观点进行选择,通过对调研统计总样本的就业观与签约状况交叉制表 (表略,见图 9),可以看出已签约学生中有 85.8%(70.5%+15.3%)的学生是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合意岗位低工资也就业”的积极就业观,只有 14.2%的学生选择较消极的就业观;灵活就业学生中有 79.3%(61.3%+18%)的学生是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合意岗位低工资也就业”积极就业观,只有 20.7%的学生选择较消极的就业观;而无工作的学生中只有 69.3%(46.4%+22.9%)的学生是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合意岗位低工资也就业”的积极就业观,但却有 30.7%的学生选择较消极的就业观。相比之下,积极的就业观似乎有助于就业。这一结论通过统计卡方检验(spss17.0版)和 phi系数检验,可以证明在显著性水平为 0.0L下,拒绝就业观与签约状况这两个变量相互独立的零假设,说明就业观与签约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表略)。

图 9 三类群体就业观比较

大学生就业期望中,能够量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预期薪酬。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可以界定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工资高于大学生均衡工资,而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引起大学生失业。调研统计总样本显示:预期薪酬 1500元的占25.8%,2000元的占了 31.8%,2500元的占了19%,即预期薪酬在 2500元以下的总共有 76.6%的毕业生 (见表 5)。从就业观念到预期就业薪酬,我们可以说,总体上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是切合实际的。

表 5 总样本的预期薪酬

3、就业的住房支撑

本课题组以为住房保障对促进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因此,课题组对毕业生的家庭住房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家庭住房仅有一套的高达 70.2%,换句话说,有 70.2%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后,都将面临住房或买或租的问题 (见表 6)。

表 6 总样本家庭住房

从城乡户籍细分看,农村户籍毕业生家庭住房仅有一套的比例更高,达 76.4%,且农村户籍毕业生兄弟姐妹都在 2人以上,农村子女成家后的住房需求相应的更多。城市户籍毕业生家庭中,省会城市 40.1%的家庭有 2套以上住房,地级市有 48.3%家庭有 2套以上住房,县级市有 32.2%家庭有 2套以上住房,乡镇有 21.9%的家庭有 2套以上住房。城市户籍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即平均有 1/3的家庭已经解决了子女的住房问题,另有 2/3的家庭有购房需求 (见表 7)。

表7

如上文统计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工资收入的平均值是 2088.88元 /月,课题组对高职院校所在地区 2010年 9月租赁房平均价格作了调研:湖州市吴兴区一室一厅 673元 /月;台州市路桥区租赁套房平均价格:1350/月,椒江区:1012.98/月;绍兴县一居室 570元 /月;金华婺城区一居室 450元 /月;义乌市一居室 620月/月。毕业生的工资只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住房问题要靠父辈的支持才能解决,调查问卷对“父亲职业”、“父亲学历”、“家庭年收入”进行了调查。请其对“父亲职业”进行回答,答案共有 7个选项,统计结果进行频数分析,排出优先次序,第一是务农,占总数的 25.5%;第二是个体工商户,占总数的 25%;第三是工人,占总数的 18.3%;第四是打工,占总数的 14.3%;第五是其他,占总数的 9.6%;公务员和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 7.2%。前四项总共占了 83.2%(见表 8)。

表 8 父亲职业、学历和家庭年收入

1万以下 525 14.8%1-4万 1088 30.6%家庭年收入4-10万 929 26.2%10-20万 345 9.7%20万以上 121 3.4%不清楚 541 15.2%

请其就“父亲学历”进行回答。答案共有 6个选项,统计结果进行频数分析,排出优先次序,第一是初中,占总数的 35.8%;第二是高中,占总数的28.9%;第三是小学,占总数的 20.2%;第四是文盲,占总数的 8.8%;大学以上仅占了 6.3%。即高中以下的占了 93.7%。请其就“家庭年收入”进行回答。答案共有 6个选项,l万以下的占 14.8%;1-4万的占 30.6%;4-10万的占了 26.2%;10—20万的占了 9.7%,20万以上的占了 3.4%,不清楚的占了 15.2%。

以上从父亲职业、父亲学历和家庭年收入三个方面的数据表明,毕业生的家庭中父亲务农、打工、工人和个体工商户的占了 83.1%,父亲高中以下的占了 93.7%;家庭年收入在 10万以下的占了71.6%。按照马克斯.韦伯以财富、权力、声望三个最基本要素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底层、中层、上层”来看,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家庭居于社会底层,换句话讲,依靠父辈家庭出资买住房的可能性很小。

(四)高职毕业生的失业现状分析

1、失业时间忍耐度

失业毕业生中有 55%的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找到工作,有 21.3%希望在明年 6月前找到工作,有23.7%希望在明年 12月前找到工作。毕业生失业时间的忍耐度较长,就业紧迫感不强。具体分析失业毕业生的户籍分布情况,农村户籍的占了 57.2%,省会城市的占了 26%,地级市占了 5.8%,县级城市占了5.9%,乡镇占了 5.1%。有近一半的失业者对参加政府补贴的企业实习没有积极性 (见表 10)。

表 10 失业时间忍耐度

2、失业率

高职毕业生历经半年时间寻找工作,即不被人雇用,也没有自我雇用,按经济学的界定是为失业人口。当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失业率的统计数据争议较多,也是有关部门十分敏感属于“保密”的问题。本课题调研尽管仅局限于浙江 6所高职院校,总样本不到 4千人,但却是第一手的材料,以小见大,其提供的数据应是研究失业毕业生问题最具有量化功能的指标。从上述图 l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半年后还没有工作的共 333人,失业率是9.4%。从样本统计数据具体分析失业毕业生的个体情况,失业毕业生对专业的态度、预期薪酬的高低、参加招聘会求职次数的频率与签约毕业生比较,大致相当,他们都在积极地寻找工作,只是在“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点上,认同度低 25.5百分点,也即就业观是这些人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半年以后高职毕业生是否会去失业登记,调查统计显示,只有 17.4%的人会去失业登记,34.2%的人不会去登记,32.4%的人没想过,15.9%的人不知道 (见表 11)。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国的失业统计误差率是很高的。

表 11 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登记

三、调研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政策上,首先要放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减税、减负上。浙江经济以轻、小、散的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调查显示,签约毕业生56.7%在个私企业就业,个私企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2008年比较,今年个私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了 12.7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政策上,首先要放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减税、减负上。

第二,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上,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调查显示,签约毕业生 69%在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浙江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吸收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领域。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在就业促进政策上,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这一方面可以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适合毕业生个体自主创业。

第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生存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应建立基于大学生群体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首选就业地点呈现了大规模的渐进梯次向上区域流动的态势,有56%的农村毕业生向乡镇、县级市和地级城市流动。农村高职毕业生就业向上一级区域流动,我们以为有以下三个正效应:一是高职毕业生由农村向中小城镇的空间集聚,同时也是技术、信息、创造力的空间集聚,以上要素与厂商的资本要素结合,就能产生新的生产力。二是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很多农村青年也能上大学。普通高职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农村户籍可以迁入就业城市,这样,农村劳动力就越过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性的分割状态,实现了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劳动力的转移、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成为永久市民,实现了有效的城市化,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路径之一。三是高职毕业生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其动手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好,市场意识、开拓意识增强,能从事一些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操作性的工作,能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但是,当前农村大学生进城后,普遍遭遇了高房租、高房价的窘迫,父辈又居于社会的底层。也无力资助。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成长和工资收入水平,设计不同区域、层次和结构的住房;创新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廉租房租赁制度。大学生廉租房所有权是政府的,使用权下放到企业,以企业前 3年的完税业绩确定租房套数,以 5年为一个周期。以此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以住房保障促进就业、稳定就业。

第四,探索农村户籍大学生以农地置换就业城市经济适用房的操作模式。调研总样本显示,农村户籍占 64.84%,城镇户籍占 35.16%,以此比例推算,浙江省 2010年有 8.15万农村户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农村户籍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户籍可以迁入就业城市,但大学生在农村的土地还是因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保留着。因此,我们建议,结合浙江省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工作和承包地流转工作,可以探索把大学生农村的宅基地和农地置换出来,换取就业城市的经济适用房。□

参 阅 文 献

[1]蔡昉: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再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 1期。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 6期。

[3]秦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启示,教育研究,2009年第 8期。

[4]丁守海蒋家亮:经济衰退背景下失业问题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 11期。

[5]岳昌君: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七卷。

[6]杜鹏张文娟: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理论思考,人口学,2010年第 4期。

[7]陈杰:住房保障是一种社会投资,解放日报,2008-03-29。

[8]王晖: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 4期。

[9]吕江林: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的度量,经济研究,2011年第 1期。

[10]马万里陈玮: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 3期。

[11]易宪容:论中国住房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与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 6期。

[12]钟春平:失业波动之谜与搜寻匹配模型的进展与争议,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 1期。

(责任编辑:胡 建)

C915

A

1007-9092(2011)02-0116-08

石婷婷,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本文为 2008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08CGYD014Z;2010年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批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X1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职工作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不工作,爽飞了?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