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的整合与拓展

2011-02-18张志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村级村民党组织

□张志胜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的整合与拓展

□张志胜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的严重流失影响到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稳固。新的时期,唯有改善“两委”权力关系,维护党组织政治资源;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夯实执政的物质基础;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优化执政的社会生态;有效拓展组织资源,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筑和谐农村文化,再造思想资源优势,村级党组织才能走出执政能力弱化的困境,更好地带领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回应。党的基层组织半数在农村,没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就很难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也就很难保证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作为一个依靠农村和农民的支持而获得政权的政党,村级党组织已成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正如亨廷顿所言,“在农村得势的政党通常能取得对全国政府的控制,并创建一个有着高度政治稳定性的政权”。[1]P470而要发挥村级党组织执政基础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执政须有资源,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维护的好坏、丰厚与否,直接关系村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因此,如何对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就成为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内容与特征: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的科学界定

所谓执政资源,是指有利于党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可资利用的人、财、物、信息等自然的、社会的等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P124具体到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则指其领导和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自治职权,引领和动员村民参与村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以及协调与整合村中各阶层利益诉求过程中能够自由支配和使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以及意识形态资源等等。

政治资源是体现党执政的决定性资源,是党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实现执政目标的根本性资源。村级党组织的政治资源则指其承担村庄政治领导者职责时可以利用的各种政治因素的总和,包括党组织的权力资源、对村级民主的领导权、对村级经济与社会组织的监督权、保障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党有关农村的政治决策等要素。

经济资源是保证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手段,包括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经济要素。对村级党组织来说,有形要素主要指集体性土地、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村中所蕴含的丰富人力资源。村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则构成其所凭依的无形经济资源。丰富的经济资源是巩固村级党组织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要条件。

社会资源指村级党组织可调动和利用的村中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条件,具体地说,就是村中认同、支持和拥护党领导的社会阶层、自治组织、民间社团等社会力量。党能否获得村中各阶层、各组织团体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将决定其执政的社会基础稳固与否。村党组织执政的社会资源还包括那些关涉村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环境稳定的有关因素。坚实的社会基础以及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村级党组织执政的基础性平台和必要保障。

雄厚的组织资源是我党最大的优势和最为宝贵的财富。党在农村的组织资源,不仅是党管理自身和外部社会的组织保证,更是领导广大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依托。村级党组织的组织资源,主要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成员、群众基础、组织原则四个方面。

意识形态资源“是党通过宣传等方式形成符合自己理想和意志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给我党推行政策、行使政权的思想环境,实现社会合力推动党执政使命的完成。”[3]P4村级党组织通过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与教育,力求使之成为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理论动力。

此外,村党组织的执政资源,还包括历史资源、政绩资源等。任何资源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此消彼长,需要优化配置、科学整合。“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个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集合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4]P175资源整合的本质“是利益的整合,通过协调、调和、协商,在充分体现阶级代表性的同时兼顾社会上各种利益,努力把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们吸引到自己的周围。”[5]P190因此,村级党组织对执政资源优化与整合的效率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领导地位的稳固,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与稳定。

二、流失与弱化: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的现实困境

全面取消农业税尤其是建设新农村以来,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总体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社会转型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传统文化的衰落以及人口的大规模外流,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资源有所流失和弱化,导致其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下降,自身先进性不仅难以体现,甚至连核心领导地位也难以保证。

(一)政治权力资源的流失导致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弱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权力资源的流失,首先是因为其原有权力受到了村民自治组织的挑战。随着农村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村级党政关系从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转型,出现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个权力主体(简称“两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委会组织法》仅对“两委”关系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而没有对各自权限和职能予以明确划分,致使两者在权力运行中摩擦与冲突不断。作为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合法授权,而党支部的权力源于乡镇党委的任命与村内党员的推选。不少村民甚至部分村委会成员认为,多数村民选举的村主任自然比少数党员选出的村支书更有权威,“在处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问题上,有些地方出现了‘强村委,弱支委’的现象,村委会抛开党组织的领导,闹‘独立性’,从而影响到农村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6]P98“两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了村里正常工作的开展,也使部分群众对党支部的执政权威产生质疑。

(二)经济资源的严重“缩水”致使党组织的执政活动缺乏物质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长,产业结构有了合理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应看到,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废除,加上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普遍萎缩,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的经济资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现象,党支部可以控制和支配的经济资源比计划经济时期大为减少。不少的村在原有集体资产“分光吃净”后,村、组集体经济只剩空壳,债务接近甚至超出债权,沦为名副其实的“空壳村”。[7]P30由于集体空壳化,党支部可支配的公共经费严重不足,有的连各项正常开支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兴办公益事业为群众致富服务。由于无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下降,党员干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工作无人支持”,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有效发挥。正如一些党员群众所说,“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支部缺少战斗力,组织缺乏向心力。”

(三)农村社会阶层的显著分化导致党组织的社会资源整合乏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社会结构日益复杂,阶层分化显著,原来“铁板一块”的农民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农村管理者八个阶层。[8]P24其中不少农民还往往拥有几个阶层身份,“农民这种阶层开放性和多重性,使农民各个阶层对自己暂时所处的阶层没有太多的认同感,阶层意识薄弱,这就削弱了各个阶层的凝聚力,弱化了个人对阶层和阶层冲突的参与程度”,[9]P32使得整个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更加分散,阶层间的利益差别与矛盾更加突出,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化为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形成不利影响。作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大了党组织对社会资源整合的难度。

(四)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致使村庄精英流失严重,党组织可资利用的潜在组织资源面临“断档”。党组织的规模大小、队伍结构、党员素质都会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民对外联系后,农村的内聚力将会减弱,而且农民对外联系的规模直接影响农村某些旧的政治结构和农民的政治行动”。[10]P172这种结构的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村党员队伍的变化,一大批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党组织失去新的血液。因此,在精英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壮大后备力量,就成为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的当前工作重点之一。

(五)意识形态能力弱化使得党组织凝聚力下降,执政权威遭到质疑。执政党总是借助一定的意识形态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以影响社会公众,并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被广大群众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与利益分化加速,各种非主流思想在群众中迅速蔓延,村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由于受非主流思想的影响,群众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价值标准与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使社会主义道德遭遇严峻挑战。部分群众包括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危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党支部组织“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活动时,必须每天按误工折算付给党员报酬的现象。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其提供新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理论动力,就成为新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整合与拓展: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建设的路向探微

面对执政资源高度分化,且资源内各部分独立性增强,互补性减弱的新情况,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就必须积极整合和拓展自身的执政资源。通过对政治资源的科学运用,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建设,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组织资源的积极整合以及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期有效巩固自身的执政权威。

(一)改善“两委”权力关系,维护党组织的政治资源

“两委”之间的严重冲突,不仅使党支部的政治资源流失,还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要想维护党组织的政治资源,就必须改善“两委”权力关系。为此,首先应从制度上明确两者职权范围。法律虽对党支部的领导权和村委会的自治权作了相应规定,但未能明确划分两权的边界和范围。理论上,党支部作为村组织的领导核心,其职责就是把握和驾驭全局,确保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村委会则负责办理自治事务。但实践中,在小小的村域空间中,两者的功能和职责界限十分模糊,村里的事很难说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具体事务,如果不从制度上明确各自职权,就有可能人为造成两者间的内耗、摩擦乃至冲突。因此,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制度上明确“两委”各自职权。凡涉及到村内重大问题或事项,可先由党支部或村委会提出意见,交“两委”联席会讨论形成决议后,再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以避免“两委”争着“当家”的尴尬局面。例如,湖北省襄樊市广大农村正在实行“三三制”中“三会治事”机制①即重大村务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办事机制。,河南省南阳邓州市率先提出“4+2”工作法②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实施决策,“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都极大缓和了“两委”矛盾,维护了党组织的权力资源。其次,要创新党支部的选举机制。在村民选举制度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村党支部迫切需要从村民中提取信任资源,而“两票制”、“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选举措施的实行,则在不改变二元权力结构的前提下,初步解决了村支书的权力合法性问题,为党支部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提取权力和信任资源的渠道,“村民信任投票的多寡就是这种合法性的量化形式”。[11]P139例如,“两票制”就是由村民先对本村党员投第一票,即信任票(俗称“测评党员”),推荐支部委员的候选人,然后再由党员投第二票,即选举票,选出村党支部成员。[12]P40这些举措使得村民和党员的意愿充分结合,能够选出真正代表村民和党员利益的党支部,并能把那些勤劳守法、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推荐到村支书岗位上,从而在“双强型”支书身先士卒、大胆开拓精神的带领下,党组织领导成员共同努力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路,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最终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夯实村级党组织执政的物质基础

“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13]P526当今世界的执政党都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政绩来获取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作为党在农村执政代表的村级党组织也不应例外。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14]P84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地位与其对村中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力有很大关联。党支部对村中经济关系和利益的影响力越强,能够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村中的实际地位就越高,执政的有效性就越强。要想尽快创造执政的良绩资源,村党组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此强调指出:“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村里的领导核心,党组织应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党组织可从本村实际出发,引导村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兴农”为依托,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等现代农业。

二要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新路。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村“两委”能否有更多的物质基础来解决村中一些重大事务;能否在更大程度上为群众排忧解难;能否使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甚至关系到能否维持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可以说,没有集体经济的实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也就无从谈起。党组织应在科学分析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立足本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土地、水利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企业等办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15]P388

三应积极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欠发达地区的村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契机,积极争取各种项目,借项目之力促进村庄的道路、农田水利、通讯、农网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建设,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党组织还应按照群众的实际需求,加大教育、医疗保健及村庄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使群众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处。

(三)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优化党组织执政的社会生态

任何一种力量要实现其社区整合的作用,必须能够凝聚一定数量的成员。[16]P22实践证明,村中各阶层、各组织的支持和拥护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党组织的执政平台和必要保障。鉴于农村阶层分化明显且利益矛盾有所尖锐的情势,村级党组织要想优化和改善自身执政的社会生态,就必须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村中各阶层、各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第一,加强村中利益关系的协调。党组织要想获得各阶层村民的信任,就必须有效满足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同时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农业劳动者而言,党组织要帮助解决科技支农和农田水利问题;对农民工阶层而言,应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个私企业主则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开拓市场。此外,党组织还应建立各种利益协调机制。既要建立利益表达机制,使各阶层的村民都能把自己的合理诉求表达出来,使党组织更好的了解民情,制定出更好的执政措施;也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各阶层公平竞争的机制,引导村民以理性的方式来解决相互间的利益冲突,以维护村庄的安宁与稳定。

第二,加强对村中社会组织的规范与引导。当前在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关系领域中都出现了新型的农民社会组织,既有经济协作组织,也有文化娱乐组织,还有公共事务组织(如红白事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这些组织都是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为农村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组织元素,对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组织的多样化也意味着农村出现了多种整合力量并存的局面,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一方面,新的社会组织承担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并培育了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发展虽然在党的领导之下,但仍有可能挤压党组织的活动空间,造成党组织权威弱化甚至附庸化。村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的规范与引导,既要充分发挥它们对村庄社会活力的激发作用,又要保证党组织对村庄社区的控制力,确保村中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四)有效拓展组织资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组织能把各种人员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更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产生组织起来的巨大合力,是实现党的纲领路线的力量保证。[17]P8面对人口大规模流动出所引致的潜在组织资源的流失,村党组织应及时转变思路加强组织建设,重点是后备力量的充实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首先,要加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建设。为此,一要加强对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科技致富能手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管理者等优秀人才的党性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他们加入到组织中来。二要提高经济薄弱村村支书的报酬待遇,逐步完善和落实退职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甚至还可以选任那些对村级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村支书为乡镇领导干部。三是推行“两票制”、“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新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那些有廉洁奉公之“德”、有体贴群众之“心”、有发展思路之“识”、有创新创业之“胆”、有驾驭市场之“能”以及有科技富村之“才”的优秀人才推荐到村支书岗位。四是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18]P34五要按照《党章》规定,尊重和保障党员权利的同时严格要求党员。对那些长期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履行义务、败坏党员形象甚至违法乱纪的党员要严肃处理,以纯洁党组织队伍,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增强党组织权威。

其次,要不断创新党建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村级党组织多按行政或按自然居住区域设置,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的日趋多元化,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其中不少是党员),现有村级党组织结构与设置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党建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村级党建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改革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按行业、职业以及党员自身等情况灵活设立党组织,使组织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由行政区域型向产业型或功能型转变。二是村村联建党组织。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将地域相近且村民流出较多的两个或几个村组织起来,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党总支。三是结合经济与社会组织的新变化创新党建模式。针对新的经济与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覆盖面”的原则,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协联建”等组织形式,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四是建立流动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中,设置临时党支部,确保“人行千里不断线”。

(五)构筑和谐农村文化,再造党组织的思想优势

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享受更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封建迷信仍在农村滋生蔓延,拜金主义也有所抬头,对党组织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党组织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村庄文化建设。

首先,积极开发和利用传统乡土文化的优秀内容。传统乡土文化凝聚着农民几千年来探索人生、社会和自然奥秘的成果结晶,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同时,它又深受以农耕经济和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包含着一些落后的因素,[19]P28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在新的价值规范还没有在群众中形成共识,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下,党组织可以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调节村中人际关系,整合社会秩序,同时丰富自身的思想文化资源。

其次,加快村庄先进文化建设,拓展村民发展的空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期盼的目光在转移,由从前对物质的追求嬗变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党组织应因势利导,把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与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并及时抓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倾斜契机,逐步完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另外,还应经常性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节、各种比赛以及评选“文明十星户”、“致富能手”等活动,并应将党的方针政策、各种科技和法律知识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调动了村民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教育了村民,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李琪.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潘宇.开发丰富党的执政资源,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6).

[4]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黄春红.浅析农村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弱化问题[J].前沿,2003(9).

[7]张志胜.土地流转视域下的“空心村”治理[J].新视野,2009(2).

[8]陆学艺,张厚义.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89(1).

[9]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村和农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选举的历史、现实和未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刘振华.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6]马占彪.加强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J].攀登,2006(4).

[17]杨杰.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J].社科纵横,2010(5).

[18]刘广东.双培双带:改善农村党员结构的可行选择[J].理论学刊,2007(8).

[19]谢开贤.乡村文化传统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3).

The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Ruling Resources for Village-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ZHANG Zhi-she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30,China)

The serious loss of ruling resources of the village-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which are grass- root organizations of the party,has affected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party in rural areas.During the new period,the village-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must walk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weakened ruling ability and lead the mass people to buil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new countryside through improving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 CPC committees and the villagers’committees to maintain the political resources of party organizations;focusing on the key poi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tamp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ruling;actively exploring social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social ecology of ruling;effectively expanding the organic resources to reinforce the cohesive force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party organizations;and building harmonious rural culture and reinventing the advantages in ideological resources.

underdeveloped areas;village-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ruling resources

D26

A

1674-0599(2011)02-0082-07

(责任编辑:徐国栋)

2011-02-18

张志胜(1974—),男,安徽桐城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政治社会学。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编号:10JDJNJD0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村级村民党组织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清华党组织公开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