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经验材料前提*——重读《邓小平文选》札记

2011-02-18王兆铮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经验教训理论体系资本主义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武装全党和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向前进,是时代的要求。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来自实践,又经受实践的检验。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拥有极其广泛的实践基础并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实践所蕴含本质的理论才是坚实的理论,能经历实践反复检验的理论才是颠扑不破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说服人,并继续发展,就在于同实践的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全系于斯。

这是一条颠扑不破、屡试不爽的方法论。马克思根据他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体会,曾这样说过:“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1]列宁也这样说过:为了说明客观情况,必须利用全部材料的总和,因为“社会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根据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透彻地分析了迄今已有的全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材料,从而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实际、有利于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人民造福的理论。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向前进,研究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依据的实践材料,是很有意义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邓小平的思路,进行一番历史回顾和现实思考,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从方法论的高度看问题,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先河就是重点对全部人类社会实践、全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现实国情、全部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资本主义全部的历史和现实这样四个方面的实践材料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地透彻地分析。深刻地认识这样的特点,无论是对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还是进一步用新的理论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很重要的。

一、对于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周详考察和深切透视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结束篇,在邓小平郑重地视为“政治交代”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这位历经风波沧桑的革命家以其丰富的阅历告诉人们:“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惶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这既是具体直接地针对当时一些人因国际社会主义低潮而产生的模糊认识而言的,更反映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设计师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邓小平这样坚定的信念是建立在对全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理论创造的坚牢性时说:“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4]通读《邓小平文选》,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思考当今中国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基本点,就是以最宽广的视野,从思考全球历史和现实风云中,来认定我们现实所处方位,来检验我们已有的认识。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全部人类历史,他号召全党学习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5]他始终认定中国必须同世界相联系,一直提醒要记取闭关锁国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首先的和根本的就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同之上。

邓小平同志从来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历史,作为一个革命家、实践家,他总是不断地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而去联系人类历史全部进程进行反思。这样的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关系很大。比如,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搞清多年来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姓社姓资的混乱,他在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这样鲜明结论的做出,正是建立在对市场经济运行历史全面而深刻考察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6]还在1979年,在中国刚开始市场经济取向改革时,他就做出这样的论断,意义是极大的。而这没有对大量历史材料的了解,没有在这些材料基础上的辩证思考,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正是由于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材料进行深思熟虑地分析的基础上,这样的认识飞跃,才是很坚定的,这才有他不断地以此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进行教育,启发认识。

联系人类历史的全部进程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和深刻意义,提高认真学习和全面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不断发展中,人类社会实践也是在不断发展中,因而人类社会实践材料还会不断地涌现,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将不断进展,对人类社会实践材料的认识也将继续下去。无论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人民,还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向前进,都要不断地对人类社会实践材料进行再认识。

二、对于全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现实国情的科学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这种坚定的信仰,既来自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人类全部文明成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实际来认识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因而信念是十分牢固的。邓小平常说:“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7]他始终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是完完全全根据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要求的,也更是完完全全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的。这从根本上而言是一致的,但的确是需要反复强调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使之辩证统一的。

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已经结论的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左”的错误造成的巨大损失而引起怀疑。邓小平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更是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斩钉截铁地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正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并且“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更要以实践来“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8]

中国应当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有没有条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呢?从思想政治条件而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领导,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从经济基础条件而言,有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搞的工业和后来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搞的工业。这决定了中国尽管经济文化落后,但有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一方面,他指出,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显示出了初步优越性,证明了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另一方面,邓小平又强调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在于“左”的脱离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不仅不如人意,而且问题多多。邓小平说:“说深一点,社会主义时期我们的失误主要来自‘左’的方面,而‘左’的事情从一九五七年就开始了。”对此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反思,使中国人民既应坚定地维护我们选择的、业已取得的、有利于人民的、因而应当并必须维护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制度,又必须坚决地纠正脱离中国国情的一切错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论断,来之不易。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9]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

中国国情有着其基本稳定的一面,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找到正确的道路之后的推进,又是快速的。这种快速的推进,使人高兴,也会使人不能正确对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总量更是到了世界排位第二。人们热烈地推算何时能达到世界排位第一。应当说,如果我们清醒地前进,经济总量世界排位第一,也可以指日成功的。但“人均”这个重要的国情必须始终十分清醒。这就要求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不同阶段的国情要有清醒而理智地分析,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又要看到中国这样的大国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种种特点,实行特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政策。

三、对于全部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

只是肯定了社会主义方向,还没有解决在具体国度内的社会主义实践问题。说到底,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是处在从事伟大的科学探索试验之中。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尤其要解决好如何现实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经验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对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经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第一位的就要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部进程的再认识。建国以来,我们很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应当怎样全面估价?今天中国是不是要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哪些要坚定不移,哪些要改进完善,哪些要改弦更张。这不能靠推理,更不能靠强词夺理,而只能依靠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以极大的精力来总结历史经验,这完全是为了开辟未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历史决议》。1987年到1988年,邓小平在同外国朋友谈话时,多次谈到建国以来的功过得失,“建国后的头八年,也就是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一九五七年下半年,我们在政治上开展了反右派斗争,……接着就是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完全违背客观情况,头脑发热,想超高速发展。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上违背了八大的路线,这一‘左’,直到一九七六年,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二十年。‘左’的极端是‘文化大革命’。”“在这二十年中我们并不是什么好事都没有做,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比如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但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还经历了两年徘徊时间。”这个历史回顾是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思路相一致又进一步大大地深化升华了。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进一步重申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他强调:“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大大地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他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订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10]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宝贵财富,现实的实践经验教训更是宝贵。在思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时,邓小平十分注意对现实实践进行分析。他一再讲:“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我们走的路还会有曲折,错误也是难免的,但我们力求及时总结经验,不要犯大的错误,更不要因为小的曲折而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前进。”他特别提醒人们:“我们的一条经验是,发展顺利时要看到出现的新问题”。[11]邓小平身体力行,同全党一道不断地总结现实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对1984-1988年经验教训的辩证分析,就是一个范例。[12]既充分肯定对出现问题毫不含糊地纠正,又不因出现问题而全盘否定,更是从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经验考察是全方位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正反经验教训也就无例外地进入其视野,始终对之进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是以俄为师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学习苏联而开其端的。在反思中国社会主义经验教训时,就理所当然地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相比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总是把中国的经验教训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相比较,从中汲取教益。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988年5月,他在同莫桑比克总统谈话时又说:“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13]这表明:邓小平在思考苏联经验教训时的广阔历史视野,既看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长处,又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并着力于根由的剖析。这就有利于全面的认识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真正地从中获取启迪。

也正是因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经验考察是全方位的,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认识也就无例外地进入其视野,进行了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理想憧憬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对于处在贫困落后境地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苏联大发展,50年代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成就,对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有着很大的感召力。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批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领导人十分向往社会主义,把自己国家的命运同社会主义前途联系起来。其中,流行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社会主义思潮,比如恩克鲁玛主张的“加纳式的社会主义”、尼雷尔主张的坦桑尼亚“乌贾马社会主义”,就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实践中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人民生活处境艰难。中国同这些国家有着良好关系,中国领导人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政治活动家也有着密切往来,因而也有比较多的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命运时,就考虑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1980年4月,他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线代表团时说:“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同年5月,他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又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4]1988年5月,他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说:“有一个问题,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否考虑现在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要讲社会主义,也只能是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1989年3月,他在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时说:“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就搞社会主义。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搞不会获得发展。”这表明邓小平在思考一些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主要是:选择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社会主义是高标准的,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绝不是主观追求公平而实际上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革命一成功就可以马上从事社会主义,要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干社会主义一定不要闭关锁国。邓小平在解决确定现实中国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时,就中国经验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经验教训作比较研究。这就既坚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更明确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8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订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5]在党与党之间、国与国之间邓小平历来主张不干涉内部事务,中国人研究其他国家经验教训主要是为了更明确清晰地解决中国自己的事情。

四、对于资本主义全部历史和现实进行唯物、辩证地分析和认识

恩格斯说:“实际的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一种正确的认识。”[16]如果说,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是从批判现实资本主义来构想未来社会主义,那么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则是在社会主义已经实践,有成绩也有失误,与资本主义相比,还没有取得事实上的优势的态势下,来谈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从不回避现实的。但我们不是机械唯物主义,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我们要承认事实,更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来把握问题的本质。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国家新出现的一系列现象。

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稳定和发展的态势,在经济、科技、军事、文教等等方面比社会主义有优势。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现实。但,是不是社会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是不是应当改换门庭转变为资本主义呢?!必须回答这些问题。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7]但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不等于资本主义的成功。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切要求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努力为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公道、不合理现象直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如果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制度,它们的经济文化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生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更进一步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点上绝不能迷糊、动摇。[18]

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不等于同资本主义对着干,而是要在高于资本主义上做文章,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但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特别要清醒地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东西,应当大胆地学习借鉴,并且干得比他们还好。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对着干”的影响,凡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东西,就谨小慎微,不敢过往。这不是实事求是。在1979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我们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20]1992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是这样地看问题,想问题,才有坚定的对外开放。资本主义国家中哪些东西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有许多东西都是要在实践中去辨别的。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多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21]

对资本主义,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其科技、文教,了解和研究其微观经济的管理,还要了解和研究其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的问题。要从中引出对我有用的可借鉴之处。1992年,邓小平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22]

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来看问题。他既坚决反对视资本主义如危途,不敢接触;同时,也强调要有分析。他在要求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东西的同时,提醒人们:资本主义制度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切不好的东西要抵制。防微杜渐,对资本主义腐朽东西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23]我们的阅历、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视野,都是既受历史发展的启迪,又会因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是完全必要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完善、发展的方法论,用这样的方法论去思考问题,不仅可以增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地发展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7.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3][5][7][8][9][10][11][12][13][15][16][17][19][21][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373,191,62、207、205-206、208,63、253、252,253-254、264、272、272、266,130、256、288,376-377,139、261,261、290、269,223,274,378,373,377.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85.

[6][14][18][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313.,168、167、168,167-168,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338.

猜你喜欢

经验教训理论体系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东山岛抗登陆战斗经验教训及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中武建里穿插战的经验教训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