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经验及影响

2011-02-18□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刘志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

□李 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 100080)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经验及影响

□李 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 100080)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局部执政;经验及影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在艰苦的斗争中创建并在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重要基础,以后和陕北合并建立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陕甘宁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所在地,不仅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前线抗日提供了出发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核心基地,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全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研究,特别是对党在陕甘边根据地执政经验及其影响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及其局部执政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经历了初创、发展和鼎盛时期。初创时期,以1932年4月在甘肃正宁南原的寺村塬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为标志。发展时期,以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成立为标志。3月中旬,成立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4月5日,在耀县照金土儿梁(坪)召开了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雇农周冬至被选为主席,习仲勋为副主席兼党团书记。以照金为中心,横跨耀县、淳化、旬邑等县边界的陕甘边根据地基本上形成,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1933年10月后,照金苏区被敌人占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华池南梁。1934年春,刘志丹率领红42师在南梁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革命武装,镇压反动势力,建立乡村政权,形成群众革命斗争高潮。在此基础上,1934年2月25日,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选举习仲勋为主席。5月28日,红42师党委在南梁寨子湾召开会议,决定恢复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领导机构,选举张秀山为特委书记;同时成立革命军委员会,选举刘志丹为军委主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做出《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要求“务必于十月革命纪念日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工作,具体拟定了工农兵代表名额的分配和选举办法,为大会起草了各项决议案以及各委员会和群众组织的条例和简章,其中,《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是刘志丹亲自起草的。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刘志丹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根据中华苏维埃选举法,选举产生习仲勋任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宣布选举结果后,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典礼。刘志丹以新当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检阅了部队,受到全体红军、游击队以及数千名群众的热烈拥戴。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的过程中,凡是在建立了革命政权的地方,就开始了局部执政。今天所说的局部执政,在当时主要是如何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并争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问题。

二、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及其经验

党在陕甘边的局部执政经验的取得,和党的斗争实践紧密相连。在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纲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陕甘边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提出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局部执政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建立、健全廉洁的政权机构,为局部执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的局部执政离不开各级政权的支撑。因此,民主选举产生各级政权,成为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重要组织措施。早在1933年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时,就建立起一批区、乡、村基层政权。在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后,县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建立,如与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同年同月同日宣告成立的华池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12月成立的庆北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春成立的庆北县革命委员会、1935年2月成立的合水县革命委员会、1935年春成立的新正办事处,同年10月正式转变成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起1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这些县级苏维埃政权,只有建立起组织层次齐全的政权机构,才可能实施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为此,作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花费了许多心血。

为了开好工农兵代表大会,习仲勋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刘志丹提出代表的选举要从基层做起,用投票的办法选举产生代表。有的同志却认为根据地文化落后,交通不便,担心用投票的办法进行民主选举能否行得通。习仲勋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志丹说,原始社会都知道选有能力、有本领的人做首领,何况现在的人。先由村上选代表,再选乡代表,再选政府组成人员。”[1]P69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采纳了刘志丹的意见,确定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产生的办法,即按照选举地区和单位人数比例产生代表,并照顾到工人、农民、军人、妇女等各个方面,然后在代表大会上民主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委员。这和过去革命委员会的机构和领导成员由群众团体推选的办法更为民主,因此受到群众欢迎,纷纷赞扬说:“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不一样。”[2]P175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以后,十分重视廉政建设。习仲勋同志曾回忆说:“刘志丹曾经说过,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污。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我们定了法,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我们政权建立后,把廉政当作头等大事。”[3]廉政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关系政权的生死存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习仲勋后来回忆说: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现在看起来这处分未免太重,但那时因为刘志丹了解群众的心情,才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以警戒自己的同志。而且,那时的10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了这条法令,在干部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贪污事件。对干部,特别是负责干部,要求更严格,犯了纪律,犯了严重的错误,都要处分”。[4]正因为廉洁从政,边区政府,上至主席习仲勋,下至基层干部,都受到群众的普遍赞扬和拥护。[5]P154

(二)制定正确的施政纲领和政策,为局部执政提供法律和制度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总的方面是按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具体的则是执行党的六大提出的十大政纲。中共六大制定的“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政纲”是:(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二)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四)推翻军阀国民党的政府。(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七)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八)改善兵士生活,发给兵士土地和工作。(九)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中共中央还强调,“这十大要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现在争取群众,准备武装暴动,以推翻豪绅资产阶级政权的主要口号”。[6]P300根据党的纲领和人民的意愿,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认真审议和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和《粮食决议案》等重要文件。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根据上述决议精神,进一步提出和实行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土地政策、财经粮食政策、军事政策、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白军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等。[6]P146在每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又有若干合乎实际的配套措施,从而保证了这些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在廉政建设方面也建立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凡是党政工作人员犯法,不但严厉惩处,而且加重处分、从重治罪,这也对杜绝党政工作人员的贪污腐化起到了震慑和威慑作用。

(三)加强军事建设,为局部执政提供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是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结果,而局部执政开始以后,随时要面临反动势力的进攻和“围剿”,仍然离不开革命武装力量的保护和支持,为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军事政策和各种战斗动员条例。如扩大红军,实行自愿兵役制度;在赤卫队、少先队的基础上广泛成立游击小组;成立民间递步哨,帮助红军做情报工作。群众参加游击队后,经过一个时期的战斗锻炼和军事训练,成连、成排地编入红军主力部队;红军、游击队、赤卫军的武器弹药,主要靠向敌人夺取或收缴到的豪绅地主武器归收缴者使用;鼓励群众购买武器,买到新武器给予特别奖励。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不仅组织地方武装,动员青年参加红军,还采取拥军优属的措施,如经营红军公田,其收获主要用来优抚红军的家属和烈属,同时对红军家属和烈属实行代耕,解除红军指战员的后顾之忧;对红军阵亡战士,不论是正规红军还是赤卫军、少先队,均发给埋葬费,对其家属实行抚恤政策等。这些军事政策和军事建设,对于保证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支持下,陕甘边的红军兵强马壮,捷报频传,先后拔除了环县曲子新城、庆北五蛟堡和刘坪堡等敌据点,闪击敌方重镇长武县城,进攻陕北延安、安塞等,红42师扩大到2000人,各路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队也发展到5000多人,为党在陕甘边的局部执政,提供了可靠的军事保障。

(四)开展土地革命,为局部执政奠定群众基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剥削人民。在农村,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压迫剥削中国农民的重要根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同时,明确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基本方针政策,就是要推翻和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翻身,在政治上当家作主人,这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按照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和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议案》精神,结合陕甘边地区的实际,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法令,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在实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从实际出发,不断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1932年10月中旬,渭北苏区就在三原县武字区南原38个村堡进行了土地分配工作,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给贫农、雇农与中农。种了麦苗的地分给雇农和贫农。在陕甘边苏区,1932年7月曾在正宁县五顷原村开展了分配土地的试点工作。1933年在照金没收地主、反动富农和祠堂、寺庙的土地,分配给雇农和贫农,对土地不足的中农予以补充。一般是谁佃种分给谁,对佃农优先照顾。有的则是按人口与劳力相结合的原则分配。分得了土地的农民,“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的积极性。为了保卫斗争取得的果实,巩固革命根据地,群众自愿报名参军,壮大了地方武装力量”。[7]P851934年春,南梁中心区域进行土地分配工作时,改为只没收富农的封建剥削部分即出租的土地,对地主家庭中参加劳动的成员,也分给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土地;川台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山地以其耕种能力为准按户划块;青苗随土地一起分配。1935年在华池、庆北、新正等县分配了土地并再次确认农民对所分得的土地的所有权。

革命发展不平衡,土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常出现偏差。如陕北特委在1934年8月就重申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但在实践中有所调整,对参加革命的地主、富农子弟和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地主、富农可以同农民一样分地,其他富农分坏地、地主不分地,单身汉分双份地(考虑到以后成家)。

分配土地的工作在根据地大部分地方开展起来。一般是以一个或几个毗邻村为分地单位,由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组织贫农会,划分阶级成份,丈量土地,划分土地等级,登记有权分配土地的人口,张榜公布分配方案,最后颁发《土地证》,把土地分配落实到户。虽然陕甘边地区的土地革命也受到“左”的政策影响,但终究消灭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

(五)努力发展生产,为局部执政提供物质基础

陕甘边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认识到:在进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还必须发展生产,推动各项经济建设事业。为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依照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的精神,制定了商业、金融、贸易、财政、粮食等方面的法令和政策,[5]P149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鼓励农民生产,使之发展;成立牧场,养猪喂羊;粮食供应是保证军粮和民主,建立流动仓库,分散储藏。[2]P185还组织“互济会”、“劳动互助会”,依靠集体互助力量发展生产。同时采取与民休息的方针,不向广大农民征粮派款,减轻农民负担。边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经费开支,主要依靠打土豪所得。为了发展经济,政府还注意发展工商业,发展集市贸易和根据地内外的合法贸易。如建立集市,确定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日,为当地农民提供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市场,满足了人民正常生活的物资交流需要。除了粮食和军用品,根据地的产品可以自由输出。还注意保护小商人,允许其来苏区做生意。[2]P185为了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和发展经济,根据地还设立了政府银行,发行了苏区货币,发行有布币和纸币,解决了市场缺少零钱的困难,便利了根据地的经济生活,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

(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局部执政提供思想文化基础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还在根据地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当时的南梁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落后,没有一所学校。边区政府成立后,发动群众办学校,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重视教育事业。主要是兴办学校,推动农村青少年教育。1935年以前主要是办列宁小学、冬学和夜校等,进行文化普及教育。课本大多是新编油印的,内容新、思想新。刘志丹提出,“要先讲爱国爱民道理”。[5]P160这成为边区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边区政府的文化委员长蔡子伟亲自动手为学生编写课本,多采用顺口溜的形式,既朗朗上口,好学易记,又反映革命内容,有思想教育作用。

除了对青少年的教育,边区政府还积极开展成人文化教育,办起成人扫盲识字班,同时开展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活动,建立了禁烟、禁赌、放足委员会,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反对封建迷信等。

除了社会教育,边区政府还高度重视干部教育。1934年11月创办的陕甘边红军军政干部学校,由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吴岱锋任军事主任。共青团陕北特委训练班,每期一个月左右,为新区培养青年工作干部,也为党组织输送新党员。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除了学习,还开展广泛的文艺活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被赋予了崭新内容,《刘志丹》、《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五更鼓天》等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既活跃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又有鼓舞人心的教育意义。共青团陕北特委领导的列宁宣传剧团,自己编写节目,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活泼多样。

3.重视革命宣传工作。在宣传方面,革命根据地重视办好刊物和报纸。如中共陕甘边特委的机关报《布尔塞维克生活》、中共陕北特委的机关刊物《西北斗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红色西北报》、共青团陕北特委的机关刊物《冲锋喇叭》等。同时还广泛采取印发标语、口号、传单等方式,配合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反“围剿”斗争。

(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局部执政提供更广泛的政治基础

革命政权的建立离不开群众支持,革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也同样如此。人民政府支持和帮助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组成自己的群众性团体,既团结大家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又开展一些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很受欢迎。边区政府还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努力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出身地主家庭的张景文,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在1934年初抛下年幼的孩子,和丈夫徐国连越过层层封锁线,来到陕甘边的南梁参加革命斗争。习仲勋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非常欢迎,大胆启用。习仲勋后来回忆说:“为了胜利地进行武装斗争,就必须用最大的力量,去争取同盟者,分化和孤立敌人,而避免自己陷于孤立。”[8]P165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也是坚持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的历史。从当时陕甘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边区政府还针对民团、土匪、白军俘虏等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正如习仲勋所说:“当时,我们曾经和受蒋介石排挤的杂牌军、西北军的许多部分有联络,有往来,对那些不坚决反对革命运动的地方团队、帮会势力,做争取工作,使他们保持中立。这些工作都很有成效。”[8]P165其中,对十七路军的工作就没有间断过,通过他们搞枪枝、经费和人员。“我们党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比东北军还要早”。这也为以后西北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西安事变的发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八)坚持党的领导,为局部执政提供领导核心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论边区隶属于哪里,党的组织领导却始终如一。1934年7月召开的中共陕甘边特委《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是一个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陕甘边区“已经进入新红军和新苏区的创造阶段”。“创造中心苏区,转变临时政权——立即成立革委党团,以加强对革命委员会的领导。颁布法令,规定实施方针,以巩固苏区。发展农联会、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组织,扩大五个政治保卫队,分配土地,正式成立苏维埃政权,即以华池苏区为陕甘边的中心苏区,向四处开展。”[9]P70正是按照这个决议的要求,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巩固苏区、分配土地、统计人口,宣布苏维埃政府的选举法的基础上,通过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正式成立。[9]P72文件还提出要深入土地革命、开展群众工作、充实现有支部工作等重要意见。[9]P69-72习仲勋在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同时,既是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委员,也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党团书记,他在边区政府工作,也是创造性地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习仲勋所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5]P169这个领导核心的坚强正确,表现为政治上的坚定性,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克服“左”和右的干扰,经受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在危险的时刻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表现在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陕甘边的实际相结合,正确估量敌情我情,按照客观情况决定政策,独立地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性,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经验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其影响更是深远。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共产党人以后的实践中,在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中,在解放战争乃至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中,都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一)对以后的陕甘宁边区的局部执政产生了积极影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和发展起来,和中国共产党在此地的局部执政实践紧密相关。这期间的局部执政,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局部执政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对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产生了积极影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时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刘志丹曾对习仲勋说过:“打仗为了和平,有了和平环境,就要建设,就要帮助农民搞好生产。”[3]关心群众生活,发展生产,这些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好思想好作风,一代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验和借鉴。

(三)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对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的影响中,特别要提到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的影响。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期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采取了从实际出发,搞活经济、搞活贸易、解决民生的各种措施,形成了务实、开放、创新、亲民的工作风格,这在领导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得到了体现。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当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南梁那开放的集市,那粗糙的货币,那吸引外来商人的政策![5]P154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根据地局部执政的经验,探讨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使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充满了敬意,对党今天领导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信心。党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精神动力。我们要继续发掘和深入研究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其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做出应有的努力。

[1]习仲勋.纪念志丹同志九十诞辰[A].刘志丹[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本书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习仲勋.难忘的教诲[N].人民日报,1993-10-24.

[4]习仲勋.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N].人民日报,1979-10-16.

[5]本书编委会.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7]黄罗斌.创建陕甘边苏区的习仲勋[A].本书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8]习仲勋.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9]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The Experiences and Influence of the CPC’s Partial Rule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in the Shaanxi-Gansu Border Area

LI Rong
(the first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80,China)

The CPC’s partial rule in the Shaanxi-Gansu Border Area Revolutionary Base accumulated enriched experiences and made profound influence.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have important inspiring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ing capacity and level of the Party.

CPC;Shaanxi-Gansu Border Area;partial rule,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D231

A

1674-0599(2011)06-0074-06

2011-07-03

李蓉(1954—),女,重庆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赵红志)

猜你喜欢

刘志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苏维埃政府对富农政策的转变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