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2011-02-18沈卫星
□沈卫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沈卫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内涵为什么引领、凭什么引领和如何引领三个问题,凭什么引领是个关键性中间环节。凭什么引领要解决的是一个合法性问题,合法性来自价值认同,认同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在根本价值目标上一致性,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所具有的理论品格。
引领;认同;价值目标;理论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已成当下社会一个关注热点。这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处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给出明确指导意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可见,中央是将这两者之间关系定位在“引领”上。这种引领,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凭什么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引领社会思潮?其中“凭什么引领”则是个关键性中间环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连引领的资格都没有,则无从谈起“如何引领”这个问题,而“为什么引领”也成了空中楼阁。可以说,“凭什么引领”是解决“为什么引领”与“如何引领”这两个问题不可或缺的前提。
一、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
“凭什么引领”要解决的是一个合法性问题。这种合法性要提供一种价值正当性,有了这种价值正当性的理论支撑,那么就可以获得实践行动上的理论底气和理论指导。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谈论“如何引领”,而“为什么引领”也才能坐实。
合法性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价值认同。就是说,第一,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自身要具有真实性或正确性,这是获得合法性的基础。第二,行为体对自身合法性的肯定,须得到其他行为体的认同,否则,一个不被认可的合法性是无效的。而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一个主体间性的概念,认同“不仅表示行为体对这个观念本身的认可,而且往往暗含着自我与这个观念背后的他者之间的一种心理情感上的联系和身份的同一性。”[1]P49这就是说,一个观念,既具有自身正确性,同时这种内在正确性又得到其他行为体的认同,这时这个观念才走进他者心里,落地生根,对他者发挥影响,于是获得并加强了合法性的存在身份。而这种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这种观念越具有权威性。一种具有权威性的观念,才能起到引领他人思想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一个观念要得到他者的认同,前提是自身的正确性。可是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呢?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P406可见价值是个关系范畴,这个关系范畴包括“我”和“为我”两个核心,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P103他是把利益理解成为生活的本质。在这一视野中观照“我与为我”,就可以说,“我”是主体意识,“为我”是利益意识,于是价值观结构就像是以这两个核心价值意识为焦点所形成的椭圆。[4]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就主体而言,只有那些真实地反映了主体利益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被主体所认同,才会被主体视为正确的价值观。
同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引领社会思潮,就要被社会思潮所认同。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得到社会思潮认同?这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值得信,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反映社会思潮的利益需求,这是一个关乎理论准确性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配当为引领,这是一个关乎理论品格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使得它“值得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值得信”的关键因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是反映了社会思潮的根本利益,或者说,两者在根本价值目标上是否一致。
我们先来分析社会思潮的根本价值目标或者说共同主题是什么。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甚至针锋相对的社会思潮,“但从根本上说,它们都发生于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近代以来古今中西之争的延续,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人为‘中国向何处去’而焦虑、争论。‘新时期’以来,现代化成为中国人的共同目标,如何实现现代化、为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政治改革?它们是所有政治思潮所欲解决的共同话题。”[5]P123
就“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问题,社会思潮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同一性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多样性过程,或者称为从现代化焦虑到现代化性反思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思潮围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而争论,以推进改革、正面要求现代化为共同目标,空气里弥漫着单纯乐观的气息。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单纯性让位于复杂性,在诸种争论背后浮现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暗含着这样的反思:“这是我想要的吗?”上世纪八十年代突出的是“现代化的焦虑”,当国门打开时,面对中外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急迫地希望实现现代化,而另一方面,不但找不到具体的实施方案,现行的落后体制还阻碍着发展。这种因落后而产生急切求变的心态,自然带来了焦虑的心理。但对如何建设现代化相当模糊,“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比较有限,各家在观点上虽有争论,但知识结构大致相同,思想趋向也相对同一。”[6]P1但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气氛是单纯乐观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一系列重大而激烈的变化,思想界力图从理论上予以解释,但此时各家的知识背景、问题意识乃至视野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得出的结论往往迥然不同乃至针锋相对。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积累起了不少重大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失落”和政治经济领域的“现代化陷阱”,社会转向了对“现代性后果的批评”。于是,主题从“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深化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这样,社会思潮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同一性转变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多样性。对于这个主题的变换,事实上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两个问题,正是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所作的高度集中的理论反思。也正因为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以贯之的追问,才有了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诞生。
我们接着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及其内在逻辑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已是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回答了社会思潮共同主题中的第一个问题:“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而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道路则回答了社会思潮共同主题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现代化?”
其次,共同理想是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的。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实质上是关于价值主体的利益主张,那么共同理想就要回答,社会发展为了谁?这就滋生出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这些问题称之为立场、观点和方法。共同理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全面认识思想意识的状况和把握其主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时代的本质和明确发展的方向。
再次,理想目标确定后,就需要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去实现这个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提出,就是要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最后,共同理想要落实到实践主体去建设,那么作为实践主体应具有什么样人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就是对需要什么样的现代人格这个问题作出的回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同新时代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荣辱观,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共同理想建设的重任。
上述四方面,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指导思想、精神动力和实践人格各从一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答,三方面有如三足拱立的大鼎,指导思想、精神动力、理想人格各居一足,拱起共同理想这个大鼎。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回应了社会思潮主题,而且对这个主题做出了明确而严谨的回答。归纳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作为理论本身它是正确的。第二,社会思潮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一致,就等于准确反映了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需求,因此能得到广泛认同。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回答了社会思潮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指出了发展目标,指明了发展道路,同时,又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来保证共同理想的实现,这样就能起到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值得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理论品格使得它“配当”为引领
一个理论体系,单单值得信,还不足以起到引领作用,因为它仅仅解决了一个自身正确性问题。除了“值得信”的因素,还要考虑理论体系本身的品格问题,比如某些社会思潮也值得信,甚至也具备理论体系,但它们何以不配当为引领呢?这就要追问,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而且以“核心”和“体系”面目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品格为社会思潮所认同,从而使得它有资格配当引领社会思潮?这就得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配当为“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其自身具备这样三项特点:科学性、统领性和区分性,从而在社会多元价值中配当为“核心”,进而起到引领社会思潮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在于,它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实践经验,指明了中国发展道路,并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针对近代以来“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给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答案,这种理想目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百余年来求发展的共同心愿。在这个共同理想指引下,全国人民正热切追求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作出的价值选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形成的价值理念,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起着灵魂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配当为引领的决定性要件,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社会思潮能具有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这种科学性使得它从根本上优越于各种社会思潮,从而起到配当引领的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这样两个品格,从而使得它能统领起各种社会思潮: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内在文化引导力特征。领导力来源一般有二:一是来自国家支持,二是来自内在吸引力。但后者是关键,因为文化只能是被引导的。那么什么样的内在文化力量具有引导力呢?一般来说,获得引导力的文化或价值体系应具备真理性、先进性、合理性的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具备这样的品性。真理性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一个理论越是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就越有引导力,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发展道路。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现实生活科学研究和对人民意愿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能够预见社会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是在文化发展方面,文化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拥有了对文化生活的引领力。合理性在于:第一,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合凝成新的精神感召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道德建设满足了社会对道德的呼求。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建设性的姿态吸纳各种社会思潮的精粹,并尊重其合理性,因而具有积极的容纳性。正是积极的容纳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担当起概括和引领社会思想共识之大任,使社会各种文化汇集于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批判精神能够弘扬文化正气,抵制邪恶歪风,真正创设和谐文化。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为大多数人服务,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能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分性”主要是从定位上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对各种社会思潮起引领作用,问题是社会思潮是分类的,不同思潮要作不同对待。社会思潮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共同体层次上,一个是在个体层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对个体层次上的价值起引导作用。就是说,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发展道路、爱国主义这些问题属于共同体层次,是不容许进行多样化讨论的。在此前提下,一个人完全可以在私域范围内拥有在理想信仰、生活目标、生活方式、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但不能把这种不同的个人主张上升到共同体层面上来。对于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像经济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新保守主义、新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若一定要上升到共同体层面,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不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是必须坚决地抵制甚至打击。相反,如果尊重社会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和生活理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尽量地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
可见,作为“核心”特点的科学性、统领性和区分性,三者各司其职却又逻辑严密,从而起到核心的作用。“科学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卓越而出从而取得引领的决定性地位,“统领性”使得它吸引各种社会思潮追随,“区分性”使得它准确对待不同社会思潮,从而引领它们去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只有这样,才配当为“核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配当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其自身具备这样三项特点:完备性、自洽性和开放性,从而在社会多元价值中配当为“体系”,进而起到引领社会思潮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备性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备性,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内容上覆盖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主要领域,二是价值主体上覆盖了社会中的主要群体。就内容覆盖而言,作为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完整系统地对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行为规范等根本问题作出回答。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和精神风貌,以荣辱观为实践主体理想人格,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就价值主体完备性而言,实质上是要求着最大可能地包含最广大人群的利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要求着、保证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目的就是为了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因此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主义荣辱观则向全体社会公民提出了道德要求,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共同理想这个主题为核心,指导思想、精神动力和实践人格各从一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答,三方面有如三足拱立的大鼎,指导思想、精神动力、理想人格各居一足,拱起共同理想这个大鼎。这四方面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相互支撑,具有高度自洽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结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吸收一切先进优秀的文化,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现状,向着理想前进,因而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会是封闭的。辩证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是开放的:其一,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特点在思想上就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其二,从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展开的过程;从理论体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三,从理想目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个阶段性目标,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面向未来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完备性、自洽性和开放性这三项特点中,完备性使其内容与价值主体上都得到覆盖;自洽性使得这些内容之间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组成有机整体;开放性使得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吸收一切先进优秀的文化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现状,因而不会是封闭僵化的。因为有这些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配当为“体系”,同时使得它有能力引领社会思潮。
[1]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陈新汉.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J],唯实,2002(7).
[5]高瑞泉,杨扬.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许纪霖,罗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7.
[7]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To Bring the Social Thought Guiding Fun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Full Play
SHEN Wei-xing
(School of Philosoph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s to the social thought guiding fun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why,by what and how to guide?The second is critical.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legality.Legality comes from value identification,while identification depends on two elements.One i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ocial thought in radical value goals and the other i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ing;identification;value goal;theoretical character
A8
A
1674-0599(2011)06-0032-06
2011-09-20
沈卫星(1971—),男,浙江台州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价值论。
本文系台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以罗尔斯重叠共识为视阈”(课题编号:11YZ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