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总结、新课题、新目标——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

2011-02-18石仲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制度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新总结、新课题、新目标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展望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这次七一讲话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简明、凝练,在平实质朴的话语中不断展现新思路、作出新概括、提出新观点,是一篇发新论、讲新话的光辉文献。

一、党的历程和成就的新总结

七一讲话回顾党的历史、总结党的成就,有三个新观点。

首先,突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

讲党的成立,胡锦涛同志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此,党就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对90年的历史回顾也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归结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13亿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如此,总书记还将我们今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归结为“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报告的结束语,仍然是要求全党牢记历史使命,更加奋发有为地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这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讲党的历程的主题,而且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线。这是此前几十年庆祝党的生日的报告中很少这样讲的新话。

其次,论述“三件大事”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历史感

讲我们党干了“三件大事”,最早是1991年庆祝党的70周年的报告所作的概括。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重申了这个观点。这次七一讲话的新视域是,将90年的奋斗历程和成就都放在世界的发展大势中来认识。在讲“三件大事”时,从过程的角度,说“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从结果的角度,说“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总书记接连使用两个“人类发展史上”的词语,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类讲话中极少。它有助于对“三件大事”的评价提升到更高层面。不仅如此,七一讲话在论述“三件大事”时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的思想。讲“三件大事”,在每个时期都用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这个表述。这不仅仅是一个修饰语,而是强调党的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凸显党和人民的关系。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干成这三件大事。因此,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不能不凸显。二是强调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了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强调这两个“不可逆转”,既表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也更凸显了党的历史责任。

再次,对党的成就作了新的概括

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概括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把它们视为改革开放30年的阶段性成就认识的。七一讲话把这三大成就,放在整个90年的历程中来论述,作为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果来说明。这不仅对道路、理论体系的阐述更加明晰了,同时所增加的“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过去从来没有讲过的新观点。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晰:先有实践道路的探索,然后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这两者的物化和固化结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是: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基本的社会制度。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以后就是不断调整、改革、丰富和完善的问题。过去讲社会主义制度,往往只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成果来论述,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成果没有展开说明。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更加完善,也更具中国特色,已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需要把它作为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起来的社会制度形态来加以表述。我们党开辟的道路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就是要使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发展,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生活、工作,去创造新的业绩,实现更美好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更加丰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的提出,对今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不是要把已经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丢在一边,另起炉灶,而是使其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使基于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民主政治的方向更加明确。不仅如此,就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来说,不断坚持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制度基础。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

七一讲话在回顾近代中国90年的发展进步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既然如此,那么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成为需要特别强调解决的问题。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讲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两年来,对这个问题有不少探讨的重要成果。这次讲话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讲了五个方面。最重要的新观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把学习作为精神追求,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90年来,我们党坚持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学、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中学、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学,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就需要继续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特别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第二,强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人才问题。邓小平在恢复工作后不断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认为,全社会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发展起来,我们的经济建设才能发展起来。江泽民在世纪交替之际就提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十六大报告将“三个尊重”扩展为“四个尊重”,增加了“尊重创造”。这“四个尊重”,充分说明我们党要同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那种不尊重脑力劳动、不尊重书本知识、不尊重优秀人才、不尊重发明创造的现象彻底决裂,也表明我们党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巨大决心。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人才问题。

这次七一讲话,讲人才问题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更加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求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领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二是特别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认为这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他要求各级党组织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三是更加明确提出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四是也是最重要的,强调人才问题关系民族复兴的伟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疑聚集了我们国家各方面的大批优秀人才。现在我们党有8000多万党员,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我们党聚集了中华民族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优秀人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还需要聚集更多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使我们党更能体现它的先进性,更能发挥先锋队作用,成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第三,强调每个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更加紧密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否则无法说明我们国家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业。但是,在新的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上述四大危险说到底,最根本的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特别是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的情况下,如果易发、高发的腐败势头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鸣警钟。

怎么预防四大危险呢?除了加强其他诸多方面的努力外,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言,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记这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二是必须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锦涛同志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是充满了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热爱之情才能说出的话。共产党员有了这种感情,才能甘愿去做“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必须真正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拜人民为师,坚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四是改进工作方法,将工作重心下移,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每个共产党员只要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仅党的执政基础会更加巩固,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增添新的活力。

第四,强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反腐倡廉是人们异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党中央始终重视和常抓不懈的重点问题。十六大以来,锦涛同志一直强调,坚持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七一讲话再次表明了党中央的态度和决心,一定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怎样进行到底呢?七一讲话仍然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锦涛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实际上是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加强自律的力度。这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面。但是,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只对愿意接受者起作用,对那些不愿意接受教育者不过是耳旁风。因此还必须强调另一手,即加强制度建设。只有两手都抓,两手都过硬,才能将腐败现象减少到较低的程度。

第五,强调制度建设,推进民主,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也一直强调,以改革精神推进他律的制度建设,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这些年来执行的实际情况看,有关部门虽作了很大努力,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有些单位和部门,制度建设缺乏应有的执行力,制度漏洞还不少,有些规定或不那么符合实际,或缺乏可操作性,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呈易发多发之势,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解决制度建设的滞后问题是七一讲话的又一个重点。锦涛同志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民主建设。因此,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锦涛同志还说: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仅要把党建设好,还要把国家建设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七一讲话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全党必须牢记五点:一是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二是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三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四是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是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五点,实际上讲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只是将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分为两个问题作了强调。

七一讲话的这一部分有三个新亮点。

第一,这一部分所讲的几个问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比如,为什么要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它至少有两方面的针对性。一方面,因为当前存在的不少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穷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道德失衡问题,有相当一些人将其归罪于改革开放,归罪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回答这种责难,必须表明党中央的鲜明态度。锦涛同志讲话再次强调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十七大以来的改革滞后于发展。对这部分人也要回应。因此,讲话指出,党中央是一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也有一个提高科学化水平问题。这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以此来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更加突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如果换一个视角,这一部分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实际上是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经济基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在大力构筑和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讲,都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或者说,这一部分前四个方面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前提条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是与前四个方面相并列的一个方面,又是前四个方面的归属和落脚点。就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涵而言,锦涛同志强调了两点: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要主动正视社会变革时期必然出现的各种问题,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结为“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前已指出,贯穿七一讲话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又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结为继续推动民族复兴进程。这说明实现民族复兴不再是一句只具鼓舞人心意义的口号,而已逐渐成为我们党振兴中华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有过战略构想。先是提出到20世纪末的三步走发展思路,后来又多次强调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恢宏愿景。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申:“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七一讲话进一步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之后的目标是什么?从上述讲话的逻辑不言自明,那就是赶上西方最发达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质上已成为我们党振兴中华的新“三步曲”奋斗目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什么呢?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但是,到了近代,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率一落千丈。我们现在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重新达到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贡献所占的那样大的绝对份额,而是指在与发达国家作比较的相对值的意义上,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华民族重新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比如科技水平,当代中国的科技的总体水平肯定比古代中国要高出许多,但是当代中国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科技的总体水平相比却是落后许多,因而对人类贡献的份额比起古代中国来说小了许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像当代发达国家那样对人类的贡献占很大份额。这应当是它的要义。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复兴历史盛世,更重要的,或准确地说,是超越历史盛世的问题。

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邓小平讲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思想。七一讲话继续强调:“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这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历史过程,即是一个需要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不断接力、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工程。中国共产党人将世世代代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2011-09-25

石仲泉(1938—),男,湖北红安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本文是由作者9月18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院士专家理论研究班上的专题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贺文赞)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