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2011-02-18王彩玲
王彩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论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王彩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无论是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来看,参政党的自身建设都是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要手段。当前,参政党建设虽然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是,参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不力、政党意识淡化、政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参政党的意识形态,加强政党意识的培育,提高后备干部培养的制度化水平,完善组织发展工作,提高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水平,是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政党;自身建设;科学发展;瓶颈;对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参政党,我国各民主党派自身的科学发展不仅是其承担起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而且也是其长期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良性运行,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状况。因此,研究参政党的科学发展,探讨参政党科学发展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化解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政党发展是政党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政党制度的良性运行,而且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现实政治过程和政治发展进程。在西方,“政党发展”一词常常被用来描述转型国家政党制度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进程的推进。在中国,对政党发展的研究包含着避免政党演进中的一维单线思维模式和“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努力,立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着力于对政党变革和政党现代化的研究,以期为提高政党的能力、实现政党的功能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有学者认为:“政党发展意味着一定政党体系的正向变迁,是一定政党体系适应社会、政治体系的变化而进行的自我变革,从而使自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因此,政党发展的本质是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通过提高政党的制度化能力、增强政党的责任感、提高党内民主和透明度、增强回应社会的能力等手段,实现政党的可持续发展。
政党发展与政党变革、政党现代化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参政党作为政党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涵与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初,美国政治学者古德诺最早提出了“政党变革”的概念,认为政党生态环境变化、政党领导人调整、主导集团的改变、选举战略的失败、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运动的出现等各种内外因素都可能促使政党在目标、纲领、组织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进行变革。由此可见,政党变革包括政党意识形态的调整、政党功能的成长和成熟、政党组织结构的变迁和政党组织活动方式的转变等内容,通过政党变革提高政党对政治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事实上,政党自产生以来,对自身的反思与革新就从未停止过,它是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真正发挥作用、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的强大动力。一部政党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政党改革的历史。对政党现代化的研究,国内学者以王长江为代表。王长江教授认为:“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2]从政党的产生发展来看,政党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并在现代化的推进中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政党现代化是以政党变革为路径的,正是在政党的自我革新中,政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现代政党。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党变革为手段的政党现代化构成了政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我国,作为参政党的政党革新与政党现代化才刚刚破题。
二
政党变革与政党现代化是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实际上是参政党的自我完善,是参政党通过改革与完善自身运行机制、提高制度化水平与能力等手段,使自己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政治素质、组织结构、作用功能等都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
科学发展是社会发展对参政党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参政党也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推进自身的现代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社会环境。同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民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进步,提升了人们对政党的要求与期待。在这样的要求与期待面前,参政党过去习以为常的组织结构、体制和运作方式逐渐会变得难以适应。参政党唯有不断改善内部的组织运行机制,探寻新的、有效合理的活动方式,提高自身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才能提高参政绩效,履行政治责任,从而真正实现参政党的历史使命与政治理想。参政党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建设,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用科学的参政理念指导并规范参政行为,掌握和运用现代参政技术,积极履行职能,从而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参政党作为现代政党而存在和发展,才能为多党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来看,参政党的自身建设都是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要手段。参政党的科学发展要求参政党的自我变革,呼唤着参政党的现代化,这都必须以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证。或者说,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状况决定着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实际上就是参政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性,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和成效的过程。正如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所言:“科学发展就是遵循规律发展”,“推进自身科学发展,要着力解决当前自身建设中的薄弱环节。”[3]因此,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瓶颈就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绩效和水平。
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现状来看,当前,参政党建设虽然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各政党积极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成功地完成了从资产阶级政党到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政党的转型,其功能发挥也慢慢开始从“表态性政党”到“建设性政党”演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从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来看,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并不能完全适应自身科学发展的要求。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薄弱环节成为当前制约参政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具体而言,当前参政党自身建设制约其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不力,功能弱化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作为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思想观念,与政党有着天然的联系。意识形态不但是政党的构成要素,而且是政党的旗帜与灵魂,它反映了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对政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政党的意识形态则“会变成动员社团成员、强化纪律和维护社会控制的手段”[4]。因此,无论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对政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中国的民主党派是在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活动的,是中国的参政党,从表面上看,民主党派没有意识形态建构的问题,因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保持较高的认同度,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有很多层次的。“从完整意义上讲,任何政党的意识形态都应包括哲学、信仰、纲领等内容和层次。”[5]从哲学层次和信仰层次上讲,民主党派可以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因为其意识形态的性质相近,都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从政治纲领层次上讲,两者则相去较远,绝不能雷同。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努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各民主党派以社会主义为依归,与其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息息相关。但是,从民主党派意识形态建构的现状来看,民主党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照搬过来为我所用,这在政治上是安全的,但是,未必是成功的。中国政治生活中政党趋同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而民主党派成员在很多理论问题上的纠结与困惑也与此相关。也就是说,民主党派自身意识形态建构不足,导致了民主党派在很多问题上裹足不前。有学者指出:“民主党派在指导思想问题上的困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阶段民主党派理论思维的贫乏和政党意识形态的缺失,这正是束缚民主党派发展的瓶颈制约,由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6]将八个民主党派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党纲的文本模式,还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其高度相似度和个性表现的缺失,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主党派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不足。
民主党派不仅面临着意识形态建构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问题。“所谓政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指意识形态顺应求变的形势,能对环境变化及时作出回应,能把社会中的大多数聚集起来的过程。”[7]民主党派能否因时而变、因时而进,随着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调整、修正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其意识形态发挥积极功能的前提。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民主党派从未中断过意识形态的建设与革新,但是,新时期以来,这一过程显然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还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生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回顾民主党派的历史,也曾有过政党意识形态发达的辉煌岁月,也曾涌现出一批蜚声中外的著名理论家。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民主党派后来疏于政党意识形态构建,理论思维日渐萎缩,以至现在很难说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8]这种状况对民主党派的影响是负面的。正是由于民主党派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过程还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政党与社会,因此,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不能清晰呈现。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党意识的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这直接制约了参政党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参政党未来的发展。
(二)参政党意识淡化,制约了民主党派参政的水平与能力,从而导致参政党功能发挥不足,阻碍了参政党的科学发展
民主党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功能发挥的程度与制度设计预期的空间相比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参政党意识弱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参政党意识的缺乏,使得参政党的参政行为无法做到科学化与专业化,无法准确触摸国家政治生活的脉搏。虽然宪法规定并保障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但是,民主党派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为自身存在与发展提供充分而真实的合法性基础,就会导致其对自身政党属性的自我否定,科学发展也就只能缘木求鱼。
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党意识不强的问题已经引起民主党派内部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正如民革的庄威所指出的那样:“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并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参政党的一员,政党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往往把加入民主党派视同参加群众性组织或社会团体,缺乏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9]民盟的郑惠强认为:“目前,参政党内部还存在着政党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的问题……部分成员缺乏政治热情,没有把自觉地参政议政作为参政党的神圣使命,使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庸俗化。”[10]九三学社的高贤芳也提出:“有些参加国家政权的民主党派成员,履行岗位职责时尽职尽责,履行参政党职能时慎之又慎,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参政党意识不强,不知如何协调处理两者的关系,结果失去了代表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的特色,只成了一个非中共党员的国家公务员或无党派特色的一般人大代表。”[11]
民主党派参政党意识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主党派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民主党派自身而言,意识形态建构不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林怀艺所言:“民主党派成立后所提出的政纲的核心内容是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并不以领导和执掌国家政权为目的。民主党派对自己在民主政权建立后如何继续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政党意识是有先天缺陷的。”[12]也就是说,民主党派自身对民主政权成立后如何存在与发展并没有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并没有令人信服地回答参政党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健康的党际关系应该怎样,民主党派究竟代表谁等问题,由此导致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自居被动地位,利益整合与表达功能不足,民主监督职能软弱,这既是参政党意识淡化的表征,反过来又加剧了参政党意识淡化的程度。从客观而言,由于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尚未被全社会所认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包括共产党的部分领导,对民主党派依然存在着各种误解,或者忽视了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的存在,这对民主党派的发展形成掣肘,再加上对民主党派的宣传不到位,导致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在社会上晦暗不明,这也制约了民主党派参政党意识的生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的政治资源,其功能充分发挥是以参政党意识为前提的,因此,民主党派参政党意识的淡化,对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政党机制不健全,领导班子新老更替、组织发展和基层组织功能退化的问题突出
HPLC法同时测定桑白皮中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陈志永等(7):9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积极恢复组织活动,创建自己的地方组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政党组织体系。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大量新成员的加入给民主党派组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民主党派政党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在组织发展、领导班子新老更替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新老更替来看,各民主党派在面对新老更替的自然法则时,对如何做好政治交接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长期的准备,工作程序的随意性较大,导致民主党派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在民主党派换届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个别干部“三级跳”甚至“四级跳”,或者让既是中共党员又是民主党派成员的“交叉党员”来担任民主党派领导职务,或者从异地“空降”干部担任,这些现象都折射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缺乏。这样任命出来的领导干部,既不像中共干部那样一直在完整的科层选拨与梯队体系中成长,也没有按照民主党派干部成长的规律来选拔和培养,因而缺乏政治实践的操作经验,其履职水平成为问题。而那些换届时从党派外突击入党然后担任民主党派领导职务的干部,他们不仅对自己新参加党派的历史和传统缺乏了解,而且还有个别人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这对民主党派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因少数中共领导干部对“党管干部”这一原则误读、在民主党派换届中过度干预等原因,但是,民主党派对自己的后备干部培养缺乏中长期规划,自身后备梯队建设“重提拔、轻培养”、“重引进、轻选拔”,换届要人时才“临渴挖井”,以至于“拿着帽子找不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化,同时,也使得民主党派的精英遴选功能遭遇挑战。一方面,由于部分民主党派的传统界别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处境,因此,只能去发展八个民主党派的交叉界别,使得党派成员“趋同化”、党派界别同质化、党派特色逐渐淡化的趋势正在加剧,这都说明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还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现实;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许多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间组织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海外联谊会、三资企业家联谊会等机构应运而生,多样化了人们的政治选择,使得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也影响着民主党派的成员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民主党派成员的来源越来越狭窄,成员老化、后继代表性人物匮乏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同时,由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没有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没有有效地利用新的技术形式,使得民主党派与自身本应代表的特定阶层和群体逐渐疏离,同时,也加剧了与社会大众的疏离。所以,有专家认为,新时期以来民主党派自身社会基础虚化的现实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使得民主党派像无根的浮萍一样飘荡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主党派不能随社会结构调适自己、把自己扎根于社会土壤之中有关。
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来看,由于组织建设不平衡,基层组织活力不足,功能退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长期以来,由于民主党派工作主要以中上层为主,更重视代表性人物的工作,因而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层组织比较松散。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调整、高校科研院所合并、企事业转制破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出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更加缺乏。一方面,中共基层组织新产生的年轻领导人对民主党派的认知程度有限,对民主党派的支持和领导力度不够,在经费保障、活动条件等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帮助,而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外资企业对党派工作也很陌生,对成员参加党派工作基本上也不予支持,从而制约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民主党派部分成员政治热情不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成员流动不断加快,基层组织的兼职负责人又多承担本单位繁重的业务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和从事党派工作,致使一些基层组织功能退化、活力不足。据有学者根据本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的状况统计,各党派基层组织中,能经常或定期开展活动的、活动较少的和基本不开展活动的各占1/3[13]。即使是有活动的基层组织,质量不高、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停滞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机关活力不足,难以承担参政议政的职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民主党派基层机关编制和人员偏少,有的市级党派机关中甚至只有一个秘书长或一个驻会主委、副主委再加一个司机,机关建设和参政议政的所有事务事无巨细都由主委或副主委一个人承担,其绩效可想而知。二是机关干部流动困难,影响了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造成机关干部的矛盾与积怨。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党派的凝聚力与履职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可以说,基层组织建设的滞后,已经构成民主党派科学发展的重大障碍。我们应该看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健康发展不但能有效激发参政党的活力,而且能有效扩展我国政党制度的张力。
三
政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正是因为民主党派意识形态建构与组织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导致了民主党派参政党意识淡化、政党活力不足,构成了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促进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提高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成效,进而提高参政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参政党的意识形态
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存在的根本基础和基本依据,当今中国和世界,各种政党都在革新自己的意识形态。参政党也要着力培养一批自己的意识形态专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民主党派实际,创建具有中国参政党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从而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指导与说明。参政党的意识形态构建,要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探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深化对民主党派参政规律的认识,回答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与代表性,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方式,民主党派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尤其要体现知识分子的价值系统,研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意识,知识分子与政治、政党的关系,知识分子与政党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在继承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为民主党派广大成员提供精神基础。在理论形态上,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要体现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性质,在包容性与原则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在坚持必要的原则性和纪律性前提下,体现思想上的包容性、组织原则上的民主性,使民主党派呈现出既不同于中国共产党,更不同于西方政党的特色。
(二)加强参政党意识的培育
如果每一个参政党成员都能用一种强烈的政党意识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那么,参政党的组织活力就会显著增强,参政党的功能也能充分发挥。因此,增强参政党意识,提高广大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素质,是推动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民主党派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激活自己的政党特征,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这是增强参政党意识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参政党成员都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认识民主党派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具备做合格的民主党派成员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珍惜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把权利意识和政党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大力培养自己的后备干部,把后备干部的培养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民主党派的科学发展奠定干部基础
为此,要建立和健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制度,在民主党派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扩大民主,坚持规范的选拔程序,把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党龄等选拔标准公开化,把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评等选拔程序制度化。要完善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制度,改变目前干部任用过程中“重选拔、轻培养”的弊端,提高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党责任意识,提高后备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组织发展工作,使参政党的组织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
参政党不是学术团体,而是一个个政党组织。因此,其发展成员应当以是否符合党派章程为依归,以是否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为根本并遵循相应的程序。应避免发展成员时只注重发展对象的学历、职称、职务的高低,而忽视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的现象,坚持发展是为了工作和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在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这一大原则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成员与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注重质量、保持特色,把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为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1]龚少情,孔凡河.政党发展:意蕴及其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8(5).
[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9).
[3]周铁农.科学发展观与参政党建设[J].团结,2009(5).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07.
[5]余科杰.论政党意识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作用[J].新视野,2007(5).
[6]涂秋生.试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2004(1).
[7]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17-219.
[8]孙晓华等.中国民主党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2.
[9]庄威.民主党派强化政党意识是多党合作的关键[J].团结,2006(6).
[10]郑惠强,周金瑞.参政党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
[11]高贤芳.参加国家政权的民主党派成员应该增强参政党意识[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12]林怀艺.论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党意识[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13]沈艳.加强参政党建设 构建和谐党际关系[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张秀红
D665
A
1002-0519(2011)06-0027-06
2011-08-23
王彩玲,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统战理论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