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海东地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2011-02-16兵,刘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9期
关键词:全区园区农产品

刘 兵,刘 丽

(青海省农牧厅,西宁 810008)

1 海东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特色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截止2010年底,预计全区实现种植业总产值26.37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5.82亿元,同比增长17.7%。全区总播面积达到20.8万hm2,较2009年减少0.1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11.8万hm2,油料作物6.4万hm2,蔬菜面积1.9万hm2。两大优势作物播种面积12万hm2(其中马铃薯5.6万hm2、油料6.4万hm2),8个特色品牌种植面积 (优质蚕豆、乐都长椒、紫皮大蒜、循化线椒、大果樱桃、食用菌、薄皮核桃、高原制种)4.8万hm2,两大优势和8个特色品牌总播种面积16.8万hm2,占总播面积的81%,同比持平。粮食总产量54.13万t,同比增长13%,占全省的50%;油料总产量13.9万t,同比持平,占全省总产量的40%;蔬菜总产量62.95万t,同比增长7%,占全省的45%。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 3.1万hm2,比 2009年增加 2.6万hm2,其中全膜马铃薯栽培 1.9万 hm2,同比增加 1万hm2,玉米1.2万 hm2,同比增加 0.8万hm2。

1.2 设施农业等项目投入进展迅速

一是2010年设施农业投资1.9837亿元,能源建设投资5304.18万元,无公害产品认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农作物病虫防治,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的资金1026.3万元;县级资金1525.39万元;全区各类银行发放农贷资金3.0340亿元,其中信用联社2.5760亿元,农行4580万元。三是狠抓设施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将湟水谷地建成设施农业经济带。2010年完成设施温棚1.72万栋,面积573hm2,全区累计修建温棚达8.3142万栋,面积2569hm2。以乐都为辐射带动,全区蔬菜 “百里长廊”建设雏形已显现。

1.3 土地流转及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兴农步伐加快

各地以农业园区为引领,狠抓土地流转和园区建设,加速科技兴农步伐。2010年,全区土地流转0.45万hm2,全区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6万hm2,占到总耕地面积的12%。2010年全区6个农业示范园区计划总投资11.34亿元,拟建项目187项,完成基础设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科技培训等项目152个,完成投资8.69亿元,入驻企业62家。园区建设加速了全区兴农步伐,全区实施的八项科技兴农工程措施全面得到落实。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得到加强,订单农业取得新进展

各县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上严格把关,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全区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开展农资打假以及农机安全生产,层层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同时,为各地群众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与省内外各企业联系,搞好农产品销售订单,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定心丸。2010年,全区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5万hm2,占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2.7%,使订单农业逐渐成为该区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

1.5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产业化发展有新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8家,从业人员3.1万人,遍及全区6县的83个乡镇,1120个行政村。2010年,全区7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8.67亿元,年产业化经营收入15.2亿元,实现净利润29.5亿元,年加工农产品20万t,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4%,辐射带动农户29.5万户。这些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了组织保障。农业产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为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对海东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2.1 农业技术培训机制亟需强化、培训手段亟需改进

海东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农业科技人员比例不协调,专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无法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目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了经费和项目,才有培训的机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为填鸭式,和市场需求脱节比较严重,成效不理想。应该结合市场需求采取点菜式、启发式对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广大农民的培训手段更是老化,应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采取课堂和田间地头相结合、技术和市场相结合、诚信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农民学习农业新的实用技术的热情,从而使得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2.2 拓展思路,转化观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海东地区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比内地差,耕地面积比内地少,但海东地区是马铃薯、十字花科等作物的繁育世界最佳地区之一,只要下大力气搞好技术推广和服务、广大农民的诚信教育,努力开发市场,就一定会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笔者单位在平安县三合镇湾子及寺台村搞高效农业示范村多年,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种植习惯、种植结构,改变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良风气,讲求诚信,收入增加很快,目前笔者单位的示范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子村,他们生产的马铃薯作为种子在各方的推介下,已在青海省的化隆县、平安县、乐都县、湟中、海西等州县以及四川、甘肃等省落地生根,反映很好。

2.3 强化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农业标准化生产

只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农副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才能保证诚信,才能长期占领市场。农业生产和地域内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制定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等生产条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标准非常必要。但海东地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受财力和各级有关部门人士认识不足因素的制约,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力度很薄弱,亟需加强。

2.4 强化信息服务和海东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力度

2009年,海东地区农牧局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全区11个特色农产品进行了详细的营养成分分析,并通过省农牧厅对外及时发布,取得了很好的对外宣传海东地区农副产品的效果。2009年,海东农牧局的示范村及周边村庄马铃薯大丰收,价格下跌,海东地区农业局和省农林科院一道积极想办法、打市场,使得马铃薯的价格很快就从0.56元/kg上升到0.88元/kg,使农民增收49.7万元。为此,笔者认为强化信息服务和加强海东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力度,对促进海东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2.5 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海东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各地民族风俗习惯、地域生活习惯多样,野生可使用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旅游农业发展的基础雄厚,但海东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发展仍然停留在茶园模式,需有机结合当地的优势,把 “教育、学习、享受、休息”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前途无法估量,优势明显。

2.6 鼓励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鼓励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参与农技推广,是解决目前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最佳方式。2008年,海东地区农牧局结合本局示范村的实际情况,引导成立了海东地区平安寺台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这几年该协会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并积极组织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队,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已将业务拓展到周边3个乡镇10余个行政村,不但解决了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还增加了服务人员的收入。

2.7 示范园区建设成创新的平台、农技推广的有效载体

一要从各县优势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做好科学合理的园区规划布局,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使之与该区域的农业规划相衔接;二要着力于提高园区和示范场的技术含量,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新技术、新品种,发挥园区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三要发挥园区的科技创新孵化功能,鼓励和吸引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园区与示范场要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实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项目承包制、生产服务合同制。

猜你喜欢

全区园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