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2-15侯倩茹林阳郭鹏飞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信息网络农民信息化

侯倩茹,林阳,郭鹏飞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 712100;2.陕西省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安 710061)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构建了国家“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同时引进了世界四个大型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1996年农业部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农业信息机构。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农业系统已经在260个地 (市)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 (市)总数的78%,77%的县、47%的乡镇政府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许多自然村还建立了信息服务点。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的实践看,信息化发展基本顺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农业信息化的最终受体是农民,而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据调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只有60%;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就更低了。文化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恐惧心理,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2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在当前信息化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于需求落后。

我国农业网站尽管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总数已达184.3万多个,但站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部分地市县农业网站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使得村、乡、农户这“最后一公里”的数据传输网络出现断层,信息到达农户出现了梗阻,加之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都承受不起。另外,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还很不发达,网站规模总体偏小,质量较好的站点也不多,且站点之间关联性较差,基本上还是一个个“网站孤岛”。根据中国第十九次互联网用户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上网人数约为1.37亿,约占我国13亿人口的10.5%,而在我国用户的行业结构中,农、林、牧、渔的用户数只占0.62%,是所有行业中用户量最少的行业。由此可以看出,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农民是微乎其微的。

2.3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立法,增加投资。但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国家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很不够,虽然在前几年出台了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文件和实施规划,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许多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急需对过去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修改完善。另外,从全国的大形势来看,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这一比例,由1978年13.43%到2006年7.85%,同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52%下降到2006年的1.25%。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在资金投入上,在全国255个有县级信息中心的县中,148个有专门的经费,平均每个信息中心为8万多元,经费最多的为100多万元,最少的只有500元。这些经费显然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的实际需要,致使许多农村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也十分不平衡,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由于一些基层政府包括投入能力不足,网络的触角无法延伸到广大农民那里,农业信息化建设很难推进。

3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应发挥主导和扶持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信息服务的对象分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强示范引导,对成效较好的模式进行宣传、实施和推广。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农民信赖的是政府部门,尤其这一届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更容易让农民产生依赖和依靠感,政府所提供的农业信息应该是最具公信力的。广大的农村科技干部和农业部门应该利用这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加快信息服务提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农民从信息使用的盲区走出来,带入信息化发展的新型社会中来,政府要鼓励并积极扶持一部分农民应用信息化手段先富起来。对某些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帮助他们借助信息网络,开拓眼界,寻求新的商机,帮助一部分善于抓住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的农民先富起来,让其他农民看到使用信息服务实惠多,这样先进帮助后进,典范带动应用,从而达到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良好局面。

3.2 加快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

3.2.1 加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

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为铺垫,无异于天方夜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也是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更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因此,要努力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首当其冲,在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的同时要提高计算机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尤其是贫困和边远地区。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空间数据、分析数据等,此外,还包括研制开发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例如,畜禽病专家诊断系统,大宗农作物产量预测与调控系统,以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的多媒体光盘等。

3.2.2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以社会均衡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尽快建立农村信息普遍服务基金制度,通过国家投资补助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强包括电信、电视、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电话与农村信息与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村电信与网络服务价格,保证农民以可承受的合理价格使用通讯信息网络。进一步放宽县以下信息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接入网络运营准入条件,从农村入手实现电信、网络、电视“三网合一”的突破。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由国家投入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机构 (站)和农民上网的基本条件,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用途社区公共接入点,向农民提供各种通信资源,尤其是互联网的接入服务。

3.3 强化农民教育和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因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化能力的关键,毫无疑问,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农民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依托农业系统已建多年,覆盖全国的2 700所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来加强农村基层信息人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的培训,这样可以“以点带面、示范先行”提升广大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有条件的农村普及中小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进行远程教育或短期培训,传授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农业信息检索与服务等方面知识。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方式,尽快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让农民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让农民变“信息淡漠”为“信息饥渴”,同时要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

猜你喜欢

信息网络农民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研究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网络监测预警系统
信息网络环境下提高网络统战工作效果的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本刊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