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哈尔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策分析

2011-05-04马冰哲关少林王长辉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粮食科技

马冰哲,关少林,王长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哈尔滨 150080)

民以食为天,国无粮不稳调结构,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空间有限,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和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自2004年以来,哈尔滨市已连续7年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粮食产量每年均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哈尔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kg大关,达到105.4亿kg,是全国中唯一粮食产量超过100亿kg的副省级城市,2010年,哈尔滨市粮食总产量又突破125亿kg大关,达到125.9亿kg,比2009年增长11.3%。哈尔滨市的粮食产量已占全省的25.1%,占全国的2.3%,粮食的连年丰收,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哈尔滨农业基础较脆弱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耕地质量恶化、种植结构单一、养分片面消耗、病虫草害加重、中低产田比例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还不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技术手段占农业方面的比重还相当的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还比较低;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粮食品质还不能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困扰和制约全市农业大发展、快发展的瓶颈还依然存在;农业持续稳定增产的手段还比较匮乏。实施现代农业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或相当长的时间内加以解决:

1 调整作物结构,增加高产高效作物面积

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高产高效作物面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应用,哈尔滨市农业种植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8.2%,产量占全省水稻产量的20.9%,为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66.67万hm2水田发展规划,必须在开发江河水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江河水灌溉的自然条件发展水稻生产,再造两个超百万亩的水田大县。依兰通过沿牡丹江、松花江建提水站、在巴兰河上建水电站来发展水田,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巴彦通过在松花江上建多处提水站来发展水田,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这样哈尔滨市在“十二五”期间就能够发展4个超百万亩水田大县,全市水田面积可稳定在66.67万hm2以上。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玉米种植方面,哈尔滨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5.6%,玉米产量占全省产量的42.0%,大豆播种面积占全省大豆面积的11.9%,产量占全省的16.1%。因此,进一步扩大玉米等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对于稳定和提高全市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哈尔滨市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为了有效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在提高单产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尤其要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整合种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选育一批丰产性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通过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挖掘粮食的增产潜力;要加快集成技术推广,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的有机结合,挖掘增产潜力;要充分利用高产创建平台,大力推进教学科研推广大协作、大联合,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旱涝保收和增强抗灾能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瓶颈。20世纪50~60年代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为全市的粮食生产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粮食的稳产高产,各级必须在保护好原有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新的农田基础设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要按照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制定和科学完善区、县 (市)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彻底解决哈尔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抗旱水利工程建设。要根据水源情况和旱情发展趋势,制定抗旱方案和应急预案。要结合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利时机,适时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和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对没有水源保障的灌区和地块,要科学规划,打一批水源井,新建一批抽水站和拦河坝,抓好原有拦河坝的维修加固和新建工程收尾工作,保证最大限度地截蓄春季桃花水和有效降水。加强输水工程建设,对灌区渠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加快农田渠系硬化和防渗改造工程建设,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确保用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申请立项,努力推进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市大型水库的蓄水能力,加快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加快对龙凤山、倭肯河、香磨山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尽快争取尚志亚布力,通河二甲沟、乌拉浑等工程立项,同时要科学规划在松花江、拉林河、蚂蚁河、巴兰河、岔林河等江河上建设一批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对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控制能力和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研发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和推广节水的机械化作业技术,引进和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建设田间排灌沟渠、小型集雨蓄水设施,科学调度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能力

科技是生产力,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助推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便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达到某种水平的时候,就不可能出现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再者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如何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了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全面提高全市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要加快科研队伍建设,为其提供适于创业,适于发展的工作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超过1%。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科技经费98%由政府提供,印度90%的农业研究经费由政府提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因此农业科技经费不可能由农民负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科技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财政每年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政府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建设和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事业上。通过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项目的研究和推广。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特别是工商企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事业。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与开发,农业产业化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政府对其应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强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的应用,确实发挥农业科研示范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建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在稳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基础上,可尝试按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农技推广区域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要按区域经济不同特点配备农技人员,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个问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支持和鼓励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民营企业家联系、协作,共同投身于农技推广事业,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和涉农企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政府型农技推广体系也要勇于摒弃计划经济的推广理念,树立农技推广的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市场和农民的双重需求,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要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服务网络的科技服务信息体系。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防治指导覆盖率,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损失。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步伐,提高人们对农业科技队伍的认识,因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全市在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迫切需要“有能耐”的人。“能”,就是指能力、水平、本事;“耐”,就是指耐心、耐力、耐性。这是建设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各级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审时度势,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只要各级抓住了农业科技队伍这个主线,实现现代农业才大有希望。

4 加强防害基础建设,增强抗害综合能力

一是加强气象基础建设,增强降雨防雹的能力。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气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各级必须加强气象基础建设,必须坚持以防雹增雨为主和防灾减灾的原则,为抗御自然灾害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气象预报。二是虽然哈尔滨市堤防工程建设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市防汛和农业的抗旱排涝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堤防工程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哈尔滨市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亚行贷款、地方自筹等方式,累计投资近16亿元,使哈尔滨市城市堤防工程建设步伐有了明显加快。堤防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多年全市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三是加强林业建设,增强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的能力。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极为舒适的生存环境,也为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必须加大对林业建设力度。四是加强农业航空作业建设,提高防御和控制重大生物灾害的能力。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农业航空作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实施农业航空作业中,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防御自然灾害了防治效果有害生物,改善人类生活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北方大面积露天地农业而言,也为农业的航空作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施农业航空作业必将提高哈尔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践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护耕地面积,保证基本农田不占用,坚持占补平衡,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是保证全市农业持续稳产高产的基本要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1.22亿hm2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不足10%,而要解决人口占世界22%的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能否有效地保护好我国有限的耕地面积,关系到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为了加强我国土地资源,依法保护和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1986年6月2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颁布了 《土地管理法》,这就为哈尔滨市农业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全市耕地面积的有效占用率,也为全市农业连续7年丰收提供了基本依据;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全市可耕地质量,这是各区、县 (市)政府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搞高全市耕地质量,各区、县 (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状况档案,完善耕地地力与污染监测,依法保护耕地质量。加大耕地培肥力度,逐步恢复和提升耕地土壤肥力,进一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鼓励和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面积;同时各区、县 (市)要依据本地实际,积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一是要根据各自小流域区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二是各区、县 (市)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三是在布置治理措施方面,各地要尽可能地做到两个结合,即: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四是各地一般要按照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先易后难的原则,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各地还要推行“三、三”轮耕制度,进一步增加大机数量和配套水平,扩大深松整地比例,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能,提高土壤的蓄水含量。同时各地还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程,进一步提高中低产田耕地的生产能力,因为它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哈尔滨市粮食生产能力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各区、县(市)也要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作文章,想招法。由于哈尔滨市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率参差不齐。东西南北跨度大,全市不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气候特点,而且直接影响人口与产业分布,形成了城乡之间,不同区域间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宏观上大体形成了低山丘陵宜林宜牧区,山前漫岗、平原宜农区和洼地沼泽宜牧宜渔区。在土地利用上也同样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用地偏紧,县与县间,哈尔滨市区的区与区间,差异较大。人均占地最少的县 (区)仅相当于最多的县 (区)的1/4。二是绿色覆被率低,城市工业用地比例过大,道路交通用地比例不足,土地利用结构失调。三是自发性乱占滥用,破坏环境,浪费土地,非法占用耕地现象屡有发生。四是耕地不仅数量逐年减少,而且占优补劣现象严重,质量也有所下降。五是土地资源利用浪费较大,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在土地利用率方面,必须正视不足,尽快扭转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为全市再夺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标准良田的改造方面也要加大工作力度,要集中力量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进程,最大限度地进一步提高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整个农业耕地面积的比重,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良田在哈尔滨市农业粮食增产增收的作用。

6 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进程

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教育、示范、引领功能,大力推广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玉米推广“小垄密”和通透密植、大双覆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推广大棚超早钵体旱育壮苗,标准化整地,合理稀植、机械插机收;控氮增磷钾硅肥,节水增温灌溉;大豆推广“垄三”、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精准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统防统治,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配套、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先进农业技术模式,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乡、示范县。以园区建设为引导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

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为模式辐射带动“大基地”的建设。依据哈尔滨市自然生态条件和多年形成粮食作物优势种植区域规划建设13个6.67万hm2和4个13.34万hm2的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五常、通河、依兰、巴彦4个百万亩优质水稻高产基地,建设双城、五常、巴彦、宾县、依兰、呼兰6个百万亩优质玉米高产基地,建设巴彦、宾县、依兰3个百万亩优质大豆高产基地,建设尚志、方正、延寿、木兰4个13.34万hm2优质水稻高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25亿kg粮食生产县 (市)1个:五常。建成20亿kg以上粮食生产县 (市)两个:双城、巴彦。建成15亿kg以上粮食生产县1个:依兰。建成10亿kg以上粮食生产区、县两个:呼兰、宾县。建成5亿kg以上粮食生产区、县 (市)6个:阿城、尚志、方正、延寿、木兰、通河。通过高产创建基地的建设,使哈尔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跨越,力争使全市粮食总产突破130亿kg,为黑龙江省500亿kg粮食产能的顺利实现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粮食科技
珍惜粮食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我的粮食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