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的德化人物瓷塑艺术风格初探

2011-02-15涂慷

艺苑 2011年5期
关键词:德化观音

文/涂慷

瓷塑,就是一种以瓷土为模,采用捏塑、雕塑等技法塑造人物、动物或花卉,并施以高温玻璃釉,经过高温烧成的陶瓷雕塑艺术的总称。它早在三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越窑便已发展起来,两晋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早期的瓷塑造型多为动物形象,如狮形水注、羊形灯等,人物形瓷塑较为少见。人物瓷塑的真正发展始于隋唐,但隋唐时期的瓷塑一般以随葬的俑和美化实用器为主,没有完全形成具有独立艺术风格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类。而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福建德化陶瓷,以善制白瓷和瓷塑驰名中外。进入明代以后,明代德化窑工匠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利用了地产瓷土质软可塑性强的特性,在烧制生活器皿的同时,精心设计,精心创作雕塑造像艺术品,把德化窑的人物瓷塑艺术推向历史的巅峰。

可以说从元代开始,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些反映在工艺美术的制作上,就是一些宗教内容的装饰题材开始起主导作用。到了明清时代,德化人物瓷塑艺术以佛教人物居多,如观音、达摩、如来、弥勒、罗汉之类,最多的是观音造像。其他还有民间信仰的诸神如寿翁、文昌帝君、妈祖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散发出民间艺术独有的魅力。此时期,德化的人物瓷塑的发展,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表现宗教内容的神像类瓷塑大量涌现;二是贴近人们生活的案头摆设和观赏性小型人物瓷塑蓬勃发展。

从表现题材和用途来分析,德化人物瓷塑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佛教神像中的观音像

图1《明·渡海观音立像》

图2《明·祥云观音立像》

图3《明·坐蒲团持经观音坐像》

图4《明·渡海达摩立像》

在德化人物瓷塑题材中,最多的是观音造像。观音,亦称“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佛教菩萨名。因其主张随类化渡众生,不分贵贱贤愚,被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唐太宗李世民时,避太宗名讳,故改称“观世音”为“观音”。其形象初为男身,元代以后渐成女身,妙年美容,普济众生,成为民间最有影响的神仙之一。善男信女以为凡逢苦恼,一心称其名,观世音即时观其声音,使之解脱。由于观世音在民间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礼拜的对象,自然也就成为艺术品塑造的对象。由于明代是德化窑白瓷雕塑艺术成熟的辉煌时期,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大师工艺精湛,使得观音人物造型最为突出, 并享誉海内外。

1.渡海观音立像,高46厘米,身最宽15厘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品。胎白质细,釉面滋润,白中闪黄,呈奶白色。头发盘梳绾为高髻,呈上下两层,上层螺髻,中央以灵芝形发银横缀,头顶披风巾垂千肩部且向内收敛,与衣身相连。脸略呈椭圆,眼微瞌,巧鼻樱嘴,双耳长阔,容貌端庄秀丽。衣下长裙曳足,前露一脚掌踏立于宝瓶上,座身莲花浮动,周围波涛汹涌、浪花激荡,水沫如珍珠状散落,腰身上部铃印方形阳文篆书“何朝宗印”四字(图1)。

2.祥云观音立像,高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釉面润泽,头绾高髻,饰莲花宝冠,顶戴帛巾下垂披肩。双目低垂,眼角略上挑,樱唇深凹,弯眉广额,双眉间有白毫相,表情温良娴雅。肩部圆溜,身穿宽袖长衣,上胸微袒,饰如意坠串珠,双手拢于袖中亦略作左拱势,衣裳下摆亦呈向右下方飘拂势。衣下长裙露一脚掌。底座为祥云缭绕,底面呈椭圆形中空,身背铃葫芦形阳文隶书“何朝宗”三字印(图2)。

3.坐蒲团持经观音坐像, 高36.1厘米,欧洲博物馆藏品。脂质厚重,坚细洁白,施乳白色釉。观音头盘高耸,长圆脸,双眼微瞌,端庄慈祥。观音像圆脸,胸佩莲花璎珞,戴臂钏腕镯。肩胸下着披肩,左手持经,右手曲肘自然下垂,长衣贴于身体,如行云流水,开一代新风,背部钤印方形篆书“何朝宗印”(图 3)。

以上观音人像瓷塑,继承了晚唐体态丰盈之遗风,多面相端庄、表情祥和。既表现了观音大度慈祥、气度不凡的庄严感,又表现了慈祥女性自尊矜持、柔美娟秀的风采。何朝宗的观音瓷塑在神态上表现出普渡众生、慈祥善良感。面对这样端庄而又慈祥的菩萨,信徒自然愿意敞开心扉。他的作品还有男相观音坐像、童子拜观音坐像、抱子观音坐像等,背部亦见有方形篆书“何朝宗印”或葫芦形隶书“何朝宗”印章款。

在塑造技巧上,各种佛像的质感,如肌肤的莹润细嫩,发束的整齐滑腻,饰物手镯的精致细巧,丝织衣物的轻软柔韧,都表现得相当充分。在表现手法上,服饰、衣纹多采用线面处理,概括力和整体感均很强,虽然形象娇美娟好,却不乏力量感。冠饰、胸饰多为贴塑,极为精巧繁复,局部雕饰过于繁褥。整体上精细有余,而犷达洗练不足,已不似唐代多采用圆润流畅的阴阳线刻,虽精细却繁简有度。

从整体上看,德化人物瓷塑表现出了典型的写实风格,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且人物造型构思新颖独特,雕工极为精细,形象更实生动而富于个性。

二、宗教神像类的其他人物像

图5《明·文昌帝君造像》

图6《明·负书弥勒立像》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土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在全国各地逐渐昌盛。德化辖于泉州以后,佛教寺庙渐多。与此同时,民间的诸神信仰活动也日益频繁。以佛道为题材的造像工艺日趋发达,与寺宇宫观建筑相为表里,使泉州赢得“泉南佛国”的称誉。以德化县而论,宋代五乡寺有5所,庙有9所,明代嘉靖年间著名者有10寺4庙。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沃土,培育了雕塑释道人物的艺术。各种佛事创作活动的旺盛,各类绘制工艺的融会贯通,是德化明代瓷雕技法崛起并且形成优秀艺术流派的基础和源泉。与何朝宗同时代的陶艺名家,还有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人,作品工艺技术及钤款作风与何朝宗一致。

1.渡海达摩立像,高4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品。胎体厚重,洁白坚实,通体施白釉,釉面纯净莹润,呈象牙白色。脑袋如冬瓜状,头颅及前额隆突,浓眉碧眼,嘴角、两腮及下颔缀短髭须,眉毛髭须皆卷曲,头脸清奇癯铄,五官紧凑,双耳下垂几至肩部。容貌威严,身材伟岸,风度轩昂,赤足立于海涛之上,为来华中圣僧形象。身段、手势、衣裙及底座海浪均与渡海观音立像造型极为相似,但腰圆背阔较观音雄浑矫健,且胸部无璎珞串饰,背部钤方形阴文篆书“何朝宗印”四字印(图4)。

2.文昌帝君造像,高43.7厘米,底宽 19.2厘米,福建省博物馆藏品。胎白坚实厚重,釉呈乳白色莹润。头戴进士冠,两巾脚缚于后分垂颈肩。国字形脸庞,丹凤眼,大耳,嘴角四周裂缝填充须髯。身穿宽袖长袍,正襟危坐,左手执玉如意,右手自然下垂,两足蹬靴微露,是民间传说的掌文运之神。上胸袍领外翻,内露交角衬衫;腹部上下束带中间显示雍容大度,其余袖臂衣身下摆各随手足之势,或弯曲转折,或突起拖曳,或深陷掩映,极富层次变化,腰臀下接连方形圆角座,身背部钤方形阳文篆书“何朝宗印”四字印(图5)。

3.负书弥勒立像,通高23厘米,胎体厚重,洁白坚细,通体施乳白釉,莹润如玉。弥勒光头,大耳垂肩,笑容可掬;身体肥胖,袒胸露腹,赤足踏立于圆座浪花之上;左肩负经,身披袈裟,结带于肚脐下,衣裳下摆向右下方迎风飘起;右手提带,左手握系书之绳。弥勒是佛教菩萨之一,中国民间又称为布袋和尚,以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状闻名。此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诙谐可人之态,像背后正中钤印葫芦形阳文篆书“张寿山”三字(图6)。

上述制作严谨、形神兼备的作品,代表了德化窑工高超的创作水平,共同成为瓷雕艺术史上的光辉典范,我们称之为何氏瓷塑流派,其工艺技术风格表现为:胎釉质量优良,从制作到装烧工艺都极其认真。作品形体厚重,表面满釉,少见瑕疵,高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从上到下都追求和谐完美的艺术风格。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局部乃至手足都比例协调、准确,骨骼肌肤匀称大方,作风写实。注重人物举手投足的动静形态,用犀利流畅的刀法,体现衣裙纹理的层次和深浅变化,正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有官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旋律,具有动静相乘的艺术韵味。

三、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人物瓷塑

在宗教信仰人物瓷塑流行的同时,与广大群众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小型玩赏类瓷塑,在这一时期显得生机勃勃,十分突出。这类人物瓷塑极具生活气息,相比较宗教类的瓷塑,其造型更贴近身边熟悉的人,此类作品在清代出现较多。清代的人物瓷塑沿袭明代制作工艺,但胎体较明代轻薄,表面雕刻较粗犷简练,纹路较浅显,整体及局部比例不如明代严谨精确,五官容貌表情亦稍逊色。此时人物雕塑往往身体连座一起模制,座的底面呈方形、长方形的见多,背部底下的座体常做成委角。

1.白釉鹤鹿翁坐像,高40厘米,厦门市博物馆藏品。胎体厚重洁白,釉色白中泛青。鹤鹿翁光头长耳,眼角有鱼尾纹,长颈及胸,双目微瞌,口稍张似笑,慈祥可亲。身着宽袖长袍,背部钤印“许云麟制”方章(图7)。

图7《明·白釉鹤鹿翁坐像》

图8《明·刘海戏蟾坐像》

图9《清·妈祖坐像》

2.刘海戏蟾坐像,高36厘米,欧洲博物馆藏品。刘海斜披长衫,袒胸露臂,左手扶底座,右手执铜钱。表情可掬,表现出其诙谐的性格,衣纹洗练,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看得出其造型取材于生活,更真实地体现出人间的喜怒哀乐(图8)。

3.妈祖坐像,福建省博物馆藏品,高11.8厘米,底宽12.2厘米。白釉泛青,通座两侧站立千里眼、顺风耳神像,形体较轻薄。妈祖容貌端庄,但衣纹皱褶欠深刻,座面饰云纹较简单草率,座身呈委角方形,内里透空(图9)。

德化窑的观赏性小型瓷塑具有沉着冷静、端庄持重的风格。塑像上部轻巧而下部稳重,给人以稳健之感。在四肢、衣纹的处理上又表现了动态,衣袖和下襟稍带风势,静中带动,免于板滞。这类瓷塑作品,以小见大,以近取达,有限的形象中给人以广阔遐想的艺术效果。有些作品虽然失之于过分雕琢,但仍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巧思和惊人的雕刻技巧,反映出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趣。这些作为生活实用品的观赏性瓷塑,极富生活气息。作者将器物造型与人物神态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影响作品的实用性,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这类人物瓷塑较之其它作品,造型更为生动,神态更为传神。人物形象活泼自然,极为精妙。这些寄托美好愿望的瓷塑,以自己特有的灵巧、纯朴、风趣的特色,揭示出平凡生活中朴素的美。

明清时期的德化人物瓷塑作品题材众多,内容丰富。作品绝大多数为圆雕,技法精湛,线条圆润流畅。人物造型多端庄祥和,体态窈窕,楚楚动人,有的还显得轻柔盈弱,表现了德化人物瓷塑质朴的写实风格。作品更重视人物的外貌表情和内心世界的刻划,并着意表现繁复的冠帽饰物和道具配备,透过人物的装束、饰物、姿势、动作及表情表现出不同身份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人以亲切感。明清时期的人物瓷塑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通过制瓷艺师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概括提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巧妙地塑造出具有相当高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瓷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

德化的人物瓷塑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均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表现手法丰富多姿,制作技艺日趋精进,形成一种遒劲秀丽的风格。至此,人物瓷塑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和内容完全独立的雕塑艺术品类。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德化县地名办公室编.瓷都德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4]叶文程.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德化窑[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5]叶文程,林忠干,陈建中.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

[6]德化县人民政府编.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德化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观音送子图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雨中的人
略谈被人遗忘的德化“官窑”
汉代的孝治及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