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证研究

2011-02-14张曼玲

图书与情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薛 菲 张曼玲

摘 要: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地区的8所高校针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网络阅读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阅读手段,而年级和专业差异对被试对象网络阅读习惯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大。针对凸现问题,文章从阅读环境、阅读受众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阅读 高校大学生 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1-0099-05

Study of Students Web Reading in Beijing Area

Xue FeiZhang Manling(Department of Media Communication,china Agricultura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Abstract: It is found that web reading, with all its problem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Grades and disciplines influence web reading.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and readers.

Key words: web reading; college students; suggestions; counter measures

CLC number: G25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099-05

近年来,网络阅读方兴未艾,逐渐成为各界讨论和研究的主题。而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大学生们,则是网络阅读的重要构成群体。那么,随着网络阅读的不断普及,现代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状况如何?在阅读方式、阅读动机、阅读心态、阅读性质、阅读文本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变化?网络阅读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促成了进一步调查的实施。

1 实证调查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辅以随机访谈,对北京地区的一些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问卷样本采集的范围主要是北京高校密集的海淀区内8所高校,其中包括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而被调查者的专业分布则覆盖文、理、工学科。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94份,有效问卷283份。问卷共22题,涉及媒介接触、阅读习惯、态度及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优劣比较等方面,主要考察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概况。

由于考虑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学生的特殊性,本次调查样本全部为本科生。在 283名被调查的高校本科生中,男性占62.54%,女性占37.46%;其中文、理、工学科分布比例分布为42.40%、28.27%、29.33%;而大一学生占 14.13%;大二占29.33%,大三及大四均为28.27%。样本的构成情况基本符合现行网络阅读主体构成的特征,这一部分人也是较易并较多接触新媒体的人群,因此,本次调查结果对考察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表1)。

调查实施过程中,调查者在发放问卷的同时,随机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并观察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对阅读这一主题的态度,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归纳出他们的态度和意见。其中进行深度访谈的样本占总体的2.83%;文、理、工学科的人数分别为119、81、83人;男女比例各为62.54%、37.46%。本调查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家对网络阅读的具体内涵尚有争议,在进行本次调查研究之前,我们对网络阅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包括在线阅读(包括浏览网上新闻、网上小说、网上杂志等在线方式)、手机阅读(包括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阅读器等利用3G工具进行阅读的方式)和载体阅读(包括MP3、I-TOUCH、电纸书等移动设备作为载体的阅读方式)三种主要方式。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2.1 阅读方式选择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几乎所有学生都进行网络阅读,并且大部分人都表示平时喜欢网络阅读。但总体而言,在以上三种阅读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明显是在线阅读,有235个同学选择了这一方式(占83%)。此外,34人选择手机阅读(占12%),而载体阅读14人,只占5%。这说明,调查受众认为互联网的在线资讯最为丰富,而手机阅读明显高于前几年流行的MP3、MP4等移动存储方式,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手机报的迅速发展和3G技术的日趋成熟。

2.2 阅读内容选择

在网络阅读的读物类型选择上,有170人选择新闻评论,占比率为60%,明显高于其他读物。由此可见,新闻评论作为各大门户的吸引受众眼球的主打品这一招牌仍是经久不衰。小说仍在大多数人的网络阅读中占有一席之地,有31%即88人依旧热衷于网络小说或诗歌;近年来风生水起的时尚或休闲资讯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4%的人有时也会进行此类网络阅读;专业知识也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内容之一,有76人会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方面的网络阅读。

2.3 网络阅读频度

当被问及网络阅读的频率时,只有3人选择了“基本不读”。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以下的有110人,135人阅读时间在1至3小时之间,其余阅读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有37人,占13%左右。而从被调查者每月阅读电子书和电子报纸的频率统计结果来看,阅读电子报纸的人相对较多。进行深访了解到: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阅读的“电子报纸”都是指“手机报”。看来,手机报确实已经深入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2.4 调查受众网络阅读的阅读目的和选择标准

出于工作或学习需要进行阅读的被调查者大约有三分之一,39.77%的被调查者主要的阅读目的是为了了解新闻及资讯,另外有大约四分之一则是为休闲娱乐而阅读。至于选择的标准,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以新闻为主,主要阅读文学作品的占18.91 %,和以娱乐休闲资讯为主、以专业资讯为主的被调查者数量几乎相等,大约有十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则最关注生活服务资讯。看来,轻松而有内涵的读物仍是大学生读者的首选。

2.5 调查受众网络阅读的阅读效果

在进行网络阅读效果的探析中,六成以上的人认为网络阅读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其中网络阅读自主性强的特点被最多人选择,约占42%;37%的人认为网络阅读信息量大;37%的人认为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对网络阅读效果负面感官的主要有“眼睛不舒服”、“没有纸质读物有内涵”等观点,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

而具体到网络阅读对读者本身帮助情况来看,有半数的人选择了网络阅读的帮助可有可无,有无帮助则呈正态分布两端走向;仅有2%的人认为帮助很大。

在网络阅读后是否与人分享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偶尔分享,视心情而定;34%的人只分享自己喜欢的读物;几乎每次都分享的人占18%;而只有8%的人从不分享。这说明在看待网络阅读的共享资源上,被调查者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态度。

2.6 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环境氛围

提及网络阅读的环境,我们不得不提其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阅读的重要特性。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使得身处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网络的阅读者都可以随时进行阅读。宏观的网络阅读环境无以概述,本文则以学校的资源配置进行测试,具体而言包括所在高校读书氛围、相关网络阅读课程培训、所在图书馆电子资源等。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八所高校中,有40%的人认为所在高校读书功利性太强,氛围一般,有相关培训但是效果不显著;29%的人不清楚或是不关心这一状况;20%的人认为该校读书氛围非常好,并且有健全的培训课程;11%的人认为所在学校读书氛围很差;18%的人不知道学校有相关培训。

2.7 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比较

如果不考虑技术因素,单从内容上判断,超过四分之三被调查者认同网上的信息比图书、报刊等纸媒体的内容更丰富,有8.77%的被调查者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贫乏,另外认为两者差不多的则有15.4%。但是从阅读的舒适度来看,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屏幕阅读比纸质阅读更费力,19.3%觉得两者差不多,而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轻松的人数也不少,多达29.63%。这说明目前的屏幕因其对眼睛的干扰而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这一问题是存在的,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开始适应并习惯了屏幕阅读,而随着技术的改善,屏幕阅读也许会更受到追捧。

2.8 网络阅读未来发展趋势

在对网络阅读现状的建议和看法统计中,有163份问卷给出了建议或看法。其中,认为对网络阅读应该进行规范引导、提高网络阅读质量的建议占12%;此外,认为“网络阅读应该多多推广”和“网络阅读良莠不齐”相反意见也各占一半。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阅读的现状和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关注度的。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已经对网络阅读具备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在对待网络阅读的方式、目的、标准、优劣、效果的选择上也都也趋于多元化。但是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频度还亟待提高,其环境氛围也有待完善管理,尤其是在网络阅读的规范管理上,为数不少的高校大学生心怀期待。

3 从调查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和问题

3.1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阅读中的积极表现

从初步的调查结果来看,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总体状况还是值得肯定的。首先,从阅读行为来看,网络阅读在高校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占主流地位。在教育程度较高、己养成一定阅读习惯的高校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互联网己经成为主要的阅读途径,尽管图书、报刊等传统阅读读物的地位依然相当稳定,但网络阅读正在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线阅读、浏览新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手机阅读的兴起,意味着新媒体的媒介融合趋势日趋多样化。在此次调查中,多数选择手机阅读的被调查者使用手机阅读的主要职能都是阅读手机报,绝大多数学生都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当大学生面临浩瀚如海的网络资讯而无从下手时,手机报以其短小精悍、聚焦重点的特点攫取了一隅之地。

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知识这一领域。而在最初进行网络阅读试图达到目的的测试中,也有70%的同学是认为希望增长知识、拓展眼界、提高专业技能。这说明,网络阅读的内容细分已经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将阅读面重点停靠在专业阅读上。客观来讲这是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必然结果,但从媒介素养的层面来看,这也反映了高校大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提升。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不再将娱乐休闲作为首要的网络阅读选择,从冗杂繁多的网络读物海洋里开始“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营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1 ]诚然,网络阅读中开始出现专业阅读这一行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是不难相信,网络阅读市场细分的趋势是必然的。

3.2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几乎所有高校大学生都进行网络阅读,但是阅读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时间集中在1~3小时,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是在线阅读,大学生选择网络读物的主要标准是轻松,几乎没有大学生会对网络读物写读书笔记……不难发现,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质量不高。了解新闻资讯是大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最主要的阅读目的,对娱乐休闲性信息的需求显著,阅读的随意性明显,浏览在阅读活动中的比重较大。这也再次说明网络阅读呈现浅化的趋向。阅读发展到今天,从屏幕阅读到读图时代,色彩斑斓的图画体系确实很能吸引大学生,但由此产生的数字化、虚拟化影像只会让人的感知进一步虚拟化,让读者很少能有思考的空间,进而这些信息也难以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网络阅读呈现“浅阅读”趋势,归根结底是由于其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在此次调查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反映了由于网络阅读环境不够规范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焦虑,超文本链接引起的网络迷路,多媒体诱发的思维退化,垃圾信息、网络“恶搞”造成的道德缺失,以及网络阅读过程的无从选择而导致的心理浮躁和精神异化等等。[2 ] “常常浏览了一天的网上信息,也没有找到自己满意和合适的,反而头晕目眩,眼睛非常疼。”一位“资深”网络阅读者如是说。看来,网络阅读环境的非规范化不仅引起的是高校网友们的焦虑心理和时间浪费,对视力的直接影响也不容小觑。由此可见,网络阅读环境规范管理的同时,网络阅读技术端口也需改进改良,使读者在接收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能身心受益。

3.3 调查过程中对调查样本各层之间的差异分析

本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抽样方法,分别按专业、性别、年纪分层调查。从专业上来看,无论是阅读方式、阅读类型、还是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文科类学生都比理工类学生的选择要多一些。在调查的120名文科学生中,几乎76.34%的人在阅读方式上同时选择了在线阅读、手机阅读、载体阅读,而理工科学生几乎很少同时都是用这三种阅读方式的。进言之,文科类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而理工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则经常需要做实验或是钻研数据,进行在线阅读的时间相较较少;文科类学生虽然功课繁忙,但大多是泡图书馆翻文献或是上网看电子资源,这样也间接增加了接触网络阅读的机会。

在整个调查中,男女差别并不大,唯一差别明显的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虽然总体上被调查者普遍都选择了“新闻评论”这一内容。但是爱看诗歌、小说的男生总数明显要小于女生,时尚资讯等几乎全都是女生的选择。而关于专业知识的阅读,又几乎都是男生的选择项。这样的调查结果应该主要源于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善于理性思维,女生较男生更善于感性思维。

同时,本调查还选择了以年级为层次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不同年级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大一大二学生的阅读总量是最大的,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刚迈进大学校门,对事物都觉得新鲜和好奇。因此其网络阅读也呈现出一种随意性和盲目性心理。大三学生是进行网络阅读时阅读专业知识最多的。这是由于他们一般都已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渴望在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同时,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而大四学生则是对于网络阅读的态度、看法、观点最无所谓的,并且阅读总量最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数不多的网络阅读时间,也多是浏览轻松地新闻资讯,缓解心情。实际上大学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正视网络阅读,静下心来多一点时间阅读,使其摆脱由毕业引发的焦虑心理从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

4 针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建议

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以期能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网络阅读作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重要性不可小觑。然而,当代大学生中却存在着网络信息过载导致浅阅读的症候,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大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阅读,有效地利用网络阅读促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则是我们所期望的。

4.1 针对网络阅读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建议

网络阅读已经逐渐作为主流存在于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序、合理的网络阅读管理必然会对高校学生网络阅读兴趣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建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管理体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在校园网开辟咨询服务系统。如今,大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很强,阅读中更看重事物能够带给他的实际效益。进行网络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增长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并满足休闲娱乐的需要。所以,高校的校园网的栏目建设可面向大学生实际,与其成长需求、学习需求、心理需求相适应。比如可在首页开辟咨询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做出专业性判断,整合专题数字资源,编制学生所需信息的索引或链接,方便大学生检索利用。

(2) 在图书馆建立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体系。学校是高校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图书馆则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地点。因此,在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管理中,图书馆的引导工作可见一斑。具体来说,可以从图书馆建立电子资源评价体系做起。图书馆网络站点可设置阅读、评价点击统计,这是一种在技术上不难实现、指导效果却不差的网络阅读指导方式。[3] 统计的依据可以是读者点击的次数、大学生针对该读物发表的评论数量,青少年阅读排行等。一般来说,读者都乐于接受这种阅读指导。高校学生可根据月度统计率、评价标准选择网络阅读读物。同时,图书馆也可建立“文章阅读排行”、“名家人气排行”、“图书阅读排行”、“期刊阅读排行”等,间接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网络阅读的评价标准。

(3)在学校开展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网络环境要求大学生学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针对大学生在利用现代化设备阅读时会存在技术障碍这个问题,学校应指派专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技能的培训。根据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层次差异,专职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对他们的网络信息检索技能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讲座,结合课堂讲授、上机实习、电子阅览室个别辅导、在网上提供自学课件等,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者,高校还可开设网络阅读导读课程,通过教学引导,使高校学生能够自主对网络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序,使无序的信息资源有序化,以方便他们查找所需要的信息,避免大学生在网上盲目浏览。

4.2 针对高校大学生受众读者的建议

毋庸置疑,网络阅读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网络读者群体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但在知识与经验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网络阅读实践中,可参考以下建议,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行为和习惯。

首先,合理分配时间,建立完整的阅读计划。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网络阅读更是如此。不同方式的阅读能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有庸俗的心理快乐,有高雅的精神愉悦,有求知的理性快乐。作为高校大学生,要“用理智去阅读”[4 ]。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定期做阅读计划,在阅读上获得高雅的精神愉悦和更多的理性快乐。

其次,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阅读时应该明确自我阅读的目的和需求。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可从实用性、有效性、启发性三方面以期甄别。具体来说,要根据大学生的阅读实际(如阅读的水平、阅读的时间、阅读的环境等)和阅读需求进行,要关注其学习(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和全面发展,要目标明确并且便于对其阅读活动进行监测与调控。

再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学生网络阅读活动中,读物不是以传递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富有针对性的点播,来帮助、影响和启发学生去体验网络阅读的价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自己的阅读风格,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分析自己的阅读需求,控制自己的阅读行为,最终提高个人的阅读品质。因此,网络阅读不可一味的追求感官快乐,而应强调“学以致用”,多进行有内涵、有深度、能够运用于实践有所收获的网络阅读。[5 ]

参考文献:

[1]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暨群霞.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引导措施[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3) .

[3]黄玲.网络环境下专业学校图书馆如何开展导读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5,(2).

[4]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5]王莉.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阅读心理研究[N].安微科技学院报,2006,(4).

作者简介:薛菲,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06级学生;张曼玲,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讲师。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微信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
论辅导员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试论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现象的原因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山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成因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