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平等问题的伦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02-14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基本国策两性妇女

张 燕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00)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大环境中彼此尊重不受歧视和伤害;而性别不平等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权益不均等。笔者对造成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做了伦理层面的分析,提出通过增加妇女权益等措施,促进两性平等。

1 性别平等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1.1 世界性别平等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实现男女平等。迄今为止,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相关会议,并通过了包括最具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北京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文件。但实现性别平等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经过从1995年至今十余年的发展,全球性别平等发展的现状可以概括为:进步与挑战并存,大多数国家的两性平等发展整体状况有所改善;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性别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仍不平衡,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与歧视。

1.2 我国性别平等问题的现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性别平等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男女平等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些年来,我国将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公平正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努力保障女性各种合法权益,不断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

中国妇女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45%提高到2000年的46.5%,就业比例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就业结构趋于合理。200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占22.8%,比1990年增加了5.4个百分点。[1]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由 1995年的 5.7张/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7.0张/万人;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61.9/10万降低为2000年的53/10万。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两性平等的民主型家庭已成为主流,尤其在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

当为这些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仍需注意到中国经济仍不发达,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在某些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具体表现为:①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程度还不高,参政议政的人数比例偏低;②在部分单位的劳动就业方面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升迁机会小于男性,风险却大于男性;③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女性不仅就业率低,而且更容易受到失业的冲击,再就业困难;④在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承包中仍存在男女性别不平等问题;⑤在农村和偏远的贫困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也低于男性;⑥妇女在健康和婚姻家庭方面存在着某些不平等。

2 性别平等问题的原因透析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女性承担着人类繁衍的重任;两性的身体结构不同,男性比女性高大,爆发力强。在以体能支出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女性的作用自然要低于男性,男性成为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由于以上差异,最终导致“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分工形成。

2.1 传统观念与思维定势

伦理学观点认为,性别不平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原因,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使男性比女性享有更多的机会。[2]

从性别视角审视历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历史、文化长期是父权的历史、父权的文化。语言文字也保留着父权文化的烙印。中国也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这种封建的父权文化的思维定势导致男女不仅是在性别上存在不平等,也导致文化上的不平等。

2.2 社会分工不同

传统社会分工,使男性扮演起养家糊口的角色,与公共领域发生联系。女性的社会角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3]第一种角色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角色。女性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并获得劳动报酬;第二种角色是照顾家庭生活的角色。例如,操持家务,生育子女,这些活动没有报酬;第三种角色是组织社区活动。如协调邻里关系及社区宣传活动等。现今“女人的位置在家庭”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妇女是“走出家庭还是回到家庭”的话题经久不衰。因此,恩格斯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的著名论断仍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4]

3 进一步解决性别平等问题的对策

3.1 平等社会伦理观念的不断倡导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进一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如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展览活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法律知识讲座等。要用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方式,使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妇女的社会氛围。同时,应把男女平等的思想贯彻于教育当中,纳入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使其更好的了解男女平等的意义。在各级党校的教育中应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使男女平等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5]

3.2 完善法律政策及法规

要根据权益保护方面出身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确保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在各项制度中,通过各种保障性的、协调性的、制裁性、补充性的条款,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妇女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有法可依。同时,积极督促检查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3.3 保障教育均等化

加大教育投入,并设立贫困地区教育专项资金,宣传男女平等和《义务教育法》,提高女童入学率,减少女童辍学现象。扩大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两免一补”政策覆盖面,促进男女教育机会的平等,减少农村贫困家庭因经济困难做出偏向男孩的家庭教育投资选择的可能性。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使教育均等化。

[1] 张维庆.第5届亚太人口会议中国国家报告[R].北京:2002.

[2] Parpart.M.,Connelly.P.(Eds)Chap 3.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Feminism and development.[M].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2000:56 -58.

[3] Caroline O.N.Moser.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London:Routledge,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 黄艳娥.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6,(3):32.

猜你喜欢

基本国策两性妇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贯彻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
郭文景歌剧作品中的两性形象剖析
当代妇女的工作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新形势下改革避孕药具发放模式的探究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