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
2011-02-14徐玉梅刘宪亮
徐玉梅,刘宪亮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使医学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1]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用和谐的医德理念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服务价值观,使医学人文精神始终伴随、服务于医学实践。这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1.1 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学教育,重专业,重功利,轻基础,轻素质,[2]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医德素养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有了不少改进,但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纳入选修课的范围,造成学生不够重视该类课程。在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在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场合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强化国情教育和大卫生理念的培养。[3]由此可见,培养既具有宽厚医学知识,又具有良好医德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
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成为医疗卫生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医疗实践中也存在着“重技术培养、轻医德提高”、“重疾病治疗,轻疾病预防”、“重病人治疗、轻病人关怀”的倾向。如果医学技术离开了伦理道德的支撑,它必将使医学服务有失本性、人性和善性,有违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医疗实践显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要求。在医学教育要优先发展的前提下,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应以医学的仁性、人道主义为中心价值观念,构建“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把医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
1.3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技术、轻医德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医德教育也存在“重说教,轻实践”、“重显性,轻隐性”、“重零散活动,轻系统提升”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加之,医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倾向,使重医学知识和技术、轻人文素养提高的现象更加突出。医学生只有具备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基本内容
2.1 人文素质培育与科学素质培育相统一
医学的本质是科学与人文。高等医学院校在重视医学知识传授、医学实践技能提高、关注医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的同时,更应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议题贯穿了整个医学,医学中充满了价值议题。”[4]当前,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医学教育的目标应更多地强调对医学生的敬业精神、人文职业能力、医学职业人格[5]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应建立有明确导向和操作性强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以人文知识传授、承载为基础,以医学人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医学生从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对生命深切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体现医乃仁术。
2.2 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相统一
医疗卫生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既要求医学生医术精湛,又要求其医德高尚、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在对医学生进行医术教育,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医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医学教育专业领域中“利他”职业精神的培养。当前医患关系矛盾突出、医疗服务行业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6]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学生医德教育的第一站,在医学教育中,要实现医德教育和医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2.3 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做事相统一
医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医德素养,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自觉用人道主义的精神对待患者;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用真诚、平等和热心来对待同事;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用责任、使命和感恩来服务社会;要具有服务患者的基本能力。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既要传授学生医学知识,使其掌握服务人类健康的基本技能,又要进行做人教育,使其拥有高尚的情怀,富有人道主义的善心、爱心、同情心。
3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3.1 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医德教育的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主导。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他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力量展现的过程;教学是一种用人格去塑造人格的事业。因此,教师既要以渊博的学识去赢得学生的尊重,更应该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打动、感染、影响学生。在学生医德素质培育过程中,学校应始终强调教师要以德育人,以情感人,通过开展师德建设的相关活动,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师德、关爱学生、敬业奉献的教师。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影响,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2强化课堂教学,坚持医德教育的主导性
3.2.1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学。
学校应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学的作用,将其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学时保证,要有良好的师资梯队,要通过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切实加强学生对医德知识的学习;要通过独具特色的课外练习和实践,逐步强化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医德素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7]
3.2.2 寓医德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之中。
学校应坚持将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德素质培育相结合,并分阶段付诸实施。在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通过尊重尸体、爱护标本等要求,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树立医学是仁学、无德不成医的观念。在临床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医德规范和医德行为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医务人员的医德责任,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3.2.3 增加医学人文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与修养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大学生人格塑造、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式课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 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医德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锻炼是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根据医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搭建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可组织一、二年级学生早期接触医院和病人,使之感悟仁爱精神,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组织三年级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调研、参与健康咨询和义诊活动,使之增强与病人的沟通能力;组织四、五年级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使之在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病人的职业观念。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还可通过义务服务、社会志愿者等形式,提升他们的医德素质。
3.4 营造培育氛围,增强医德教育的感染性
良好的氛围是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重要基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史馆、宣传栏等加强人文精神和医学道德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医德素质培育氛围。同时,学校要利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科技活动月,把医德素质提高作为重要内容,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父母、医德名著阅读、医德医风建设等类型征文、医德医风调查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医德认知,陶冶其医德情感,锻炼其医德意志,培养其医德行为。
3.5 拓展继续教育,保证医德教育的连续性
医德继续教育是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必要环节。医学教育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包括学校教育-住院医师培养-医学继续教育等。学校应根据医德素质培育的系统性强、连续性高、周期性长的特点,积极采取教学、科研和为当地医务界医德医风建设服务的“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邀请知名的医学专家、医德高尚的带教老师、当地医德标兵讲授医学伦理学课程,做医德学术讲座;同时,派出知名的医学伦理学专家深入教学医院、当地的医疗机构做医德医风建设报告,不断深化医德教育的影响,使学生的校内医德教育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医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以保证医德教育的连续性。
4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基本模式
4.1 “全方位”
“全方位”是指高等医学院校以培育学生的医德素质为重点,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种场合进行医德教育,使医德素质培育全方位展开,多方位渗透;在医德教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合力的状态,从而形成人人参与、时时影响、处处渗透的医德育人格局。
4.2 “多渠道”
“多渠道”是指高等医学院校坚持“全方位”以德育人的前提下,医德素质培育要采取多途径实施,通过教师示范、制度建设、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第三课堂实践锻炼等多种渠道展开,多渠道渗透、影响,为学生医德素质培育提供有力保证。
4.3 “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分阶段、层次化、连续性的实施过程。即确立低、高年级及毕业后的医德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而形成连续性、可操作性强的医德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医德素质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4 “立体化”
“立体化”是指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在“全方位”、“多渠道”、“分阶段”医德素质培育的基础之上,形成“教育、教学、活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医德素质培育模式,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多方位的医德教育,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医德素质培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连续性。
[1] 韦波.新医改背景下推进广西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考[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108/newgx4b46683c -2574490.shtml,2010 -01 -08.
[2] 黄元媛,周振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7,(2):30-31.
[3] 高瑞.卫生部:我国将加大投入改善医学教学条件[EB/OL].http://news.sohu.com/20080228/n255425808.shtml,2008 -02 -28.
[4] 足立智孝.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J].万旭,译.郭丽萍,校.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8 -13.
[5] 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医学职业人格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 -24.
[6] 刘宪亮,李恩昌,尚进,等.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内容及途径——医学职业人格研究之二[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10 -13.
[7] 姜维茂.感悟伦理灵光[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