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人文主义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养探索——医德培养档案构建初探

2011-02-14陈笑笑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医德培养目标心理素质

陈笑笑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医德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从人性二元的伦理基础出发,批判其时美国过分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教育,旨在重新建立大学的人文标准,实现教育之塑造真正的人的根本目的。[2]这一思想对于探索构建我国医学生医德培养体系——建立医德培养档案,塑造和完善医学生的医德人格,促进医学生作为伦理实践中自由存在和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医德培养中的“物化”趋势

1.1 医德培养目标的“物化”

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关于医德的定义说明医德是对医务专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3]然而这一定义在现实中容易被误读为医学生的医德培养目标只是为了更好地行医,而医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仅仅是达到该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任何一种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医德教育也不例外。医德培养目标脱离医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而谈论医学职业道德,其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

1.2 偏科技轻人文仍然较为严重

现代医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表现为科技与人文紧密联系。现代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使人体变得就像一部机器,各个器官就是组成机器的各个零件,可以制造也可以修理。[4]在医学专业教学中,人体细分成仪器设备下的细胞、分子,复杂的生理现象还原为物理、化学现象。尽管医学院校开设了专门的医德培养课程,如医学伦理学等,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这些课程的教育力量非常有限,常被作为教条以应付考试。同时,其他人文类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医学生将这些课程作为获取学分的手段,期望以最简便的方式通过。因此,在技术主义和功利性思潮席卷下,医德培养呈现出“物化”的趋势。

2 新人文主义视野下构建医德培养档案

2.1 构建医德培养档案的目标——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在教育领域,首先是一种学校教育的理念,其最高原则是以人文的标准来发展个体的自由,其根本特征是要从人本身发现完整的人。[5]他所要阐述的大学理想都是围绕造就完善的人为目的。对医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的人格要素外,医德人格是医学生所特有的专业人格。医德人格是医务人员的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医德习惯的有机结合,是医务人员个人的医德行为和医德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6]医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是伦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心理素质是任何一种完善人格的基础,而伦理素质则是人格中更高层次的追求。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却缺乏必要的重视。因此,医德培养档案的建立始终要以塑造和完善医学生的人格为目标,以促进医学生伦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统一发展。

2.2 实现医德培养档案目标的基本途径——伦理实践中的人文教育

要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医学生,人文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当前医学院校开设的作为选修课的人文课程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文纪律的约束和个人道德的完善,提倡在伦理实践中通过模仿、想象与创新共同实现人文教育。白璧德强调,要想坚持原创性,最稳便的办法首先是要能够对前人积累的知识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富于想象的鉴赏。[7]同时,人性渴望自由地发展,但同样需要共同的纪律约束,这些共同的纪律约束恰恰存在于经典之中。因此,在实践中对经典和榜样的模仿是人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在人文教育过程中通过符号和图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理解良好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学习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将美德内化为自身的习惯。

3 医德培养档案的形式和内容

3.1 医德培养档案的形式

医德培养档案的形式可包括过程性档案和展示性档案。过程性档案旨在反映医学生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医德培养的进步过程,如它可以是记录学生参加某系列活动的过程以及所感所想。展示性档案旨在展示学生在医德培养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它可以作为学生间相互激励促进的催化剂。

3.2 医德培养档案的内容

医德培养档案不同于一般的成长档案,它的内容是由培养者,即教育者引导下的医学生自主医德培养,即培养者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制定培养目标和初步的培养方案,学生自主设计并执行具体的实施步骤,培养者就实施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的结果。档案的内容大体可包括关注自我与关注他人两个板块。

3.2.1 关注自我板块——内部统一。

关注自我板块旨在培养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其内在的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发展,为完善医德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医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医学生综合症,即在学习医学知识(尤其是在学到一些病症学后)开始出现持久的紧张、担心、害怕和恐惧等心理。[8]在关注自我板块,教育者应针对医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加强师生间的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克服正在经历的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制定素质拓展计划,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趣味活动。同时,要确定生命教育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3.2.2 关注他人板块——外部和谐。

关注他人板块旨在培养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实践过程实现外部和谐和自身道德完善的能力。“道德最需要满足的两个形式条件:首先,它必然是关涉他人,关涉社会的;其次,它还必须是以一种外在的,实际可见的,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方式关涉他人和社会的。这两点又可合为一点,即道德主要关注的是人们相互对待的行为方式。”[9]正如马克思指出,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10]因此,在关注他人这个板块中,教育者可以从人际沟通、榜样学习和志愿服务几个方面设定培养目标,在加强伦理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外,通过引导医学生的积极实践来将理论教条内化为自身的美德。

从医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是医德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人际沟通技能,尤其是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技能是医学生医德养成的基础和重要体现。医学生医德培养中加强人际沟通能力要同时从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两方面能力着手。如引导医学生通过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想象和模仿,学习用美的语言和肢体行为与“患者”沟通,不断追求实现伦理中的善。

榜样学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医德培养中,医师前辈和身边模范医师的事迹对医学生理解医学事业的重要性和崇高性,激发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德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医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和实践性,因此教育者应引导医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为患者服务的劳动中,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审视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伦理教育实效。

4 医德培养档案的特点和意义

4.1 医德培养档案的特点

医德培养档案与医学的学科特性以及医学教育的特点密切相关,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4.1.1 注重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建立医德培养档案的目标是塑造完善的医德人格。完善的自我概念和个体心理素质的内部统一是医德人格的基础,而伦理素质则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实践中追求至善的独特理想和要求。因此,医德培养档案中的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两个板块正好体现了医学生心理素质与伦理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和实现途径。

4.1.2 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

医德培养档案中应通过引导医学生自主参与医德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在模仿、想象与创新中学习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以此得到医德教育效果的反馈,有效融贯和提升医德教育理论。

4.1.3 注重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兼顾统一。

医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医德认知与内化和行为强化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特点。医德培养档案的建立要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规律出发,制定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有计划地对医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注重医德认知和内化的相互促进。

4.2 建立医德培养档案的意义

4.2.1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医学生可以通过医德培养档案的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的发展进行反思,不断以新的目标激励自我,筹划未来。

4.2.2 有利于教育者及时发现和改善医德培养中的不足。

医德培养档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平台:教育者制定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反馈,从而改善目标以增强教育的实效。

4.2.3 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便于就业工作的开展。

在建立医德培养档案的过程中,培养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医院的联系,有利于医院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此外,医德培养档案的建立补充了医学生基本档案的内容,体现了医学生从业必备的道德素质,为医院选拔所需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伍天章.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

[2]Irving Babbitt.Rousseau and Romanticism[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9.

[3]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EB/OL].http://law. baidu. com/pages/chinalawinfo/3/31/7e69da606ed8cdfa400 fdf41cf53279e_0.htm l,1988 -12-15.

[4]董云萍.医患关系的物化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09,22(1):22 -23,31.

[5]Frederick Manchester.Odell Shepard.Irving Babbitt:Man and Teacher[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69.

[6]谢志青.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5.

[7][美]欧文·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张沛,张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8]杨贵英.医学生心理健康[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185.

[9]何怀宏.底线伦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8.

[10]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7:22.

猜你喜欢

医德培养目标心理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