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医德思想的伦理意蕴
2011-02-14卢景国刘春梅
卢景国,刘春梅
(1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2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
毛泽东医德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主要渊源。毛泽东医德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探讨并梳理毛泽东医德思想的伦理意涵,对于我国新时期制定卫生工作方针、指导卫生改革以及丰富和发展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革命人道主义:规范伦理取向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泽东1941年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第四期毕业生所做的题词。这一人道观最鲜明的特点在于既没有抽象地谈论人道,也未刻意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而是将人道理念和行为规范置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之中,具体化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规范伦理致力于确定一种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依据和标准,以便用一个或数个规则指导个体行为,其目的主要在于“建构有关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行为指导”。[1-2]《黄帝内经》有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爱是一切道德之至善。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最高宗旨,也是我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原则。[3]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高度尊重,人道观自然成为毛泽东医德思想的基本点。毛泽东的医学人道观是对中国传统医德的继承,并根据时代特点与现实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构筑了传统医学伦理与现代医学职业道德之间联系的桥梁,为新型革命人道观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规范伦理常常表现为“某种齐一化的普遍性社会道义要求和外在约束,甚至诉诸于社会对权利与义务的制度化安排”,[4]并且这种安排经常与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所处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要求“看视、照护伤病员”、[5]“释放俘虏和医治伤病”,[6]还是抗战时期“对不符合革命人道主义医德的行为所进行的严厉批评”,[7]毛泽东医学人道观的具体内容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行动指南,并因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角色而成为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白求恩精神:美德伦理取向
美德伦理学是一种“至善伦理”,[8]力图造就的是“有道德的人,而不光是善良的行为或规则,不是光知道遵守预先制定之规则的机器人……要造就此后能持续行善的有道德习惯的好人”。[9]74而实现这一任务“最大的难题在于: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典范?”[9]76毛泽东以其远见卓识,完美地解决这一难题。
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与美德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特别强调以道德化育人的重要性,深感当时“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10]86主张“吾人须以实践至善为义务,即以发达吾人身心之能力至于极高为义务也,即以实践具足之生活为义务也。”[10]238毛泽东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从而使早期思想中的“实践至善”由空洞、抽象变为确切、具体,由义务论转变为美德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标准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毛泽东医德思想的核心。[11]对医务人员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使医疗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身心健康需求,这就是善,就是美德。
2.2 白求恩精神:道德典范
美德“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有意义”。[9]71在美德伦理中,作为德性与德行、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道德典范提供了有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的楷模,确证了个体追寻美德、达到自我完善的可行性,因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
1939年11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因感染病逝于河北唐县,毛泽东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事迹中所体现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向他学习。尽管毛泽东从未明确提出美德或美德伦理的概念,但文中所阐发的白求恩精神却成为一种事实上的美德典范和标准,并且藉由广泛的宣传学习活动,成为一种道德风范、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优良传统,成为激励我国历代医务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精神力量,并作为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与我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的理念和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新中国医学伦理学的三个主要来源。[12]
2.3 美德的实践途径:修养境界
美德伦理的本质是“关注品格,并把人生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13]毛泽东所提倡的善与美德也正是在主体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加以修养的。
2.3.1 医术境界。
医术是医生从事诊疗活动的保证,是医生发挥自身价值的内在条件,[14]更是医德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陶行知曾将医术放在医德的首位,并论述了其重要性,“医之大德三:一曰操术精,二曰宅心仁,三曰持行廉”,其中“惟艺精乃可与言仁”,“是知技精,非医德之大全;然必精于技,而后可以言医德。不然,妄医伤人,罪戾已大,尚何德之可言?”[15]在毛泽东看来,具有良好医德就意味着要像白求恩那样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意味着永不满足,不断求索。对技术的不断追求既是出于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需要,也是对我国传统医学“精勤不倦,提高医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3.2 执业境界。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并归纳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负责任与有情感,二者密不可分,因为“情感是医药卫生技术人才忠于本质、热爱病人的前提……有了情感,才能有高度的责任感”。[16]354相对于白求恩的道德境界,两个“极端”虽并不足以涵盖其精神的全部,但至少是最基本的特征。
2.3.3 人格境界。
在毛泽东看来,人格境界的修养就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冯友兰曾提出人生的四境界说,即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以说,毛泽东的人格境界是介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间的又一境界,是既有德性要求又有德行要求的人格境界。
对医务人员而言,医术境界是手段和基础,执业境界是原则和要求,人格境界是精神与价值保障,三者共同促进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任务的实现。
3 平等与公正:毛泽东医德思想的价值追求
德沃金认为,“平等的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它要求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即“资源平等”(Equality of Resources)。[16]1-4基于对旧中国社会状况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广大人民的浓厚感情,毛泽东始终把平等与公正置于其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地位,并作为毕生的不懈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农村、农民的关注,毛泽东多次批评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1964年批示“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1965年“六·二六”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公平与公正的不懈追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实现了以最低的成本满足最大多数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并作为“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推广。[17]
4 小结
规范性并不是道德的唯一属性,广义的道德既包括个人美德,也包括人际的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尽管规范伦理在某种意义上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但其“理论上的合法性与实践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它足以对丰富多彩的道德生活做出全面的解释和说明”,[4]道德如果不能内化为主体的内在美德并成为其自身品质,那么遵从规范事实上就是迫于外在压力,则其道德效果必然有限。而内在的美德有着不容否认的外在根源,可以通过种种途径得到彰显,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道德可能。“导民以学,节民以礼,而性成矣”,[18]“知礼成性而道义出”,[19]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并重是中国古代医疗伦理的传统,[20]甚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将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完美统一于医务人员的具体实践,统一于平等、公正的价值追求,这对于当前的医德教育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林火旺.伦理学入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
[3] 李宇遐,刘永君,曹锡山.中国传统医德及其当代价值[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54-356.
[4] 吕怀耀.规范伦理、德性伦理及其关联[J].哲学动态,2009,(5):29-33.
[5]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2-113.
[6]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
[7] 卢希谦.革命人道主义医德观的提出[J].道德与文明,1992,(4):14.
[8] 刘美玲.论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和谐相融[J].青海社会科学,2009,(2):129 -134.
[9] 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M].9版.程立显,刘建,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0]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1] 李照真,吴晓露.毛泽东医德思想初探[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9-52.
[12] 陈竺.弘扬白求恩精神勇当医改主力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3.
[13] Brenda Almond.Exploring Ethics:A Traveller’s Tale[M].Malden:Blackwell,1998:110.
[14] 王忠诚.论医生的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3-4.
[15] 陶行知.医德[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8-39.
[16] 孙隆椿.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4
[17] 姚力.“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3):99-104.
[18] 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66.
[19]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264.
[20] 罗秉祥.传统中国医疗伦理对当代美德医疗伦理学可作的贡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