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升麻的特性与配伍运用
2011-02-12程发峰郭少英王庆国
程发峰,郭少英,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1 升麻的功效与历史沿革
中药学教科书上升麻的作用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1]。纵观本草的发展过程,我们会注意到对升麻药效功用的记载并不相同,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金元以前,此阶段的本草著作和方书中,升麻的作用主要是解毒;金元以后,升麻作为一个升举阳气的药物被广泛应用,其解毒作用逐渐退居其次。
升麻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其功效记载为“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障,邪蛊毒。久服不夭。”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在《本经》对升麻论述的基础上,将升麻的性味改为“甘苦平,微寒无毒”,并且在其原有的功用上,增加了“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轻身延年”。而另一本著作《名医别录》里记载升麻“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记载“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殊效。细锉一两,水一升,煎炼取浓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气,蜀人多用之。”唐·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沿用了《本草经集注》的记述。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麻黄升麻汤来治疗伤寒误下后出现的咽喉不利唾脓血和泻利不止。孙思邈《千金翼方》包含升麻的方药中,大部分是用于治疗疮疡、咽痛、丹毒、痈疽等热毒所致的病证。
金元时期,医者发展了中药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而且大兴药物药理探求之风,对后世医者对中药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许多中药的效用在这种理论模式下发生了变化,其影响直至今日。张元素提出了药物归经理论,并对升麻药性的理解已经与金元以前医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在其著作《珍珠囊》中,对升麻的记载是“升麻,甘苦,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脾痹非升麻梢不能除,手足阴阳伤风引用之的药也”。其弟子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把升麻广泛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顺气汤等,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论》中他认为“升麻,味苦平,性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因名之曰升麻。”其另一本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直指“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自金元时期后的本草著作中,升麻作为一个升提要药和引经药出现。如明·倪朱谟编撰的《本草汇言》中对升麻的记载是“升麻,味苦微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清·汪昂的《本草备要》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升麻,轻宣升阳,解毒,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表散风邪,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近代医学大家张锡纯的名方升陷汤中也用到了升麻,他认为“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痛,其人之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
笔者认为,性升散和清热毒是升麻的基本特性。临床运用中,升麻通过与不同药物配伍以及用量的变化,可以发挥不同的功效。
2 升麻的配伍运用
2.1 配伍补益药
升麻升阳之说起于张元素。李东垣善用升麻,尤其用其升阳颇有见地:“若补其脾胃,非此药为引用,行其本经,不能补此二经。”升麻多与柴胡、葛根等风药,再合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达到升阳泻火、升阳止泻、升阳摄血等功能。《古今医案按》载李士材治闽人张仲辉,素纵饮,又喜啖瓜果,忽患大泻,诸用分利燥湿者俱不效。李诊其六脉皆浮,乃引《经》言“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用麻黄三钱,参、术各二钱,甘草、升麻各一钱,取大汗而愈[2]。此案即是升麻配伍参术等补益药升阳举陷的病例。升麻用于升阳用量颇为讲究,福建吴柄章曾报道一治疗崩漏的病案[3]:张某,37岁,自诉月经失调已两年余,每月先期而至,经期延长,就诊前1d经水又来,量多色淡质稀,少腹空坠,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腰膝酸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中气不足,脾不统血,冲任不固,治以补中益气、升提固摄。疏方如次:炙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2g,升麻 12g,炙甘草,续断,海螵蛸,山茱萸,炒白芍,茜草炭各10g,6剂。
诸症非但未减,反致经量更多,甚则暴下如崩。后将原方升麻用量减为4.5g,续服2剂药后诸症大减,续进3剂而愈。此案证属中气下陷,脾虚失统,冲任不固,治以补中益气、补肾固经。其辨证、立法无不当,药亦对证。何以头方重用升麻罔效,而再方少用升麻以竟全功?对此,李东垣明言告诫:“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而素有升麻少用则升,多用则散之说,笔者并不苟同此说法。升麻本性辛、微寒。辛者,升散,善载药上行。微寒者,有两重含义。倘若在甘温补益之剂中重用升麻,则有寒遏之嫌,反阻止参芪升阳之力。而少用则好似青竹小筏,轻清善行,载诸阳药,而达升提中气,升清降浊之功。以四两拨千金之妙,轻清而取胜。国明俊等也报道使用升麻升举阳气时用量宜轻,为 2g[4]。
升麻配伍补益药,不单可升阳举陷。仝宗景应用升麻配伍补益药治疗妇人缺乳取得良好效果[5]。《类证治裁》云:“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源出于胃,实水谷之精华也,惟冲脉隶于胃,故升而为乳,降而为经。”其认为于通乳方中加入升麻,可升举气血直达乳房,此与妇人泌乳功能正相吻合,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捷效。
2.2 配伍解表药
升麻在中药辞书及教材中多被归入辛凉解表药,以其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功效显著。升麻在《神农本草经》中即用以解毒辟瘟,《病因脉治》用其合苍术、葛根、荷叶组成清震汤治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阎氏小儿方论》用升麻葛根汤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皆取其辛凉解表。笔者认为,升麻每能解表奇效,因其并不同于一般解表药。试以升麻葛根汤论之。
升麻葛根汤方由升麻、葛根、甘草、白芍4药组成,方中葛根解肌发表、生津除热,芍药和营泻热,炙甘草合芍药益阴并调和诸药。升麻入脾胃经,解肌透疹为君。何以解肌透疹?其一,升麻清热解毒,且升散之性强,能直接与风瘟邪毒短兵相接;其二,升麻之散亦有散布卫气的作用,卫气恢复,逼邪外出,双管齐下,则固表而不留邪。
现代医家对升麻解表解毒作用也有新的进展。周熙东等报道单味升麻煎浓汁用纱布浸药汁湿敷患处治疗带状疱疹显效[6]。谭敬书自订“升麻解毒汤”,作为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效验方[7、8]。
2.3 配伍清热药
升麻性微寒可清热解毒,且为足阳明胃经引经药。历代医家不乏善用升麻配伍清热药治疗足阳明经热证者。《古今医案按》罗谦甫治杨郎中之内[2],年50余,体肥盛,春患头目昏闷,面赤热,多服清上药不效。罗诊其脉,洪大而有力。《内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脉经》云: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膏粱,积热于胃。阳明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故面热之病生矣。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黄连二钱,犀角一钱,疏利三两行,撤其本热。次以升麻加黄连汤,去经络中风热上行,则标本之病俱退矣。可见,罗氏以升麻为足阳明经的引经药,配伍黄连汤清其经络中风热。
现代报道,升麻配伍清热药取得较好疗效者颇多。升麻配伍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治时邪疫毒,虚火上浮;升麻配伍石膏,清升热降,如清胃散;升麻配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升麻配大青叶,散邪解毒,治心胃实热火毒。
江西刘立芬自拟大黄升麻汤化裁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6例,除1例外均服1~3剂痊愈。处方如下:生大黄12g,升麻 10g,玄参,连翘,丹皮 9g,生甘草4.5g[9]。对于此法笔者用其治疗头面部的火毒,常有良效。细思其理,颇有体会。脓性扁桃体炎多属肺经热毒客于咽喉而致气滞血瘀,从而红肿热痛,久则化脓,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方中大黄功能清热泻火,活血逐瘀,为君药,但其性沉降,难达头面。配伍升麻其意甚妙,一则升麻轻舟速行,载药上达,与大黄共成高屋建瓴之势;再则升麻本身有发散火毒的功用,与大黄活血逐瘀相和,则毒邪无处可留;其三,升麻攻上,大黄攻下,有上下交通、釜底抽薪之意。升麻一药,信使、良臣、佐助三用齐也。玄参、丹皮、连翘清热解毒、凉血散结,助大黄升麻之用。
升麻用于清热解毒用量偏大。《本草新编》云:“夫火性炎上……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山东郑长松老中医治乳痈,常大剂升麻(30g)配伍清热解毒药,取得满意疗效[3]。梁学书报道应用大剂量升麻治疗病毒性感冒、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病毒性疾病效佳[10]。
2.4 配伍沉降药
升麻配伍枳壳等沉降药,升降相因,调脾胃气机使之升降有序。升麻枳壳配伍在张景岳名方“济川煎”中有预降先升之妙。另外,该药对还可用于胸腹满闷、二便不利、久泻久痢、内脏下垂等症。总之,升降相辅相成也。
《古今医案按》孙东宿治一富家妇[2],当仲秋,大小便秘者三日。医以巴豆丸二服,大便泻而小便愈秘,胀闷,脐突二寸余,前阴胀裂,不能坐卧,啼泣欲尽。此转脬病也。桕树东行根皮一寸,滑石三钱,延胡、桃仁、当归、瞿麦各一钱,水煎,入韭菜汁半杯。服后食顷,而小便稍行,玉户痛甚,小便非极力努之则不出。改用升麻、桔梗、枳壳、延胡煎成,调元明粉二钱,乃提清降浊之意,大小便俱行而愈。
2.5 配伍升提药
当用升麻的升提作用时,往往与葛根、柴胡合用。升麻配葛根,发表透疹。升麻配柴胡,升阳举陷。此二作用,前已论及。但缘何1味升麻不足以升提,与葛根、柴胡有何不同?《本草求真》言:“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相成。”另外笔者认为,柴胡升麻升阳虽有少阳、阳明不同,但升提之力均较强,又以升麻为最强。而葛根之升提较弱,不足以升阳举陷。但其凉润之性佳,可用于生津止渴,辛凉透表。
3 升麻用量和运用禁忌
升麻运用要注意剂量。引脾胃之清气上升,调节升降气机宜小剂量(3g~6g),解表透疹用中剂量(10g左右),清热解毒须用大剂量,可用至30g左右。
升麻禁用于上盛下虚、阴虚火旺之体,上盛下虚者,若误用升麻则盛者更盛,虚者更虚,则犯实实虚虚之忌。升麻虽然性味本凉,但其辛以升散强烈,火性炎上,所以升麻易耗动阳气,阴虚火旺之体不宜用。
综上所述,升麻一药药性独特,运用广泛。自《神农本草经》以“解毒”立说,金·张元素用其“升举清阳”,后世又有“疏肌解表”、“引药上行”等新论。皆本于升麻之性也。外去毒邪,内举清阳,发表透疹,载药上行,不离“升散”二字。药皆有偏性,然升麻不独偏于升也。其于升散之外,还可清热解毒。临证发挥,重在配伍。配甘温之品,量少力宏,轻宣升阳;合辛凉之药,透散达表,驱邪外出;入苦寒之味,载药上行,清升热降;反佐于沉降之剂,升清降浊,寓降于升。升麻入方,用量亦颇为讲究,须详审处方,随证定量,方获奇效。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3.84-86.
[2]余震.古今医案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7.75,238-239,285.
[3]吴炳章.升麻剂量探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4):34-36.
[4]国明俊,刘金娥.升麻使用剂量的体会[J].中医杂志,2008,49(12):1102.
[5]仝宗景.升麻通乳有效[J].中医杂志,2009,50(1):52.
[6]周熙东,周熙春.单味升麻治疗带状疱疹[J].四川中医,1988,(6):42.
[7]谭敬书,徐绍勤.升麻解毒汤治疗急性鼻窦炎48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6,(6):31-32.
[8]周小军,李凡成.谭敬书升麻解毒汤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经验[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9-30.
[9]刘立芬.大黄升麻汤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J].四川中医,1991,(2):51.
[10]梁学书.升麻治疗病毒性疾病效佳[J].中医杂志,2009,50(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