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
2011-02-12李鸣镝
李鸣镝
中医学没有类似甲亢的病名,但有类似甲亢的记载。古人将甲状腺肿大类疾病统称为“瘿病”或“瘿瘤”,将与甲亢有关的甲状腺肿称为“瘿气”,而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甲亢,隶属于“消渴”、“惊悸”、“振颤”等范畴。
林兰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近五十载,精研岐黄,学验俱丰,不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上具有丰富经验[2、3],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方面亦有精深造诣。林教授认为,甲亢多由情志内伤所致,诚如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中所说“夫血气凝滞,结瘿瘤者……随忧愁消长。[4]”甲亢的发生,多因患者长期喜怒忧思,久郁不解,或突受精神刺激,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循不畅,气、痰、瘀壅结颈前,故渐起瘿肿。气郁日久,肝经郁火留伏体内,加之情志内伤,瘿肿加重。本病初起多实,病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实为气郁、痰阻、血瘀、郁热,虚为肝肾阴虚、心肾阴虚、气阴两虚。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林兰教授对甲亢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将该病分为4个证型,即气滞痰凝、阴虚阳亢、阴虚动风和气阴两虚,分别代表了疾病的不同状态。
1 气滞痰凝
本病初起,情志抑郁不遂,气机不畅,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水湿停聚,气不行血,血运迟缓,进而痰凝血瘀,肝气痰上逆,聚结于颈则成瘿肿。临床症见颈前正中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脉弦滑或兼数。针对该证林兰教授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法,方以四逆散合化痰、软坚散结之品,但绝不用海藻、昆布、海带等含碘丰富之药物,以免加重甲亢病情。常用药为柴胡、白芍、枳实、夏枯草、山慈菇、浙贝母、连翘、香附、郁金等。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其中柴胡、枳实相配,一升一降,解郁开结以疏达阳气,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柴胡、芍药相伍,一散一敛,疏肝而不伤阴,且有相反相成之效;芍药、甘草相合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枳实、芍药相配为枳实芍药散,调和气血,即“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气血”。肝气得舒,血行通畅,痰瘀得解,则瘿肿自消。
案1:张某某,女,38岁。2010年7月13日初诊。主因颈部憋闷不适来诊,既往体健。查体:身高164cm,体重56kg,心率72次/min,律齐。症见颈部憋闷、生气后则胀甚,喜叹息,咽部不适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查甲功:FT3 2.58ug/ml(0.75~1.71),FT4 6.19PG/ml(1.89 ~ 4.49),TSH 0.16uIU/ml(0.2~6.2)。处方:柴胡 10g,枳实10g,白芍 10g,半夏 9g,山慈菇 10g,郁金 10g,砂仁6g,土贝母 10g,夏枯草 15g,当归 12g,丹参 10g,桔梗 10g,金银花10g,生甘草6g,14剂。二诊:2010年7月29日。药后颈部憋闷感明显减轻,咽部不适感亦减轻,继服前方28剂。三诊:2010年8月26日。复查甲功 FT3 1.52ug/ml(0.75-1.71),FT4 3.47PG/ml(1.89~4.49),TSH 0.2uIU/ml(0.2~6.2),诸症较前又有减轻。处方调整为:柴胡10g,枳实 10g,白芍 10g,半夏 9g,山慈菇 10g,郁金 10g,砂仁 6g,土贝母 10g,夏枯草 15g,当归 12g,丹参10g,连翘10 g,生甘草6g,14剂。此后患者一直门诊随诊,病情平稳。
2 阴虚阳亢
上世纪70年代,林兰教授曾对102例甲亢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阴虚阳亢证型占82%,居绝大多数,为本病的基本证型。林教授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柔顺之性而致气机郁滞。肝郁气滞则冲任不调;肝阴不足则血海不能按时充盈。肝郁日久化火,致肝火内盛,火热反灼阴津,水不涵木,亢阳莫制,故致阴虚阳亢,病变由实转虚。临床症见颈前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心悸不宁,眠差,食纳亢进,消瘦,口咽干燥,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数。治疗上以滋阴潜阳、化痰散结为法,拟定甲亢宁为基本方加减,常用药为生龙骨、白芍、枳实、夏枯草、磁石、土贝母、连翘、麦冬、生地等。
案2:张某某,女,40岁,2009年6月9日初诊。患者2002年曾患甲亢,抗甲状腺药物正规治疗3年后遵医嘱停药。停药4个月后复发,遂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出现甲减,曾用优甲乐替代治疗。2008年4月甲亢复发,在外院服中药汤剂,因病情无缓解而来我院。初诊时症见心慌、怕热汗出、乏力,性急易怒,四肢酸痛,食纳可,眠欠佳,大便1次,成形便,小便尚调。查体:身高160cm,体重 54kg,BP 120/70mmHg,HR 100 次/min,甲状腺不大,皮肤潮湿,手抖(±),无突眼。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数。甲功:FT3 4.13ug/ml(0.75~1.71),FT4 8.8pG/ml(1.89 ~ 4.49),TSH 0.1μIu/ml(0.2 ~6.2)。处方:生龙骨 30g,磁石 20g,白芍 10g,生熟地各 15g,夏枯草 15g,浙贝 10g,连翘 10g,首乌 20g,女贞子 15g,旱莲草 15g,太子参 15g,五味子 10g,麦冬10g,柏子仁 15g,炒枣仁 20g,28剂。配以他巴唑5mg tid。二诊:2009年 7月 14日。查甲功:FT3、FT4均正常,TSH 0μIu/ml。怕热汗出较前好转,心慌减轻,眠仍欠佳。处方调整为:生龙骨30g,磁石20g,白芍 10g,生熟地各 15g,夏枯草 15g,浙贝 10g,连翘 10g,太子参 15g,五味子 10g,麦冬 10g,柏子仁15g,炒枣仁 20g,炒白术 10g,远志 10g,龙眼肉 10g,28剂。三诊:2009年8月13日。查甲功:FT3、FT4均正常,TSH 0.04μIu/ml。时感乏力,眠欠佳,双眼胀痛,大便正常。处方:太子参15g,五味子10g,麦冬 10g,柏子仁 15g,炒枣仁 20g,炒白术 10g,远志10g,龙眼肉 15g,生龙骨 30g,磁石 20g,丹参 30g,砂仁 6g,枸杞 10g,决明子 10g,14 剂。
3 阴虚动风
林兰教授认为,甲亢的病变部位在心、肝、脾胃、肾,其中又以肝、心、肾为主。肝阴不足,阴精不能上奉清窍则头眩耳鸣;穷必及肾,乙癸匮乏,木失水涵,则肝风内动。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悸、失眠、多梦。临床症见颈前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怕热多汗,眼球突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手指及舌体颤抖,甚至全身颤抖。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疗上以滋阴补肾、息风止痉为法,方以地黄饮子加减。常用药为生地、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山药、远志、生龙骨、磁石、夏枯草、连翘等。
案3:吕某,女,45岁,2010年 6月 8日初诊。主因心慌心悸、失眠、手抖来诊。既往有过敏性哮喘、胆结石史。查体:身高164cm,体重 70kg,心率80次/min,律齐。症见心慌、怕热汗出、乏力、时有身体颤抖。舌暗红苔少,脉弦细。查甲状腺功能:FT3 5.7ug/ml(0.75~1.71),FT412.1PG/ml(1.89~4.49),TSH 0.012uIU/ml(0.2~6.2)。目前服他巴唑10 mg tid。处方:生熟地各10g,夏枯草15g,白芍 10g,连翘 10g,浙贝 10g,丹参 10g,太子参10g,麦冬 10g,五味子 10g,珍珠母 30g,14 剂。将他巴唑减为早10 mg午5mg晚10 mg,以后每周递减5mg,直至5mg tid为止。二诊:2010年7月31日。甲功正常,乏力症状缓解,偶有心慌、汗出,眠欠佳,继服14剂。他巴唑减为5mg Bid。三诊:2010年8月21日。甲功仍正常,乏力症状进一步缓解。前方去熟地加土茯苓10g,他巴唑减为5mg Qd。此后门诊随诊,甲功一直在正常范围。
4 气阴两虚
林兰教授认为,甲亢患者因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形成肝火内盛。肝旺势必克土、刑金、扰心、伤肾。耗气伤阴,肝阴亏虚,筋脉失养;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气阴亏虚,卫表不固,肢体不荣。临床症见颈前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易汗出,倦怠乏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手指颤抖,眼干,目眩,大便稀溏。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疗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为法,方以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为生地、天冬、麦冬、太子参、五味子、丹参、炒枣仁、柏子仁、远志、夏枯草、磁石、连翘、茯苓等。
案4:刘某某,男,52岁。2010年 9月 4日初诊。症见心慌心悸,消瘦,大便不成形,失眠。2007年曾患甲亢后治愈。目前服赛治5mg tid,心得安10mg tid。查体:身高170cm,体重77kg,心率72次/min,律齐,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查甲状腺功能:FT3 2.23ug/ml(0.75~1.71),FT4 6.78PG/ml(1.89~4.49),TSH 0uIU/ml(0.2~6.2)。生化:ALT 35U/L,AST 73U/L。处方:元参 10g,麦冬 10g,生龙骨10g,山慈菇 10g,五味子 10g,砂仁 6g,土贝母 10g,夏枯草 15g,太子参 15g,炒枣仁 15g,柏子仁15g,茵陈15g,大枣7枚,14剂。停心得安。
二诊:2010年10月14日。体重增加7-8斤,心悸心慌基本消失,时口干,甲功正常,效不更方。赛治调整为5mg Bid。
5 小结
总之,以上分型基本囊括了甲亢的病变发展规律,即发病之初为肝气郁滞,病性属实;随着病程迁延,病情逐渐由轻而重,由实转虚,由阴虚阳亢至阴虚风动,再至气阴两虚,同时兼夹痰浊、瘀血等,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其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与其他医家认为气阴两虚[5]及阴虚为本,气郁、痰凝、血瘀为标[6]等观点有所不同,更贴近于甲亢的临床实际。
在临床应用以上分型论治的时候,要注意灵活掌握,不能拘泥。有可能患者直接进入阴虚阳亢阶段,而不经历气滞痰凝阶段。也有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因而不出现气阴两虚等临床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针对阴虚阳亢的基本病机,林兰教授以滋阴潜阳、化痰散结为甲亢的基本治疗大法,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转归而灵活变通,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如病情较重,则酌情加用小剂量抗甲状腺西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甲亢治疗周期缩短,症状缓解率提高,临床疗效满意。
[1] 白耀主编.甲状腺病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244.
[2] 阎秀峰,倪青,孟凤仙.三型辨证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6):95-97.
[3] 郭小舟,倪青.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42(2):105-106.
[4]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06.
[5] 向楠,陈继东.名医陈如泉[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3-7.
[6] 王哲民.戴岐辨治甲亢症的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