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猪沙门氏菌病病例报告
2011-02-12杨彦淑段玉鹏
杨彦淑 段玉鹏
(宁夏海原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原 755200)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症状。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一般很少发病。
1 发病情况
海原县高崖乡联合村养殖户袁某于2011年4月2日从中宁县县城畜禽交易市场以每头550元的价格购买仔猪19头(1月龄左右)进行育肥,饲养1周后,袁某对这19头仔猪用猪瘟疫苗以每头按2头份剂量进行免疫接种,间隔8 d后,又用口蹄疫O型疫苗按常规量进行免疫接种;1个多月来,19头仔猪精神活泼,饮食,生长发育非常好,令袁某满意。5月21日上午主人饲喂猪时,发现2头仔猪死亡于圈舍中,其余17头仔猪精神沉郁,扎堆,呼唤反应迟钝,立即找乡畜牧兽医工作站诊治,兽医人员到现场,见病情严重,马上报告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接到报告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期间已死亡4头仔猪。
2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达40.5~42 ℃,精神不振,被毛粗乱,食欲废绝,发抖寒战,扎堆,有些仔猪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耳根、后躯及腹下部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由于下痢,脱水,很快消瘦。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死仔猪4头,仔细观察病死猪的外观,其头部,耳朵、蹄、尾部及腹部等处皮肤出现大面积蓝紫色斑。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心外膜有细小的出血点,心包积液,肺心叶、间叶和隔叶有肺炎质变区。脾脏肿大,色暗带蓝,柔软似橡皮状,切面呈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充血和出血。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如大理石状。肝脏、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胃粘膜严重瘀血和梗死而呈黑色和浅表性糜烂。肠道呈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取病死仔猪的脾、肝、肾、肠系膜淋巴结。
4.1 镜检
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集簇状,两端钝圆,着色不均,革兰氏阴性,长1~2.5 μm,宽0.4~0.6 μm的小杆菌。无荚膜和芽孢,周边有鞭毛能运动。据此检查符合沙门氏菌的特征。
4.2 培养
将病料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SS琼脂、肉汤培养基,37 ℃培养24 h。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形成直径约2 mm、圆形、稍凸起、灰白色、半透明、光滑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细小、无色透明、光滑、圆整的菌落,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管底有灰白色的沉淀物。挑取菌落移种在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中,先穿刺,再在斜面上划线接种,37 ℃培养24 h,斜面变红,底层变黄含有气泡(产酸产气)。
4.3 生化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菌落分别接种于生化反应管,37℃培养,结果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甲基红试验+,V-P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反应+,运动力+。
4.4 动物试验
用肝、脾、淋巴结混悬液(1∶10)接种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0.3 ml,56 h发生死亡,取淋巴结、肝、肾触片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培养特性与自然病例培养结果相同。
4.5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丁胺卡那、恩诺沙星高度敏感,氨苄青霉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钠中度敏感,硫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低敏。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
6 防治
(1)硫酸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注射液)30 mg/kg体重,肌注,2次/d,连用3 d。诺氟沙星粉按每头50 g内服,3次/d,连用至痊愈,痊愈后再半剂量连续用药3~5 d。
(2)5%碳酸氢钠注射液2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50 ml,10%氯化钾注射液5 ml,10%维生素C注射液5ml,腹腔注射,1次/日·头,连用3次。
(3)葡萄糖粉50 g,氯化钠9 g,氯化钾1.5 g,水1 000 ml配成溶液,让猪自由饮用。
(4)消毒,5%来苏儿和1∶500的强力消毒灵交替使用,对猪舍环境进行喷洒消毒。疫情消失时,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采取上述措施治疗5 d后,治愈11头,死亡4头,治愈率73.3%。
7 体会与讨论
(1)猪沙门氏菌病对养猪业的威胁极大,是仔猪的重点防治疫病,若不及时诊治,往往造成地方流行性,给养猪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2)防疫是预防猪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仔猪断奶前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疫苗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1 ml,免疫期9个月。
(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除引起发病的诱因,圈舍经常要彻底清扫、消毒,特别饲料要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4)本起仔猪发生急性猪沙门氏菌病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春夏交接,气候多变,加之圈舍潮湿,仔猪低抗力下降所诱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