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稳定保障机制探析
2011-02-12倪建均张晓玲
倪建均 张晓玲
(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高校学生辅导员制度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征之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随着社会发展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新时期辅导员的特点及要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范围不够明确
1.辅导员名称与基本工作职责不相匹配
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的最初的出发点是发挥其政治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目前辅导员担负的学生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政治辅导员名称与其工作职责已不相匹配,偏离了辅导员的基本定位。
2.辅导员工作职责宽泛化
任何职业和岗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能且有一定的工作范围,所起的作用也都是有限度的。自建国初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角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在新时期随着学生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辅导员角色又被不自觉地打上了“全能冠军”的烙印。往往学生课堂之外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职责宽泛、工作繁杂,往往使工作陷入低水平重复,使辅导员队伍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职业倦怠感。
(二)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自我认同感不强
辅导员平时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很多,同时也被赋予了很多的“职权”,扮演着多种角色。辅导员往往是多重身份,多重管理,多重考核,其不仅受到自己所在学院的领导,同时也受到校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管理和考核。凡是涉及到学生的事务都需要有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造成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错位和越位。因此必须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能够让辅导员找到自己的工作“归属感”,从而增强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工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三)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思想不够稳定
目前,由于一些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使辅导员的职业前景不明确,职业环境不理想,导致一些辅导员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短期行为的思想较为突出。如有些辅导员上岗后就为今后改行作准备,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有些人在工作期间寻找机会转岗;还有些人通过考硕、考博等途径转为专业教师。可以说辅导员岗位是一个交替周期最短的岗位,同时由于这支队伍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单一,也导致学生工作长期形成的有效经验和方法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降低了辅导员工作效能。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效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一)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量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岗位不明、职责不清,就难免会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尴尬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需要重新确立和明晰。应制定内容清晰、范围恰当、目标明确的辅导员岗位职责。对每个岗位尽可能设置目标值,建立岗位责任制,由学院、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加以监督和考核,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二)实行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辅导员工作职业化要求推行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明确辅导员资格条件[1],应聘辅导员除了必须具备中共党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生干部经历等条件,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尤其对新聘辅导员要有严格准入标准,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按照职业化标准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规定时间内使其逐步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对辅导员进行理论考试和工作实务操作等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聘任为学生辅导员。
(三)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模式
1.学生工作内容实行专项管理
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要由综合走向分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并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2],鼓励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要科学界定学生工作的任务,明晰学生工作的职责与工作内容,改变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对学生工作中的党建工作、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心理健康与助困工作、学生素质拓展等方面进行专项化管理,实现每一领域管理的专业化。
正确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工作的关系。在日常学生工作中不少专职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削弱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因此,可设想把现有辅导员分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分管学生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和学生事务工作者(分管评奖评优、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贫困生资助、就业指导等)两支队伍,要处理好这两支队伍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切实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2.建立健全学生工作法制化管理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法制化是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客观要求。法制化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侧重于从法律角度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全面指导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当前,如何明确和界定学校法人、学生个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违纪事件的认定和处理,要给学生辩护和申诉的机会,既保证了学生对有关事实和证据的知悉权,又可以把事故处理的过程转化为教育学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民主法制意识,也体现了学校维护学生权益和以生为本[3]的理念。
(四)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既是一个建设目标,也是一个建设过程。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力度,提高职称层次,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志于辅导员工作的同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要求建立合理梯队,要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要合理有效地解决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使辅导员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继续教育
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完善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要认识到培训既是辅导员的权利,更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4]。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继续教育,每年要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在岗培训,系统学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还要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向专家学者型发展。学校还要为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和国内外学习考察活动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
(六)制定科学的辅导员考核评估体系
学校要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具体内容、权利义务等职责任务,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增强对辅导员职业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规划,完善工作考核制度。要科学设定考核指标、职务晋升、提资条件、奖惩制度,实现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工作绩效、理论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效量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稳定保障与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满意度
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升、发展问题也是影响其队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要按照高校教师职务职称评比要求,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和特点,对辅导员职称评聘实行单列评审。对于辅导员职务晋升,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学校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要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和待遇,形成激励保障机制,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切实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5]。辅导员队伍大多较年轻,很多辅导员也刚刚毕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日常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又要面临自身学习提高和组建家庭以及经济压力等困难,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平时往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忽略了这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辅导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对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任期满后,可根据本人意愿有步骤地分流。若本人适合并愿意继续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政工作骨干加以培养。愿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校应认真协调安排,并安排其进行学术深造或进修,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学校要把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作为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予以重点培养,而对考核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转岗。学校要激活用人机制,通过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拓宽辅导员的出口,加强辅导员的交流和选拔,实现辅导员队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中健康发展。
(四)辅导员自身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化的发展需要有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人定位和预期的职业目标。当前形势下,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专家化的趋势已不可改变。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四年)和重复性,所以辅导员工作需要思考在工作方法和途径上不断创新,否则,即使工作时间再长也只是个老辅导员,而不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学校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培训配套措施,辅导员自身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制定自己的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化不等于专家化
职业化是实现专家化的前提。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内容拓宽了,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只有把学生工作当作一份长期从事的职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但是职业化不一定就能成为专家学者,学生工作每年都会出现新变化和新情况,因此,辅导员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的学习,不断思考和创新工作思路,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职业化不等于终身化
大众化高等教育对现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客观要求[6]。但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不等于终身化。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就业竞争激烈,很少有一个职业和岗位是终身的。我们强调职业化建设就是要强调职业的规范化,而不是终身化。学校要敢于把辅导员推荐到党政管理部门甚至领导岗位,或输送到社会的大舞台去锻炼,通过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和高校与社会间的双向流动,丰富队伍结构,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式流动格局。
(三)职业化不等于独立化
辅导员工作强调职业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化的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独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全员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班主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队伍。对学生的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在学校内部要实现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育人模式。
总之,辅导员工作由“非职业化”到“职业化”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许若,李其春.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教育,2007(6):103.
[2]杨玲玲,丁振国.论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J].中国地质教育,2006(1):61-64.
[3]董泽芳.“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30-31.
[4]曲正伟.教师的进修培训权及其实现[J].人民教育,2004(23):21-22.
[5]赵艳丽.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2-46.
[6]朱正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