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的比较中探索园林素描教学的新思路

2011-02-12韩立朝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形体素描园林

韩立朝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从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的比较中探索园林素描教学的新思路

韩立朝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该文通过对全因素素描、结构素描2种素描方法的比较,发掘其中的关联和差别,本着取长补短、有机结合转化的目的,提出园林设计等专业素描基础教学的新思路:强调排线造型,并以此将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联接为一个整体,排线造型既与结构素描相一致,也与全因素素描中的黑白灰层次、明暗关系与整体氛围营造取得了很好的衔接,如此便能拓展素描教学的空间,通盘考量技法和审美2个层面的问题,寻求适合园林专业特点的素描教学模式。

全因素素描;结构素描;教学

素描教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开设的素描基础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它对专业教学进程具有重要的基础和纽带作用。虽然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办法,但尚需系统完整的理论建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现在的素描基础教学仍然存在不足,比如:表现形式和技法比较单一,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既有普遍性的指导方案,又要有符合园林特色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对策,使素描基础教学上一个新台阶。素描教学的关注点不应停留在诸如形体结构是否准确、透视关系是否正确等层面上,不应仅仅讲授“三大面、五大调子”以及体积、明暗等最基础的范畴,而应该在巩固基础性知识与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使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适应所从事的专业设计。这就要求素描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适应性,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很难与专业有机顺利地衔接起来。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素描教学中应该探索与此目标相匹配的方法。

一、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的特点

在美术院校中通常采用2种素描方法进行教学,即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两者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的目标指向、着力点、表现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和联系。在园林学院素描基础教学中两种素描方法都曾使用过,但对于两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理清。认识其不同,才能发掘两者的侧重点,发挥各自优势;认识其联系,才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整体的效力。因为,园林素描基础教学是整个专业造型基础中的基础,是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的第一门艺术课程。学生以前未接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很多人连拿铅笔和削铅笔都不知道,而且课时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和繁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掌握素描造型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园林学院素描基础教学应该集中精粹,发掘要点,不仅授学生以“鱼”,更须授之以能“渔”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发现2种素描方法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所需的路径和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起到基础教学的作用。

相对而言,全因素素描是一种传统训练方法,以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最为著名。全因素素描受环境、光线的影响,以明暗、光影、体积、质感、量感、空间感等为重点,注重虚实层次调子变化和各种细节描绘,概括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子,达到具有真实光影感和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更倾向于一种实际光线下色调的变化,绘画者能够借助光线营造真实可感的氛围,有着类似摄影一样的深入细致、真实客观的视觉效果,传递出一定的情感和品格倾向。因为,它几乎涉及了素描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使素描成为真正意义的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同时,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比如,因为过于强调科学、真实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对物体表达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结果有可能是:学生能够交出一张比较完整的作业,而看不到学生对形体与造型更本质的认识和表达。

结构素描具有弥补全因素素描这点不足的优势。结构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训练课程,大约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正式提出结构素描的概念。结构素描的提出方便了与设计观念进行有效衔接,它是培养设计师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重要方法。20世纪80年代结构素描引入我国,直到90年代才开始运用到学院素描的教学体系之中。结构素描的造型方法旨在感受与理解客观对象,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以比例、透视、形体内部结构剖析、三维空间塑造等为重点。结构素描具有直接探索和研究对象本质的性质和特征,因为舍去了外在光影而寻求对象本身的问题而具有某种“去蔽”的作用。正如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所提出的:“大自然的形状总是呈现为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效果”[1]一样,它探究的是对象不受外界影响而自身具有的永恒性、本质性特征,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提炼和概括出本质特征,具有发现与认识构想设计、训练与开发创新意识等作用。

与全因素素描相比,结构素描更具有理性和科学精神。结构素描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剖析结构,因为舍弃了光影、质感和明暗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反倒强化了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和想象力。结构素描是把客观对象画成一个透明体,这样一来,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就清晰地表达出来,对象最本质的特征也被提炼和概括出来。结构素描的观察不仅仅注重于直观方式,而常常和测量、推理结合起来。结构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结构素描的观察是透过前面看后面、透过外面看里面的观察方法,以此深入分析对象的内部构造,根据眼睛看到的和所掌握的透视知识来推导表现物象形体的内外部构造关系,强调对形体内外部结构进行剖析与表现,它“更多的是凭推导作图,而不是对实物的感觉比较”来造型,而且“宁愿呆板,不因求生动而交待不清,此种看似艺术性不高的技法,在工艺美术造型基础训练中具有重要价值”[2]。全因素素描虽也注意形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与理解,但一般只求对形体外部结构的造型表现。全因素素描注重肌理、质量感等的造型表现,但它们是为衬托主题构思、追求视觉新意、渲染氛围意境服务的;结构素描则将物质性、适应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二、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的相通与互补

尽管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但也有相同和相通之处,即2种素描方法训练的本质都在于锻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认识、表现的能力,都注重形式秩序均衡等基本艺术规律的表现。在一些环节也有相同之处,比如2种素描方法都遵循整体观察原则。只有正确的观察,才能有恰当的表现。德加曾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全因素素描容易建立整体意识、色调意识等感性认识,同时便于与下一阶段的水彩画教学进行衔接转化,结构素描便于培养理性的归纳概括的能力,便于与相关设计课程结合。在素描训练中,应该采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单纯靠理性是不行的,它不能象绘制工程图那样,只靠数据的准确;而应以感性为基础,用理性升华,加强主观的能动性。如果缺少前者,则后者容易干瘪,表达的生动性受到影响,审美层面的内容容易被忽略;如果缺少后者,则不能有效建立结构意识,不能迅速转化为设计思维。

综合考量,2种素描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以前教学中虽然有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2种方法,但对两者的关系及其转化认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对此的讲解,发挥2种方式的各自优势,并通过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形式的建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在全因素素描训练中,应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以及增强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全因素素描更能够增强审美层面的意识,比如,线条的流畅、顿挫,不同形态的物体的性格、气质、意趣,明暗调子的种种变化等艺术处理。巴特斯◦劳威对于明暗的审美诠释颇有启示:“艺术家可用无限数的方式变化明暗间的对比,这使得他们在观者内心引起同样无限数的感情。因为我们在反应一种明暗值变化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联想”[3]。整个素描过程都是以形象思维去观察和发现美,发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因素,要求把对形象的认识提高到艺术形式美的高度来观察,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运用,发现其中的形式美感,如节奏、韵律和秩序等。

结构素描则从以下3点把握:①掌握透视法则。透视法则是形成画面纵深空间的法理依据,此部分重点讲解基本透视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很多学生初学素描,结构素描具有一目了然的单纯性,便于学生练习和接受。②合理分析结构。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本质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认识了结构,学生对于形体的把握就有了支撑点。结构素描在观察对象时,要面面观,放置在整体关系下去观察和表现,结构点即转折点,通常叫“抓两头、带中间”,因为点一般都处在始端与末端,在基本点找到之后,用随着形体变化而变化的线条连接各点,使形体逐渐明确丰满起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素描中的结构一般包括2个部分:一是物象的结构,即形体结构、物质结构、空间结构;二是作品自身的空间构成,即画面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构图。结构素描对于强化学生对空间形体的想象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园林素描教学的新思路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衔接2种方法,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案除了如上所述的大方向以外,具体落实为排线造型。排线造型是使结构素描和全因素素描两者合一的重要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上强调全因素素描过程中排线条进行造型的意义,既是结构素描的深入化,也是与二、三年级绘画课程进行衔接的重要一环。排线条是结构素描的基础,结构素描在搭架子伊始即是以切线的方式进行。切线与勾描有着很大的不同,切线中有硬度和虚实关系的存在,切线和排线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性,不同于勾勒。在切线和排线过程中体会虚实变化,以及线条的虚实深浅与体积和空间的内在关系,这样一来,结构素描和全因素素描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从平面到浮雕,从浮雕到圆雕,学生完成一张素描作业的过程实际经历了这2种素描,两者便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这是排线条的作用之一。作用之二是解决结构不准确的问题。排线造型过程中如果出现造型不准,并不需要用橡皮擦改,因为排线条过程中手的轻重、用力的大小决定了线条的虚实变化。切线具有复线的意义和形态,复线可以慢慢地或一次次接近准确,而那些不准确的“废线”可以用于调子表现中,变废为宝,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改变了勾轮廓然后填调子的错误做法。勾出外轮廓然后填充调子,是非常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对形体和形体塑造缺乏基本认识的结果。勾轮廓本身就是一个平面状态的造型而非具有立体意识和空间意识,切线造型能够利用反复的线条显现出虚实,虚实的依据是远近,只有建立远近虚实的概念和意识,才能逐渐建立起体积和空间意识,这是园林学院设计与规划专业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排线条的作用之三是,园林学院大多数学生没有素描基础,他们对于“层次”缺少认识或认识不充分,很多学生一画就黑,从暗面到亮面缺少过渡,即使有灰面过渡,也很楞,缺少层次感。排线造型,除了对形体本身的塑造以外,最主要和潜在的影响是,便于把握和理解层次以及表现出层次。线条一层层地排上去,由浅到深,交叉排列,具有很强的层次感,过渡微妙,学生在过程中直接而深入地面对着黑白灰的层次变化,尤其对灰面的丰富层次感觉尤其突出。排线条的作用之四是认识线条的美感。线造型是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论是从达芬奇等西方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中,还是在现代艺术或现当代建筑等相关艺术中都可资借鉴。在一年级强调线条造型可以为学生今后进入心手相应的自由境界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园林学院素描教学课时为56学时,时间短,训练集中,让学生认识2种素描的侧重点和联系性,把科学性和艺术的表现力、审美意识的培养作通盘考量,排线造型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

很多学生刚刚接触素描,缺少感受力。感受力的培养是一个根本性问题。2种素描方法在有机结合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学生结构意识和艺术感受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控制能力。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方法与构图安排、方法步骤与表现形式的手段,增强学生的形体概括能力,同时加强整体意识。2种素描方法的结合能够全面地解决以上问题。两者结合,既有骨架,又有血肉,让学生充分感知形体从无到有,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丰富的形态变化,在此过程中培养形式感受能力。美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设计类基础素描教学,现在已经有不少把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园林学院相关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中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互补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

一言以蔽之,2种素描方法的结合和强化,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展素描观念,明确素描练习的任务和目的。通过专业的素描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形象理解能力、素描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通过素描教学改革弥补其在艺术基础训练阶段感受与表现等方面的不足,注重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延续,使教学朝着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园林学院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园林学院各专业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 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9.

[2] 单德林.素描基础课的教改方向及实施[J].艺苑(美术版),1991(1):20-22.

[3] 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

(责任编辑 张仕固)

猜你喜欢

形体素描园林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清代园林初探
武汉素描
素描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跟踪导练(一)4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凡·高的早期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