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壮医“毒虚论”谈艾滋病的防治*

2011-02-12张亚萍李永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骨肉壮医正气

张亚萍,林 辰,李永亮,邓 鑫

艾滋病是目前我国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壮医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毒虚论”是壮医学独具特色的病因病机论。从“毒虚致病”的角度来探讨艾滋病的防治,是运用壮医学防治疾病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壮医学的发展和丰富艾滋病的防治手段。

1 艾滋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

壮医认为,人体的生存健康需要“三道”、“两路”通畅和脏腑骨肉气血物质及功能的正常。“三道”即谷道(饮食物消化吸收的通道)、水道(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气道(人体与大自然气体交换的通道);“两路”即龙路(人体血液的通道)、火路(人体传感之道即信息通道)。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三道”、“两路”通畅,调节有度,脏腑骨肉气血充足,功能正常,则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这样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常态。艾滋病是人体正气虚弱,HIV邪毒乘虚感染,导致三道两路失畅、脏腑气血骨肉耗损、天地人三部之气失去协调平衡、不能同步运行而致。

1.1 毒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致病条件

从壮医学的角度来说,HIV邪毒感染是艾滋病产生的必要条件。壮医认为,毒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和标志来进行判断的。艾滋病是由HIV湿热邪毒感染而致,感染人体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致病:一是HIV毒邪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除HIV邪毒,HIV邪毒也可损伤人体正气,正气与HIV邪毒斗争,正不胜邪,则影响天地人三气同步而致病。二是HIV邪毒入侵人体日久阻滞三道两路,使三道两路不通,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为病。

1.2 虚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壮医认为,虚是艾滋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虚就是正气虚或气血虚,是引起艾滋病的重要原因。由于患者体质虚,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对偏弱,所以容易导致HIV邪毒的感染,从而出现毒虚并存的状态。引起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父母羸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等,常见于由母婴传播而致的艾滋病患儿,或体质较弱的艾滋病患者。二是后天过度损耗,或正气与HIV邪毒抗争而使气血过度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或者是人体本身运化功能失常,摄入不足而致,多见于性传播和吸毒传播的患者。这类人群多由纵欲过度耗伤机体肾精,损伤正气,造成虚的状态。

1.3 毒虚相互作用导致艾滋病的发展

壮医认为,由于体虚,HIV邪毒感染后造成机体毒虚并存的状态。一方面,HIV邪毒耗伤机体正气,使正气亏虚;另一方面,正气亏虚、脏腑气血骨肉等物质和功能耗伤,无力与HIV邪毒抗争,从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毒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艾滋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HIV邪毒的增多,机体正气的消耗,又可引起其他内生毒邪或外感毒邪为患。内生毒邪类似与中医学的气滞、血瘀、痰饮,气滞即壮医所谓的无形之毒,痰饮、血瘀即壮医所谓的有形之毒。外感毒邪即艾滋病晚期常见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反复感冒、肺炎、口疮、带状疱疹等。在艾滋病的晚期,患者由于HIV邪毒不断作用,脏腑气血骨肉虚损严重,最终导致三道两路失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而死亡。

2 壮医学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2.1 预防方面

对于疾病的预防是壮医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壮医预防疾病的原则是,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使人体三道两路通畅,天地人三部之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以维持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常态。壮医常用预防疾病的方法有民俗防病法、药物防病法、药膳防病法、体育锻炼防病法。艾滋病由于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极难治愈,因此重在预防。

2.1.1 民俗防病法 根据民俗防病法,切断传播途径是杜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治本之法。政府和艾滋病宣教机构应当加大艾滋病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病毒的各种感染途径,哪些途径可以传播,哪些途径不容易传播,使人们增加对艾滋病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 HIV邪毒的感染。尤其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坚决杜绝性淫乱行为的发生。

2.1.2 药物防病法 对于一些体质比较虚弱的艾滋病患者,在一些季节性流行病发生时候,由于正气抗病能力弱,往往容易再次感染其他疾病,再加上艾滋病本身的损耗,使患者难以承受。药物防病法可用于防止体质虚弱的艾滋病患者突发季节流行性疾病。在一些季节性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给患者佩戴一些药物如菖蒲叶、艾叶、佩兰叶、青蒿叶等制作的香囊,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2.1.3 药膳防病法 药膳防病是壮医防病法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防病方法。壮医经常采用一些既有充饥作用又有医疗保健作用的食物来对一些疾病进行食疗。根据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虚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经常食用一些有保健作用的药物,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壮医认为,常食蔬菜、玉米、红薯、植物油等对于维持人体谷道的通畅具有良好的作用;广西贺州的黑糯米酒有“补中气而及肾”的功效,对于增强人体的脏腑气血骨肉的物质和功能有很好的作用;而有一些蔬菜如大白菜、萝卜、油菜、菠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很好的食疗壮药。总之,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增强体质、提高抗毒能力非常重要。另外,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价格昂贵,患者很难坚持长期服用,而壮医药膳简便廉验,值得借鉴。

2.1.4 体育锻炼防病法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健康来说相当重要。无论是华佗的五禽戏还是后世的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体育锻炼养生的典范。对于壮族来说,舞蹈是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壮医认为,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的体质,提高抗病力,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畅,对于维持气道畅通、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治疗方面

在疾病的治疗上,壮医以调气、解毒、补虚为基本原则,并且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或调气为主,或解毒为主,或补虚为主,或将三者综合运用。

2.2.1 调气 调气就是运用针灸、刺血、拔罐、刮痧、引舞气功等方法来调节和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使其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1]。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保持机体气的通畅,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非常重要。具体运用上可以采用针灸、刺血、拔罐等疗法,在人体龙路、火路的某些体表气聚部位(穴位)施以调气治疗,以整体调节人体的气血,改善机体虚的状态,增强机体杀灭或抑制HIV邪毒的能力。另外,对于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脾虚症状明显的患者,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研究中心经过初步研究和分析,发现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于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脾虚症状显著的,疗效甚好,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吕琳[2]等研究认为,壮医药线点灸有改善消化功能作用,即助脾健运功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机理在于通过调整、调节、调运人体的气血,使之平衡,疾病自然易愈。另外,在壮医调气法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刺血、刮痧等方法的运用时,由于易使患者出血,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感染且慎用。

2.2.2 解毒 解毒就是运用药物祛除毒邪。HIV邪毒一旦进入人体,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极大,且严重耗伤机体的气血,使机体处于虚的状态。从壮医的角度来说,HIV邪毒感染是引起艾滋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治疗上应着重于如何杀灭HIV或抑制HIV复制。尽管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艾滋病研究者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但目前临床上尚未有杀灭HIV的特效药。壮医对毒的认识由来已久,HIV作为毒邪的一种,可以尝试从壮药中寻找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是一种新的思路。另外,对于艾滋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生毒邪,亦可以运用解毒的方法来治疗。如浅表淋巴结的肿大、恶性肿瘤等,均可通过调节人体三道来治疗。

2.2.3 补虚 虚是指机体正气虚、抗病能力弱之意。补虚就是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人体的正气,增加抗病能力,改善机体虚的状态。虚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通过补虚可以有效杀灭HIV或抑制HIV的复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延缓艾滋病的进展速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艾滋病的晚期,患者体质极其虚弱,出现极度消瘦的状态。此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破坏十分严重,正气严重耗伤,抗病能力非常低下,容易感染各种邪毒而引起机会性感染,最终引起患者死亡。从壮医的角度来说,机体正气是脏腑气血骨肉功能的体现,而在脏腑气血骨肉耗损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正气亦严重耗损。因此,在治疗上,可以通过补虚来补充患者的脏腑气血骨肉,提高脏腑气血骨肉的功能。在药物运用上,壮医非常重视食疗和动物药的运用,常用的有天门冬、麦门冬、穿破石、山慈菇、铁包金、白蒺藜、土黄芪、何首乌、鸡血藤、女贞子、桑寄生等。食疗在壮医药防治疾病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与中医学“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精神不谋而合。而在动物药的运用上,壮医则认为人为灵物,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品来补虚,效果最佳[3]。在艾滋病期极度消瘦、身体极其虚弱的患者治疗中,可以运用食疗和动物药配合进行综合调理。

3 小结

壮医药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壮医认为,毒虚是引起艾滋病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艾滋病的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并重。治疗上根据调气、解毒、补虚的原则灵活运用,尤其重视食疗和动物药的运用。我们认为,壮医药防治艾滋病主要是通过调理三道两路,使其通畅,增加脏腑气血骨肉的物质和功能,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从而来达到防治的目的。但在抗HIV邪毒药物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39.

[2] 吕 琳,韦金育,陈永红,等.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患者唾液负荷分泌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7):391-393.

[3] 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猜你喜欢

骨肉壮医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颤抖
最香不过贴骨肉
运动场上夺金牌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清风正气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