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经》的中医健康观

2011-02-12薛崇成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上古灵枢内经

于 迎,杜 渐,薛崇成,杨秋莉△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演变,健康的涵义也随之不断更新、扩展。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和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观念。

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医学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完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一直重视人体的整体性、统一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及摄生保健等。

1 《内经》的中医健康概念

《内经》的首篇《上古天真论》中即述及“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种精神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定义的内涵是一致的。

“平人”是《内经》关于中医健康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中医其中的“平人”包括人的心、身健康及与四时、环境、社会的变化方面的协调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中“阴平阳秘”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心无杂念,则精气神能够守持于内而不散失。类似叙述还有“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始终》)。

2 健康与时间的关系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体与四季、时辰时间变化的关系,注意人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提出了“天人相应”理论,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素问·气交变大论》)。也就是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同人体生理发展具有一致性,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影响。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说明人体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相联系。《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说明人体气血随月节律的周期性变化亦随月节律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旦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人体阳气的一日变动具有日节律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阴阳四时对人体健康变化的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若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收为秋,夜半为冬。”原因是:“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脏”,说明人可以主动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此皆反映了时间与健康变化的关系。

3 健康与空间的关系

《内经》重视人类健康与天地间及环境关系,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不法天地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说明了不同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说明不同环境对人的体质差异的影响。健康长寿不仅与先天禀赋、后天调摄有关,而且还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认识到南北方地有高下之势,气有温凉的差异,人之寿夭也有不同;“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何故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说明同一地区,地势不同,寿夭亦有异;“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寒凉者胀”,“温热者疮”,论述了不同的环境与人健康长寿关系密切;《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腐……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说明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其常见病有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4 健康与社会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是单个的生物体,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对情志的影响,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中医一直强调精神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人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所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论述说明中医认为道德、精神的修养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交往中,不慕高贵,不鄙卑微,真诚质朴,才能脏腑气血调和,从而身体健康也说明人与社会统一是健康的重要要素。

5 躯体健康

中医学中身体健康是指“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问·调经论》),意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则表现为全身气血无偏盛偏衰。《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亦是对人身体健康、五脏坚固、气血营卫通利,对躯体健康的具体描述。

6 心理健康

《内经》心理健康观的典型特征为和谐与整体观,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心无杂念,则精气神能够守持于内而不散失,抗病能力得到加强,因而健康无病。《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和喜怒而安居处”,《素问·移精变气论》:“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是对欲求需适度,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描述。《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节阴阳而调柔刚”,可理解为个性的修养。以上皆为《内经》对人的心理健康的描述,体现出心理和谐与整体观的特点。

7 形神统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形神统一”是中医整体观最重要的体现,形与神统一则人健康无病。《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形与神是生命存在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皆说明形神统一是健康的要素。《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说明人的气血精神平和,才是“常平之人”,即健康之人。

总之,中医关于健康的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术思想等精华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经》中系统而全面地从“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因素这5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学对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四维健康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皆健全”相比较,有其先进之处,更应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上古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