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渴病与脏腑之间关系之探讨

2011-02-12咸扬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肾阴厥阴五脏

咸扬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早在《内经》一书中,消渴即为备受重视的病证,很多篇皆有论述,除消渴之名外,尚有消痹、风消、鬲消、肺消、消中等称谓。人体脏腑,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消渴之疾,为精微不藏而溲下,主要是五脏功能失调而致。值得重视的是,《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虚弱时消渴发病的病理基础。这里明确提出五脏柔弱皆可为消渴,这一辨证观有效地指导了辨证论治。

对于消渴与脏腑的关系,《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注意到,五脏中每一脏损伤都能发生消渴。《灵枢。本藏》指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善病消瘅易伤”。既然五脏受损都可致消渴,则临证时就不能惟某脏是从,须辨证论治。

《内经》以后,医家对消渴的认识有所拓展,如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提出“三消论”,其后刘完素又有“三消论”等,笔者认为“三消”不过是消渴病中由轻到重过程中的不同病象而已。

消渴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上消又名肺消、膈消、高消,为上焦肺病。其病机有三:其一,肺热津伤,或本脏有热,或心脾阳明之火熏炙。《成方切用》说:“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素问·逆调论》说:“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罗氏会约医镜》云:“上消者,渴证也,随饮随渴,上焦之津液枯竭,其病在肺,而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然。”其二,肺气不足。《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以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其三,肺中虚寒,或心移寒于肺,或肾阳不足,肺失温蒸。《素问·气厥论》说:“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普济本事方》曰:“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即渴。”

中消又名脾消、脾瘅、消中,其病在中焦脾胃,或脾虚气弱,或脾阴亏虚,或胃热炽盛。脾气虚不能传输水谷精微,随溲而下,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日渐消瘦。脾阴虚不能滋养胃阴,或脾气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易化燥生热胃中燥热炽盛,则善饥多饮。胃中燥热多由脾虚所致,反过来又可伤津耗气加重脾虚,形成脾虚和胃中燥热互为影响的病理循环。《医方类聚·消渴门》曰:“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舌诊秘要》指出:”脾消则饮食入腹,如汤浇雪,则随小便而出。”“凝结如白脂,日可倍食,数食,肌肤日益消瘦”。《类证治裁·三消论治》曰:“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证最重。”《慎斋遗书》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下消又名肾消、消肾,为下焦肾病,或肾阴亏虚,或肾阳不足。《丹台玉案·三消》说:“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愈烈,水因火旺而易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而三消之患始剧。”消渴病虽有在肺、脾胃、肾不同,但常常相互影响,如肺热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肺燥胃热脾虚肾亏常同时存在。在肺脾肾三脏中,尤以肾最为重要,即使症状表现在肺或脾胃,亦与肾密切相关。如《石室秘藏·内伤门》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重订严氏济生方·消渴门》曰:“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脯炙醯醢,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消渴生焉。”消渴病还与心肝有密切关系,《素灵微蕴·消渴解》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因五脏既关系阴阳水火又连属经络,故历代医家也有从经络和寒热论述消渴者。《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曰:“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之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四圣心源·消渴》指出:“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性喜伸展调达而恶抑郁,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既可上灼于肺,又能肆虐中宫,还可损伤肾阴,致发消渴。因心而发病者,多归于上消之中。《医鉴》曰:“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医方类聚·消渴门》指出:“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云:“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竭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

总之,五脏失常皆可引发消渴,消渴病也可引起五脏功能乖乱变生他疾。临床辨证论治时,当以脏腑辨证为主论治之。

猜你喜欢

肾阴厥阴五脏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厥阴病篇再论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失眠与五脏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