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补”兼施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体会
2011-02-12张春燕
张春燕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120)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患胸痹心痛的中、老年患者,除了有胸闷、胸痛、心悸等主要临床表现外,大多伴有神疲乏力、胃纳不佳、口淡无味,舌象多见舌质胖而暗,边有齿痕,苔白腻。因此,在中医治疗时采用“通”、“补”兼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理机制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尤其是久食肥甘厚味,长期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病理机制总属阳微阴弦,本虚标实。《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其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指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致使下焦阴寒邪盛,乘虚上乘阳位,痹阻胸阳[2]。本虚为阳气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痹阻胸阳,阻滞心脉。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笔者抓住这一特点,采用“通”、“补”兼施的方法治疗。
2 “通则不痛”——施以宣痹通阳,宽胸理气
患胸痹心痛的中老年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胸闷、胸痛,甚至夜晚不能平卧,伴有心悸气短,畏寒肢冷等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胸痹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类证治裁·胸痹》详细阐述了胸痹的成因及表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因此,在临证时以宣痹通阳,宽胸理气立法,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瓜蒌利气开郁,涤痰散结,前人谓“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薤白辛开温通,苦泄痰浊,能散阴寒之痰浊凝滞,宣胸中阳气以宽胸;半夏辛散消痞,化痰散结。方中可再加桂枝温煦散寒,又善通胸阳,助心阳;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降香活血散瘀,降气定痛。
3 “虚则补之”——补益之法不可忽视
患有胸痹心痛的中老年人,除了上述的主要临床表现外,大多兼见神疲懒言,气短乏力,四肢冷楚,纳差脘痞,动则汗出,夜寐欠佳等脾胃气虚表现。因此,笔者在宣痹通阳,宽胸理气的同时,多加用益气健脾化湿之品,如生黄芪、党参、苍术、白术、砂仁、茯苓等,不仅可增强治疗胸痹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增加食欲,改善睡眠,充沛精力,提高机体的整体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通”、“补”兼施,标本兼顾
根据胸痹心痛的基本病理机制——阳微阴弦、本虚标实而组成基本方:生黄芪、党参、瓜蒌、薤白、半夏、降香、桂枝、丹参、郁金、苍术、白术、砂仁、茯苓。方中黄芪、党参为君药,健脾益气,以固其本;桂枝、苍术、白术、砂仁、茯苓、瓜蒌、薤白为臣药,健脾化湿、宣痹通阳、宽胸涤痰;半夏、降香、丹参、郁金为佐使药,消痞散结,活血祛瘀,降气定痛。全方配伍,共奏“通”、“补”兼施,标本兼顾之功。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76岁,2009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胸闷、胸痛、心悸5年,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有高血压、慢性胃窦炎史。曾服用可达龙、消心痛、慢心律、麝香保心丸、诺迪康、寿比山、猴菇菌片等多种药物,疗效不佳,故求助于中医治疗。患者年逾七旬,正气自亏,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短气自汗;胸阳失展,胸闷胸痛;心神失养,心悸怔忡,入夜艰寐;脾气亏虚,健运失司,则胃脘痞满,纳谷不馨;腑行不畅,大便干结。舌质暗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治拟宣痹通阳,宽胸理气,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全瓜蒌24g、薤白头15g、姜半夏9g、桂枝12g、降香9g、郁金15g、丹参15g、砂仁3g、苍白术各15g、枳实15g、生黄芪15g、太子参15g、茯苓15g、生龙齿30g。瞩其停用以往所服药物(除降压药外)。服用中药1个月后,患者胸闷、胸痛、心悸症状减轻,早搏减少。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后,患者精神较前明显好转,偶有胸闷、早搏,无胸痛,食纳增加,可外出散步,睡眠改善,舌苔转为薄白苔,舌质暗减轻,脉象较前有力。再随证加减治疗半年后,患者胸痛未再发,无早搏,偶感胸闷不适,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可参加户外锻炼,患者消除了思想顾虑,精力充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6 体 会
患有胸痹心痛的中老年人,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临证诊疗时,除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补”兼施以减轻症状、提高机体整体水平外,还应注意健康教育,对患者加以正确的引导,消除他们的诸多思想顾虑甚至恐惧心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并在饮食起居、保健养生方面加以指导,饮食要有节制,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愠不怒,眉头舒展,笑口常开。避免他们步入误区,走向极端,要么终日以手搭脉,卧床不动;要么为了增强体质,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结果事与愿违,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发生而危及生命。笔者认为,患有胸痹心痛的中老年人,应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前提下,面对现实,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增加心脏功能。
[1]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8.
[2]张玉岭.《金匮要略》胸痹篇学术思想之探微[J].四川中医,2010,28(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