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理中的纠纷隐患及防范措施
2011-02-11刘君芳
刘君芳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四川 内江 641003)
产科是一个护理性质特殊,风险高,压力大,应激性强的科室,产妇及家属对产科的就医环境、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尤其经济意识也不断增强[1],再加上“医闹”。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确保母婴安全,能有效的减少产科护理纠纷的发生。现将我科易出现的纠纷原因及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1 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
1.1 护理人员方面
1.1.1 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宣教不到位,态度冷漠,语言生硬,面无表情,对孕产妇及家属视而不见,不注意说话语气及行为举止,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埋下隐患,引发事端。
1.1.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观察病情不仔细,对产妇缺少关心、关爱,不重视产妇的感受。产程观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科护理面对的是紧张、焦虑、恐惧而又充满期待的孕产妇及稚嫩的新生儿,而他们又是家庭的全部、核心。工作琐碎、繁杂而又辛苦,部分护士工作缺乏耐心、细心、同情心,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关心、关爱不够,不重视产妇的主诉,说话敷衍,那么产妇会因没得到重视而产生不满情绪,从而诱发纠纷。
1.1.3 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尤其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违反操作规程,无菌操作不严谨,从而增加产妇及新生儿感染率。如保护会阴方法不当,过紧、过松或手法错误,造成严重会阴裂伤;不按操作规程,将纱布遗留在阴道、缝合留死腔、缝线穿透直肠、甚至因处理不规范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不能一针完成等,都有可能埋下隐患,成为纠纷的诱因。
1.1.4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新生儿性别写错或出生时间、体重写错,尤其是性别写错时,往往解释的难度较大,如果写错的性别正是家属或产妇期望的性别时,那发生纠纷是避免不了的;抱错新生儿;用药错误,如保胎的用成了缩宫素,因青霉素过敏,用克林霉素却用成了头孢唑啉钠,新生儿重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口服药发错床号。这些都是制度执行不严,成为纠纷发生的导火索。
1.1.5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尤其是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护理人员的维权意识却远不及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服务不到位,没有意识到产妇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均应受法律保护[2]。致使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不规范,采用刮、粘、贴,前后不一致,医师、护士、助产士书写不统一;说话不分场合,手术台上说与工作无关的事;在公共场和谈论患者的隐私护理操作时接电话;病历乱摆乱放。这些都将成为发生纠纷的原因。
1.1.6 护理人员不足
护士既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承担勤杂工的工作,当患者有需要时,经常不能随叫随到,更无时间作有效沟通,尤其是一个人上班时,特别是助产士,更是忙于完成工作,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服务,而面对的又是整个家庭,使得很多时候护理措施不到位,而留下纠纷隐患。
1.1.7 护理人员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下,辛苦付出与收入不对等,再加上重医轻护,医护收入差距巨大,严重挫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一部分护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而诱发纠纷。
1.1.8 带教不严,让实习生或无证人员单独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当家属及产妇不满意时,留下了安全隐患。
1.1.9 部分护理人员将工作以外的事情带入工作,如:上班时间操心家事;将个人感情带入工作;晚上娱乐时间长,致使白天精力不够,这些都将导致护理人员不能精心工作而诱发纠纷。
1.2 家属及产妇方面的原因
1.2.1 有的家属及产妇期望值太高,对产妇及新生儿发生的一些生理现象不能理解而情绪激动,发生纠纷。
1.2.2 家属及产妇的愿望不能达到时,容易心怀不满,情绪失控,产生冲动,将不满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如宝宝性别不满意,从而诱发纠纷。
1.2.3 部分家属及产妇缺少素质、家庭环境复杂、不和睦,将家庭矛盾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而产生纠纷,尤其条件优越、自我照顾能力低下的独生子女。
1.2.4 极个别家属或产妇缺少良知,带着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来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纠纷。
1.3 其他原因
社会和媒体对医院不公正的报道;费用不透明等,使人们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而诱发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风险意识培训
使每一位护理人员认识到产科工作的风险,产科护理工作关系着母婴两条生命及健康,产科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应激性强、风险高、压力大,易突发意外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制订相应措施,加强学习、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有风险意识,自觉做好每个环节工作,将产科医疗护理活动中风险系素降至最低。
2.2 改变服务态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严格按照爱婴医院的标准服务,开放家庭化病房,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彻底改变产科既脏又差的局面和观念[3]。掌握沟通技巧,换位思考 ,孕产妇入院,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微笑服务,主动介绍,及时沟通,消除孕产妇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尊重每一位家属及孕产妇,人性化服务,关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有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其需要不能及时满足时,要立即沟通,做好解释,消除误会。主动巡视病房,做好床边观察,根据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满足每一位孕产妇的合理需求,密切护患关系,增强孕产妇及家属对产科护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从而减少或消除护理纠纷的发生。
2.3 规范护理操作,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三基”、“三严”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尤其低年资护理人群。严格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培训,利用每日晨会选择性提问,针对性提问,随机抽查专科护理操作,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不断改进。充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作用,履行好传、帮、带的作用,实行分组搭配,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2.4 强化落实知情告知义务在护理中的作用
知情同意包含了知情权和同意权。在做各项操作时,必须向孕产妇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我科制定有:孕产妇入院告知签字、陪护签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签字、胎盘处理签字、新生儿入室时和出院时安全告知签字、出生证发放签字、新生儿筛查签字等告知书,都是在告知的基础上再确认签字的防范措施。产妇在产程过程中的变化,随时告知产妇或家属,给他们自己一个知情权和选择权。
2.5 处理已发生的风险
产科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即使护理人员按章办事,仍然防不胜防,发生一些不安全护理事件。一旦发生风险,要求当事人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争取弥补,将风险降到最低,科室积极组织讨论,寻找缺陷发生原因,及时总结,引以为戒,并按科室奖惩制度执行。
2.6 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采用讲座、培训、检查等多种形式培训,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及兄弟医院、他科的相关案例的学习,使大家懂得违法违规行为将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不让实习生或无证人员单独操作;规范病历文书书写内容,并要求客观如实的记录;尊重孕产妇的隐私权,并保守秘密,提高产科护士尊重孕产妇人格和人体安全的法律意识。与患者间出现法律问题时注意客观证据的收集和自我保护,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2.7 加强管理,严格查对制度
根据产科工作特点,严格药物、新生儿、治疗的查对,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实行弹性排班,优化人员结构;重视基础护理,强调病房巡视和床旁交班的重要性,关注护理细节;发现每个人的优势,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人性化管理;加强高危时段、高危人群的管理,早、晚例行查房,其他时间随时查房,做好特殊孕产妇及家属的管理,重视满意度调查;特殊区域有标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隐患,保障母婴健康和安全。
2.8 做好医护沟通,促进医护关系的配合在产科尤为重要
护士长和科主任必须牢牢抱成团,科室工作紧密一致,互相提醒,并注重平时医师、护士、助产士关系的协调、沟通与配合。特别是助产士在产程观察过程中,承担大量的监护技术,可为医师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新生儿变化快、母婴同室后陪护人员多且复杂、潜在的可变化因素多等特点,若合作不协调,会导致医师对护理信息及技术的认知有偏差,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甚至医护不团结。所以要注重医护合作关系的培养,医师、护士、助产士共同交接班,助产士与医师每晚共同查房,每月一次科室质量总结会。
3 小 结
孕产妇从入院到出院每个环节都关系着母婴的安危,家庭的幸福,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服务意识是每个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护理行为、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充分认识到产科工作的特殊性,实施预防性的安全管理。改善服务态度,重视健康宣教,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制定相应的急救流程,严格操作规范,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4]。确保了母婴安全和自身权益,降低了产科风险,也促进了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为医院创下了品牌效应。
[1]李润蓉儿科护理纠纷与防范[M].当代护士出版社,2005:86.
[2]段百芝,徐晓荣,冯晓英.浅析护理行为与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51.
[3]郑修霞. 妇产科护理学[M].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4]石一复,周郁鹤.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2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