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橄榄挥发性成分研究对其产业化前景的影响
2011-02-11张亚敏徐榕青林文津刘洪旭于虹敏
张亚敏 徐榕青 林文津 刘洪旭 于虹敏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橄榄挥发性成分研究对其产业化前景的影响
张亚敏 徐榕青 林文津 刘洪旭 于虹敏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橄榄;有效成分提取
1 橄榄的应用及分布
1.1 橄榄来源及应用
橄榄(Canarium album Raeusch)属橄榄科(Burseraceae)橄榄属(CanariumL.)植物[1],异名橄榄子、忠果、青果、青子、青橄榄、白榄、黄榄、甘榄等。干燥成熟的果实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中毒等。同时橄榄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抗坏血酸等有益物质[2],具有很强的保肝活性。营养价值丰富,且爽口清香、生津回甘,常用于制作蜜饯、果脯、果汁产品及保健食品。属卫生部批准的既是食品又是药物的69种物品之一。
1.2 橄榄资源分布[3]
橄榄主产于福建和广东的部分地区。福建省橄榄种植面积约二十多万亩,采摘面积五万多亩,产量二万多吨,在全国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仅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橄榄之乡”称号的福州闽侯地区,就已建成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达1万多亩。橄榄已成为福建省特别是福州地区的重要品牌产品之一。
1.3 橄榄的应用历史
橄榄是福建的特产果品。世界橄榄分布以我国最多,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福建居首位。福建橄榄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在唐宋时期就已闻名全国。《新唐书》记载福建果类列入贡品的即是橄榄。目前,福建橄榄除少部分供药用外,大部分制成蜜饯橄榄,且产量巨大,每年青橄榄原料消耗量数以万吨。但由于蜜饯橄榄制备工艺的特殊性,使得橄榄中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尤其是挥发性成分[4]被废弃,造成其药用资源的极大浪费。
2 橄榄的产业开发概况
2.1 橄榄的产业前景
橄榄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近年来通过现代药理研究,为橄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如保肝作用、抗乙肝病毒[5]、利咽止嗽、抗炎镇痛、抗菌、解豚鱼中毒、保护胃肠道黏膜[6]等。对橄榄挥发性成分[7]药效及分离提取工艺的研究报道较少。有限的几篇文章报道表明,橄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萜烯、醛、酮、酯类物质,并且多数同时含有不饱和键,如烯醇类、烯醛类、烯酯类等物质[8]。橄榄挥发性成分中的水杨酸甲酯具有芳香气味,作为传统的民间药,有止痛、收敛、通经、祛风、利尿、兴奋等疗效。用于治疗头痛、腹痛、关节痛、发炎、风湿、咽喉痛、皮肤病、牙风等病症。β-榄香烯具有抗瘤广谱[9],疗效确切,并且具有毒副作用轻微等优点。以β-榄香烯为主要成分的榄香烯乳注射液是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二类抗肿瘤新药。目前在临床被广泛用于恶性浆膜腔积液、肺癌、消化道肿瘤、脑瘤以及其它浅表性肿瘤的治疗。石竹烯是天然香精香料的主要成分,可开发成化妆品。
2.2 橄榄挥发性成分提取工艺
对橄榄挥发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甚少,多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但橄榄中有些低沸点、易氧化物质,在水蒸气蒸馏提取时会发生变化和损失,使提取物品质下降,而且所得成分种类单一,临床疗效大打折扣[10]。
由于目前橄榄制品的制作仍袭用传统的加工工艺,附加值低,已严重影响了企业及种植户栽培橄榄树的积极性。为了促进福州地区橄榄产业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合作共赢,福建省有关部门组织橄榄加工企业、种植专业户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科研单位代表等于2008年10月11日召开了福州地区橄榄产业发展研讨会。从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上提出了成立福州地区橄榄产业发展联合体、加强科教企产学研合作、促进福州地区橄榄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开展福建橄榄中挥发性成分的相关研究,对更好地综合开发利用橄榄资源,充分提升橄榄的经济附加值,增加我省蜜饯橄榄相关企业经济效益,推动橄榄产区农工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业化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且具有极其明显的竞争优势。
[1]中国药典(一部)[S].2010:183-185.
[2]范敏,宋良科,汤昊,等.青果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58-19360.
[3]吴如健,韦晓霞,潘少林,等.福建省橄榄种质资源圃的建立[J].福建果树,2009(3):1-5.
[4]谭穗懿,杨旭锐,杨洁,等.青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8,31(6):842-844.
[5]庚星,郑民实,张鑫,等.青果抗乙肝病毒成分研究[J].解放军广州医高专学报,1997,20(2):84-86.
[6]何志勇,夏文水.中药青果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6):1024-1026.
[7]韦宏,彭维,毛杨梅,等.青果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7):421-447.
[8]林玉芳,陈清西.橄榄功能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158-161.
[9]陆新升,陈仙,杨罗艳.β-榄香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0,8(7):40-43.
[10]李迎春,曾健青.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草药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2000,25(3):59-62.
R284.2
A
1007-8517(2011)18-0046-01
2011.07.24)
本课题为福建省科技计划基本专项(项目编号2010R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