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祛痰十法
2011-02-11刘耀东孙丽萍
刘耀东 王 敏 孙丽萍
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平顶山 467000
1 脑中风从谈论治
脑中风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气候巨变,房事劳累等诱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口角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证的脑血管病,其中痰为主要的病理产物。中风从痰论治始于金元大家朱丹溪,其明确指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近代冉雪峰先生说:“中风脑部病变,痰邪最易壅滞,痰不祛,窍不宣——故除痰为宣窍透络捷法。”清代医家张璐明确提出:“凡瘫痪、半身不遂等症,皆伏痰留滞而然——不祛痰邪,病何除愈。”由此可见祛痰之法已成为治疗脑中风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2 祛痰法
2.1 涌吐风痰法 适用于风痰壅盛之急症,痰涎壅盛,阻碍气道,呼吸急迫,阴阳之气难以接续者,因势利导,法以涌土,常用三圣散、瓜蒂散等,此法对于正气旺盛之人尚可,对于素体虚弱、年老体衰之人慎用。
2.2 散风化痰法 适用于外风触痰者,外风入内,风痰入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多用大秦九汤、小续命汤等。
2.3 通下涤痰法 中风之际,风火相煽,痰浊内生,风痰上涌,变证多端,病势危殆,治此证,当以通其大便为要务,大便通,则病愈半矣,多选乘气汤等,对于急性昏迷不能进食的患者,还可以采用敷脐、灌肠等法。
2.4 豁痰开窍法 适用于中风闭症,证见昏迷、失语、二便闭、牙关紧闭;多由内风挟痰浊、淤血闭阻而成,常用醒神开窍法有凉开和温开,凉开法选用至宝丹和安宫牛黄丸,温开法苏合香丸等,多选用麝香、冰片、菖蒲、郁金等。
2.5 清热化痰法 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酿痰火,痰火内积,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濡养,上蒙元神,滞于经络隧窍,致于气血运行不畅,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高热、神昏、谵语、舌黄厚或黄腻、脉滑数或玄滑数等,治疗以清热化痰,多用牛黄、南星、竹沥、远志、黄芩、栀子、黄连等。
2.6 涤痰熄风 多为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终至阴不制阳,肝阳升而无制,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挟痰浊、淤血上冒巅顶,蒙蔽清窍,临床上多见眩晕、头胀、烦躁、易怒、肢麻、震颤、苔后腻、脉玄等,治宜涤痰熄风,多采用镇肝熄风汤、天麻勾藤饮等,常用天麻、勾藤、石决明、代赫石、珍珠等。
2.7 豁痰化淤法 血淤痰凝,脉络淤阻,血流不畅为中风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或有血管内的血栓,或有血管外的血肿,都属于不正常的痰瘀,临床常见脘腹痞满,流涎纳呆,大便不畅,舌苔白腻,脉玄滑,此时应豁痰化淤,可使气顺痰降,气行痰化,扭转乾坤,经典方血府逐瘀汤,常用三七、地龙、水蛭、陈皮、半夏、当归、桃仁、红花、茯苓、南星等。
2.8 补气化痰 气为血帅,气虚推动无力,阳气虚,肺失肃降,脾失转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气不行血则血瘀,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淤、滞由此产生,从而使血行淤滞,导致中风产生。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认为:“若元气一亏,络脉自然空虚,……无气则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故治疗上应补气化痰,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苡仁等。
2.9 行气理痰法 古代医家有“治痰先治气”的名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所以在治疗中风时佐以行气理痰法是非常必要的,方药可选用香附、砂仁、厚朴、木香等;
2.10 搜风化痰法 此法多用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火热渐息,气虚之象显露,风痰流窜,闭阻经络,证见神志呆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喉中痰鸣,宜搜风化痰,祛瘀通络,可用解语丹等。
总之,中风病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痰既为中风病的发病特点,又是中风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临床上要注意做到化痰不伤阴,补阴不恋痰,同时配合现代医学诊疗指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