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验案2则
2011-02-11李薇莫睿
李薇 莫睿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辽宁大连116013)
过敏性紫癜为侵犯皮肤或内脏毛细血管及细小血管的一种过敏性血管炎,临床上以皮肤紫癜而血小板计数正常,常伴关节、胃肠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目前多认为本病是细菌(溶血性链球菌)、病毒、食物或药物所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病。发生过敏性紫癜后,容易出现肠壁水肿、渗出及出血现象。肠壁出血形成的刺激可致肠蠕动亢进,引起肠壁痉挛而出现腹痛。如果腹痛症状突出,或腹痛症状出现早而皮肤紫癜出现迟,临床上可称之为腹型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位于脐周部或下腹部,甚至全腹,腹部症状、体征多与皮肤紫癜同时出现,也可发生于紫癜之前。过敏性紫癜在中医学属“血证”范畴,与中国典籍记载的“肌衄”、“葡萄疫”、“紫斑”相近,其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而迫血妄行;或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血不循经。治疗上多采用祛风散邪、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之法。腹型过敏性紫癜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在其治疗过程中,笔者认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尤为重要。
1 活血化瘀法
王某,男性,58岁。2009年7月4日来诊,腹部疼痛7d,痛如针刺,痛势较剧,恶心未吐,应用镇痛药物无效。查体:神清,精神不振,表情痛苦,闭目懒言,舌质紫暗,脉弦有力,腹平软,中上腹及右上腹均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布满鲜红色和紫暗色出血点。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正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腹痛,瘀血阻滞型。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以失笑散加减: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5g,茜草15g,三七5g(冲入),当归 15g,白芍 20g,香附 15g,延胡索 20g,生地黄 20g,藕节25g。水煎服。3剂后腹痛明显好转,又服5剂腹痛消失。
按:本病是由于瘀血阻于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而溢于脉外,血蓄于腹,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腹痛;脉络瘀阻,血不归经而外溢,停于皮下则见出血点;舌质紫暗、脉弦有力均为血瘀之征象。正如《血证论》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阻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故血瘀为本,出血、疼痛为标,瘀散血止疼痛自消。治疗上选用化瘀止血的药物,如蒲黄、五灵脂、茜草、三七,不选用活血力量较强的药物,以防出血不止;也不单纯选用固涩止血的药物,以防瘀血加重。方中蒲黄、五灵脂均入血分。蒲黄“以清香之气,兼行气分,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瘀滞之痛”(《本草正义》);五灵脂 “其功长于破血行血,故凡瘀血停滞作痛……在所必用”(《本草经疏》)。二药相配,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尤效。藕节味甘涩,性平缓,即能收敛止血,又能消瘀,有止血不留瘀,收敛不恋邪的优点,故加用。
2 清热解毒法
郑某,男性,40岁。5d前饮酒、进食火锅后出现腹部胀痛,身热下痢,口干渴,寐不宁,应用镇痛、退热、消炎药物后上述症状略缓解,1天前进食肉、鸡蛋后出现全腹部剧痛,高热,遂来诊。查体:神清,喘促,精神不振,急性病容,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腹平软,全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身肌肤多处见紫红色瘀点、瘀斑。中医诊断:腹痛,热伤血络型。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方以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15g,黄连10g,黄柏10g,栀子 10g,牡丹皮 15g,白芍 25g,延胡索 20g,生地黄 20g,甘草10g。水煎服。3剂后腹痛、高热好转,上方去黄连、黄柏,改黄芩10g,牡丹皮10g,加水牛角 30g,金银花 30g,紫草 15g,又服 7剂病愈。
按:本病是由于患者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蒸热积蓄,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发腹痛;热邪炽盛,迫血妄行,血溢于肌肤脉络之外,则见瘀点、瘀斑。黄连解毒汤为清泄三焦之火的方剂,集苦寒清热于一体,疗效显著。正如《成方便读》所谓“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由小肠膀胱而出”。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品,此患者平素体健,本次急性起病,故可应用,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过服伤及脾胃。
3 预后指导
因过敏性紫癜多为过敏原引起,极易复发,故嘱患者调畅情志,勿过劳,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注意控制和预防感染,避免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