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温通方治疗雷诺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1-02-11丁海军张良英
丁海军 张良英
(吉林省抚松县中医院 吉林抚松 134500)
雷诺病现代医学特指原发性雷诺现象,临床以阵发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对称性的间歇发白、紫绀和潮红为其主要特点,归属祖国医学“脉痹”范畴。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目前为止尚无特效方法,笔者运用自拟温通方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例均为本院2006年至2008年门诊患者。纳入病例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均符合雷诺病诊断。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均由笔者1人诊断、施治。治疗组40例,男7例,女33例;年龄23~56岁,平均35.7岁;病程0.5~10年,平均3.5年。对照组40例,男8例,女32例;年龄20~63岁,平均34.8岁,病程0.5~11年,平均3.4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雷诺病[1]参照White和Smithwick修订Allen、Brown标准。(1)遇冷或精神紧张时发作;(2)双手对称性受累;(3)脉搏正常;(4)无或仅有浅表指端坏疽;(5)无相应的其他基础病。
1.3 治疗方法
2组治疗期间均告知注意防寒保暖、戒烟、避免外伤,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治疗方案。2组治疗均以3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副反应。(1)对照组:硝苯地平片10mg,1d3次口服。(2)治疗组:自拟温通方治疗。处方:黄芪30g,白术、当归、白芍各20g,鸡血藤15g,桂枝、川芎各10g,肉桂、干姜、地龙、甘草各5g,细辛3g。上方酌加清水,文火煎至5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天1剂。
1.4 疗效观察
(1)观察项目:①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②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症状,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以判断不良反应。(2)疗效评判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者;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2年偶有轻度发作者,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虽有改善,但停药后又经常复发者。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26例(65%),好转11例(2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临床治愈13例(32.5%),好转15例(37.5%),无效12例(30%),总有效率70%。对上述结果做卡方检验,治愈率:χ2值为8.46,P<0.01;总有效率:χ2值为6.65,P<0.01。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治疗过程中5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治疗前后理化检查无明显异常;对照组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低血压,5例出现头痛、面红,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皮疹反应,治疗前后2例肝功能有轻度波动。经统计学处理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低于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雷诺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等尚不能完全明确,病因上可能与寒冷刺激、神经兴奋、免疫功能有关,病理生理上多表现为肢端小动脉痉挛和血液粘滞度增高。临床治疗上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气虚血瘀、阳虚寒盛为本病的主要因素;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虚、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治疗以温阳补气、活血通脉为大法,临床取得令人满意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煎剂明显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造血功能、抗衰老、抗应激等作用,其主要成分黄芪皂苷有扩张血管、降压、强心、提高机体抗缺氧缺血作用;白术煎剂有抗凝、扩张血管、降压等作用,其主要成分白术多糖能增强免疫功能;肉桂对外周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还有很好地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抗缺血、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解热镇痛、降血压的作用;细辛有解热镇痛、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还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机体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的作用;干姜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也有兴奋心肌抗缺氧缺血的作用;当归煎剂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可以抗炎镇痛、抗缺氧,其所含阿魏酸钠能改善外周循环、降低血压;白芍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解热、解痉、扩张血管、耐缺氧;川芎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地龙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综上可见,中医药治疗雷诺病疗效佳、副反应少,值得深入研究。
[1]唐福林.风湿免疫科医师效率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16.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98~2499.
[3]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3~551.
[4]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