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医四诊实施临床辨证护理
2011-02-11崔文凤
崔文凤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存、健康与繁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向来十分重视护理,主张“三分医药七分调理”。正确的诊治和护理必须对疾病的有关情况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中医学的诊法——望、闻、问、切,就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基本方法。其心法要诀:“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何色脉,可以万全”。《黄帝内经》不仅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四诊还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仔细考察,就是说对任何疾病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病人的性情好恶、体质强弱,以及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等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地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给予正确的护理。如《素问·疏五过论》中指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立,众容下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四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凡病人的精神、形态、五官、齿舌、肤色、毛发、唾液、二便等都为望诊所必审;呼吸、气息、嗅味等都为闻诊的必查;居处、职业、生活状况、人事环境以及发病经过都为问诊所必询;脉象、肤表、胸腹、手足等都为切诊所必循。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中医的辨证施护,就是利用四诊方法,分析病情、认清症候,从而了解疾病的真相,确定相应的护理。例如同样是发热的病人,要正确地诊断和护理,就必须通过四诊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调查,在辨证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制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护理工作计划,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我们知道,发热有表热、表寒、表虚、表实的不同,患者也有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发病还有季节、气候、轻重和时间之分,护理方法当然也应随之而变化。如外感邪热,病邪在表,病状多为发热伴有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治疗原则是解表,应服用解表、清热发汗药。在护理上就应该注意避风,切忌冷敷降温;如高热不恶寒,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舌红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则病邪在里。治疗原则是清热,宜服用清热解毒药。在护理上就应该注意通风,但又不能让凉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应多进清凉饮料,饮食宜清凉而富于营养,忌油腻炙烤食品,并应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如因中暑而发高热,则病邪已由表及里,由于暑气通于心则往往出现汗多、气虚等症状,在护理上切忌用冷水擦浴,更不能用冷水或冷水袋降温,也不宜让病人吹风,以防湿邪内遏,冰伏病机,还须严密观察汗液数量和性质,是全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是黏汗还是清冷汗以及有无汗臭等。一般只宜微微出汗,不宜大汗淋漓,以防伤阳过甚,大汗亡阳,年老患者更应注意。如周身出现黏汗,说明病情出现好转。对出汗的病人还应随时拭去身上的汗液,不让湿衣裹身,因暑邪易于夹湿,防止热退藏湿。再如湿热患者,由于病情的先后阶段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护理的方法也随之而异。病初起时,症状多为胸闷不适,舌苔白腻、脉濡,这是湿重于热。在护理上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略高,禁食油腻和冷饮,并多加衣被。中期症见烦躁热盛,口渴自汗,舌苔黄腻,脉数,这是阳盛化燥,热重湿轻。在护理上应注意使室内温度略低,少加衣被并可适当给予清凉饮料等等。
近年来,护理人员将中医四诊应用于临床护理中,辨证施护,提高了护理质量,缩短疗程,总结出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们注意将中医四诊与现代护理学中的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体系,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为辨证施治、辨证施护提供可靠的依据,将护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