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1-02-11杨翔
杨 翔
吉林省通榆县乌兰花中心卫生院,吉林 通榆 137200
任何器官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为多见,它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成,是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治我院最近几年发生的腹外疝患者25例,通过手术治疗15例和非手术治疗10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研究治疗情况,得出结论。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腹外疝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两大因素构成。(1)腹壁强度降低:潜在的腹壁强度降低最常见于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其它象腹白线因发肓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2)腹内压力增高:常见的原因有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 (如包茎和膀胱结石等)、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
1.3 临床表现 腹外疝基本病象是在患处出现一肿块。开始时候肿块可能并不十分明显,仅有疝环处有轻度坠胀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块明显,诊断就容易。
1.4 治疗方法 腹外疝如果不及时处理,疝块可能会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和治疗效果。婴儿腹肌可以随着躯体生长而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的患者禁忌手术,可采用疝带辅之以手法进行复位进行治疗,要注意定期观察,因长期使用疝带可使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少数的疝病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严重的腹外疝要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
2 方法
2.1 症状和身体评估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疝环也称疝门,它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亦即腹壁薄弱点或缺损所在。各种疝通常是以疝环部位作为命名依据,发病时要注意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2.2 辅助检查 腹外疝发病有几种类型,其特点主要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其发病时诊断比较容易,但是很容易和其它多种疾病相混淆,因此一定要注意检查,认真加以鉴别。
2.3 诊断和鉴别 对于一般腹外疝患者在站立、行走、劳动或腹内压骤增时突出,如平卧、休息或用手向腹腔推送时又可回纳到腹腔内,则称易复性疝;而有些腹外疝的内容反复突出,致使囊颈受摩擦而损伤,并产生粘连,使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称为难复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或箝闭性疝;肠管嵌顿或绞窄时,临床上还同时伴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但同时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在手术处理这种疝时,必须把腹腔内有关肠袢牵出检查,以策安全。儿童的疝,因疝环组织一般比较柔软,嵌顿后很少发生绞窄。
2.4 统计学方法 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χ2查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通过两组治疗后的随访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中4例治疗后恢复为优,3例良;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中,12例术后恢复优,2例良,可见手术治疗的优良率(93.3%)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优良率 (70.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 结论
腹外疝患者中以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又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并可进入阴囊。直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而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占腹股沟疝的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腹外疝患者如果发现得早,诊断准确,治疗及时,除少数特殊情况外,通过手术修补并能休养和护理,一般来说对身体并无大碍。
[1]裘法祖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