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酚丁胺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38例疗效观察
2011-06-19严建琼
严建琼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经休息、低盐、洋地黄及利尿剂等治疗后,心衰症状仍存在,也有人规定心功能Ⅲ-Ⅳ级的心衰在近期给予逐步升级的治疗后,症状仍未见改善或恶化者[1]。我科采用多巴酚丁胺与依那普利联合使用治疗难治性心衰,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难治性心衰住院患者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5岁,病程4~25年。心功能按NYHA分类标准,心功能Ⅲ级12例,Ⅳ级26例。
1.2 治疗方法
在给予洋地黄、利尿剂等基础上应用多巴酚丁胺50~75mg加人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滴注速度为2.5~7.5μg/(kg·min),同时给予依那普利5mg,每日2次口服,连用2周,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1.3 评价标准
1.3.1 治疗前后均化验肝、肾功、血糖、血常规、超声心功能 (射血分数、心搏量、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
1.3.2 (1)临床观察指标用NYHA分级。显效:心功能提高2级或以上,EF值提高≥6%或EF值≥50%;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EF值提高3%~5%或EF值等于45% ~49%;无效:心功能无变化或降低,EF值无变化或降低。取有效+显效为治疗总有效率。(2)记录头痛、心悸、乏力、颜面潮红等不良反应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EF、SV、ESV值比较差异显著 (P<0.01),EDV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见表1。按疗效评定标准,多巴酚丁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后显效21例(55.3%),有效12例 (31.6%),无效5例 (13.2%),总有效率为86.8%。
2.2 用药后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血常规等与用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2。不良反应情况,心悸3例,头痛1例,乏力2例,恶心、呕吐2例,皮肤潮红4例。
表1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表1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
表2 治疗前后检验结果比较 ()
表2 治疗前后检验结果比较 ()
?
3 讨论
多巴酚丁胺为拟交感活性的正性肌力药物,可刺激心脏的β1肾上腺受体,并激活腺苷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磷酸腺苷,从而促进Ca2+进入心肌细胞膜,具有选择性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的作用,临床使用可改善心功能,促进心排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另外,该类药物还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心肌供血改善。小剂量多巴胺激动血管多巴胺受体,选择性地扩张肾组织血管,从而改善肾灌注,引起尿量增多和肌酐清除率增高,配合有力的常规治疗使心衰症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2]。
美国是最早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作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的国家[3]。依那普利为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作用比卡托普利强且持久,用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水钠储留,并可促进心肌排血量增加,同时降低左室充盈压,缓解肺瘀血的临床症状,并能同时降低收缩及舒张期室壁张力。不少文章报道长期使用依那普利可改善心肌顺应性,逆转心肌纤维化及心室肥厚,并且无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及负性肌力作用,临床长期使用可延缓或防止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下降,。有学者证实[4],依那普利能降低重度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速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对比患者治疗前后EF、SV、ESV值差异显著,心功能改善明显,治疗总有效率为86.8%。治疗前后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血常规等与用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另外不良反应情况亦较为少见,说明两者联合使用,临床效果肯定,且副作用小,较为安全。
[1]杨玺.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若干研究进展.临床荟萃,1994,11(5):27.
[2]金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1-12.
[3]戴闺柱,黄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2(35):1076.
[4]黄峻.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4):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