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结果误差分析与对策
2011-02-11杨照一
杨照一
吉林省公主岭市妇幼保健院,吉林 公主岭 136100
所谓的误差,是指检测结果与所测样本的实际指标(又称真值)的接近程度。越接近真值的误差越小,其结果的准确性越高。总体来说误差包括允许误差和非允许误差。在实验室里误差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正确地分析检验结果越限误差,对于加强实验管理,减少误差,提高实验诊断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吸取教训的角度,对2000年4月至2010年4月间发生的62次检验误差,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采取了相应对策。
1 误差原因
本科每年为临床提供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虽然绝大多数检测指标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病情,但也存在越限误差,本科在十年中共发生越限误差62次,其中构成检验差错2次,即发出错误报告者,其余均由本科人员把关纠正。
1.1 临床科原因
临床科采送标本造成的越限误差28次,占45.2%,其中技术性失误12次,如给患者输氯化钾、输葡萄糖的同时,抽血测血糖、血钾,病人输液过程中,从同侧肢体抽血,甚至从输液管中取“血”,抽出来的有一半是输进的液体,严重影响检验结果,造成6次检验结果失真。有2次因护士给患者注射酚红量过多,使酚红试验结果超过100%。有2次因标本采集部位不当导致假阴性。
临床科过失原因16次,如有3次因护士抽血贴错患者姓名而险致张冠李戴 (本科在检测中发现纠正)。有2次因留尿计时不准,使结果偏离真实。有4次因抽血量不准确,如ESR测定,按要求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总量为2ml,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对,使结果波动很大。因护士未让患者冲洗会阴,造成5次尿检结果显著波动。精液标本应全量收集于干燥、清洁的容器内,有2次因收集不全或收集在避孕套内使结果严重失真。
1.2 实验者原因
实验者误差34次,占54.8%,其中技术误差7次,如胸腔穿刺液查胆固醇结晶,有2次因经验不足,使红细胞多掩盖而致假阴性,后经老同志稀释标本和用乙酸处理才复检查到。有一次将新型隐球菌误计为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后经细菌室查到该菌方待纠正。有一例晚期梅毒病人血清中抗体过高,致康氏反应出现罕见的前带现象而误报阴性,临床科仍难排除梅毒,要求复检,复检结果与前次相同,第一管有微细颗粒,于是将血清稀释5、10、20倍重测,结果10~20稀释血清呈强阳性反应。由于冷凝集等原因造成血型报错也偶有发生。
实验者过失误差27次,其中因采耳血挤压过重,血中有少许凝丝,吸量不足等原因,导致血象误差12次 (多在复查中纠正),因采错血、编错号、报错单位、做错项目,抄错结果造成失误15次,其中有2次发出了错误报告而定为差错,其余为本科在发报告前纠正。
2 减少误差对策
越限误差既有临床科的原因,更应重视实验者的失误。我们从本科入手,进行整顿,并采取减少误差的对策。
在加强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采取了七条对策:一是统一方法和判定标准,健全操作卡片;二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自控与互控,并与奖惩挂钩;三是购置定值血清,加强室内生化质控;四是利用室间质控反馈信息校正实验;五是坚持核查制度,重点项目双查双签;六是坚持异常结果主动与临床联系和复查;七是举办在职检训班,提高人员技术素质。
对于临床的原因,病人准备和标本采集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病人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为此检验前病人须作适当准备,可减少随机分析误差。病人准备除了特殊检验有专门规定外,一般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目前已公认无能无力、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病人准备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因此复查以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采样为好。采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也是一种误差因素,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浆总蛋白增加5%,胆固醇增加5%,铁增加6%,胆红素增加8%。血气和PH值测定的血液以动脉血为原则,且不可漏气。细菌培养的样品要采用无菌技术,防止污染。血培养应在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要求选择在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对已用药而不能终止的病人,也应在下次用药之前采血,不可边输注抗生素边采血化验。
总之,检验科必须加强与临床联系,经常与护理人员就标本采集问题沟通交流,作好检验标本采集的培训。向临床护理人员提供送检标本采集指南 (或规范)一类书面文件,作为护理人员采集、送检、输送、保存检验标本的依据。与护理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为保证检验分析结果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