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咽部催吐配合辨证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6例

2011-02-11杨文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0期
关键词:关穴俞穴中脘

杨文武

吉林省通榆县中医院,吉林 通榆 137200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为“哕”,是由膈肌痉挛所致。近几年笔者采用咽部催吐配合辨证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收到较好疗效,现将86例呃逆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本组86例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70天。

(2)西医病种统计

脑血管意外25例,占29.07%,心肌梗塞7例,占8.14%,胃肠病 21例,占 24.42%;肝胆病 2例,占2.33%,肿瘤2例,占2.33%;其它29例,占33.72%。

2 治疗方法

(1)咽部催吐法

治疗时先以咽部催吐法止呃。具体方法:令患者取坐位,然后以压舌板压稳舌体,用棉签轻轻刺激咽壁及悬雍垂,使患者产生呕的反射,反复操作3次,一般可立即止呃。如在30分钟至12小时内有复发者,可配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按中医辨证论治施针。

(2)中医辨证分型

针刺颈部夹脊穴,取穴:脊髓颈上部各节段与相应锥体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当,而颈下部节段比序数椎骨约高一个锥体,取C3-C5脊髓节段对应锥体高度的椎旁夹脊穴以及相邻的上、下夹脊穴,即取第2颈椎-第5颈椎左右各4个夹脊穴 (附颈部夹脊穴是指第1颈椎-第7颈椎各棘突下旁开0.5寸,是笔者平时经验用穴)。操作方法:患者端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8㎜×0.25㎜毫针,运用提插与捻转相结合手法斜刺,深度以10~15mm为宜,病程在1个月内用泻法,超过1个月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4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间1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5次1疗程。

胃寒型取内关穴 (双侧)、梁门穴 (双侧)、中脘穴、上脘穴、脾俞穴 (双侧),除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5~1.5寸外,其他得气后,采用强刺激5分钟,不留针。出针后在中脘穴拔火罐,留罐时间约为15分钟,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而定。胃热型取内关穴 (双侧),合谷穴 (双侧)膈俞穴(双侧),足三里穴 (双侧),每个穴位得气后,采用强刺激手法5分钟,不留针。脾胃虚寒型取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胃俞穴 (双侧),脾俞穴 (双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气海穴、关元穴施回旋灸15分钟。胃阴虚型取中脘穴、胃俞穴 (双侧),脾俞穴 (双侧),太溪穴 (双侧),足三里穴 (双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胃俞、脾俞施回旋灸15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痊愈:单以咽部催吐法立即止呃,每日1次,连续治疗2~3天内症状消失者。

显效:用咽部催吐法立即止呃,12小时内复发,仍用咽部催吐止呃法配合辨证针刺治疗2~3天,呃逆完全停止。

有效:用咽部催吐法止呃,12小时内复发,仍用催吐法止呃配合辨证针刺4~7天呃逆止者。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者。

4 治疗结果

用本法治疗期间,停止服用中西药。

其中胃寒型 8例,占 9.30%,胃热型 18例,占20.93%,脾胃虚寒型5例,占5.81%,胃阴虚型10例,占 11.63%。

本组86例中,痊愈44例,占51.1%,显效23例,占26.7%,有效19例,占22.2%,总有效率100%。

5 典型病例

例1,李某,男,42岁,石油公司油库管理处负责人。于2008年12月就诊,主诉:呃逆3年,加剧1周。3年前不明原因的出现呃逆,影响工作、交谈、饮食及休息,非常苦恼。近1周加剧,曾经多家医院治疗,疗效不明显。于2008年12月就诊于我科。症见,呃逆连声不断,呃声响亮,胸闷不舒,口干、二便自调,舌质红,苔黄腻,脑弦数,按上述方法治疗。先单以咽部催吐法立即止呃,8小时后复发,仍用催吐法,亦立即止呃,连续治疗2天,1周内无复发,后期随访,已告痊愈。

例2,刘某,男58岁,农民,1998年10月14日内科以萎缩性胃炎收住院,因胸脘痞满,呃逆1周请我科会诊。查舌质红、苔白、脉弦滑。单以咽部催吐法立即止呃,5小时后复发,仍用催吐法20小时后复发,配合体针,颈部夹脊穴,辨证为胃阴虚,穴取中脘穴,胃俞穴 (双侧),脾俞穴 (双侧),足三里穴 (双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胃俞、脾俞施灸15分钟,连续治疗4天,呃逆完全停止,1周无复发。

6 体会

呃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孪,是一种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出现连续不断的呃声。临床上以发病突然,不能自我控制为其特点,多因饮食生冷或过急、过饱、或吸入寒气,或情志改变而致胃气上逆。目前将本病分为两型:一为中枢性呃逆,系由颅内疾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而造成此种呃逆顽固,治疗困难,疗效较差,另一型则为反射性呃逆,属于功能性,治疗较易,愈后好,很少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与呕吐中枢均在延髓,同时接受大脑皮层控制。本法中,咽部催吐法即是通过主动地刺激呕吐中枢产生兴奋 (新兴奋灶),来抑制呃逆中枢的兴奋(旧兴奋灶),通过中枢神经调节治疗呃逆,故可起到立即止呃的疗效。为增强疗效,故配合体针。膈肌是由膈神经支配,膈神经为一混合神经,是颈丛的一个重要分支,受C3-C5脊髓节段支配。针刺夹脊穴,以神经节支配为根据,结合中医针刺解痉、降低神经兴奋性为原理治疗本病,本病男性患者居多,究其原因,我认为男子阳刚之体,易致气机逆乱,胃气上冲而致呃逆。女子阴柔,血病多,气病少。呃逆继发者多,占约65%左右,说明久病体衰,气机失调,胃气上冲而发本病。内关穴、上脘穴、中脘穴、脾腧穴、胃腧穴、梁门穴、膈腧穴,下过横膈,经上、中、下三焦,呃逆主属三焦之病,病机属多种病因致使膈间之气升降不利。对于顽固性呃逆,治疗1次不能制止的,不能失去信心,要多针几次,以待胃肠功能恢复。

治疗本病,关键在于准确辨证,危重病人慎用强刺激手法。如呃逆发生在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脑血管病急性期,高血压危象病人身上时,当禁用咽部催吐法,以免加重心脑负担,甚至恶化病情,此时宜用针刺疗法,而且手法宜轻柔,配合病因治疗,待气机调畅,冲逆之气下行,呃逆自止,均不可急于求成,酿成它变,昏迷患者不宜治疗,疗效亦不佳。

猜你喜欢

关穴俞穴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内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