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4例

2011-02-11孙凤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0期
关键词:结型压痛附件

孙凤莲

吉林省长白县中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吉林 长白 134400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以病程迁延,反复下腹及腰骶酸痛、白带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月经失调,低热,盆腔包块,性交痛等症状为特点,给广大妇女的工作及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经久难愈。笔者于2006年5月-2008年12月我们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点滴保留灌肠对门诊和住院的慢性盆腔炎患者54例进行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250-255)将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列为观察对象,共54例,均已婚,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1.3岁。其中门诊30例,住院24例,重度患者27例,中度患者16例,轻度患者11例,病程0.5~2年,平均11.5月。其中合并子宫肌瘤者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者4例,宫外孕术后者2例,不孕症者2例。根据病史、妇科检查及B超确诊为慢性盆腔炎者,炎性包块者12例,包块最大7.7cm×7.6 cm×5.6cm,最小4.6cm×4.1cm×4.cm。按上述《指导原则》标准,辨证分两型。瘀毒内结型:低热反复发作,神疲乏力,下腹部胀痛拒按,房事后或者排便后或者经期症状明显,月经量较多,经期延长,白带量多,腰酸痛明显,食欲不振,肛门坠胀,大便不爽,小便黄短少,舌质红苔多黄腻,脉细数。妇检:子宫活动受限,压痛明显,双侧附件增厚,或呈条索状压痛明显。气滞血瘀型:少腹隐痛,腰骶部酸痛明显,早晨症状轻,夜晚症状加重,经期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常伴有不孕,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腻,脉细滑。妇检:子宫后位,活动欠佳,双侧附件增厚有压痛。54例中39例属瘀毒内结型,15例属气滞血瘀型。

2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基本方:党参20g,黄芪30g,红藤30g,败酱草30g,黄柏10g,夏枯草20g,皂刺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生苡仁30g,赤芍20g,白芍10g,当归10g,玄胡20g,碧玉散15g,香附10g,乌药10g,川楝子20g,水煎200ml,1日服2次。瘀毒内结型上方去香附、乌药,气滞血型去蒲公英、紫花地丁。

中药点滴保留灌肠方:红花10 g,草河车20g,血竭10 g,木香10 g,枳壳20g,生薏仁30g,三棱20g,莪术20g,水蛭5g,红藤30g,昆布20g,槟榔15g,丹皮15g,赤芍15g,败酱草30g虎杖20g,没药20g,经浓煎150ml,灌肠前将药液温至38°~41°用14或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2~15cm,缓慢注入药液,每次150ml,保留40分钟以上,每日1次,每月20天。经期停用,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妇检附件无增厚,无压痛,无包块,B超提示盆腔正常。

显效:症状消失,妇检附件增厚明显减轻,无压痛,附件包块明显减小,B超提示附件增厚减轻或包块减少1cm以上。

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妇检附件增厚有所减轻,无压痛,B超提示附件增厚有所减轻或包块稍缩小。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变。

治疗结果:5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经过内服中药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个疗程后,39例瘀毒内结型痊愈7例,显效7例,有效3例;15例气滞血瘀型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4例,有效6例。盆腔炎总有效率94.4%,无效率5.6%,12例盆腔包块者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3例,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者2例痛经消失,1例月经减轻,1例无变化。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属中医的“带下病” “少腹痛”“症瘕”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机不畅,瘀血停滞,日久化毒,结于下焦而成,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目前对盆腔炎的反复发作尚无特效疗法,抗生素治疗在急性期的使用有较好疗效,在慢性阶段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而使患者更容易感染真菌等病原菌。目前研究已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慢性阶段多数没有细菌感染的临床证据。中医疗法根据中医辨证整体观,以症状为主线、参考体征及辅助检查、结合舌苔脉象,从人体整体机能角度出发辨证施以治疗,根据我们的临床所见,临床以瘀毒内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为多,为了施治方便,经过多年临床实际情况,我们总结出自己的基本方,法由症立,故以活血化瘀、解毒散结、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为治疗法则,方由法出,方由药成,瘀毒多由湿热而来,故选用红花、丹参、血竭、三菱、莪术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具有改善组织循环、促进炎性吸收和粘连的松解及包块消散的作用,黄柏、败酱草、红藤、生薏苡仁、草河车、皂角刺清热利湿,湿瘀日久而易酝酿成毒,选蒲公英、紫花地丁、碧玉散,以清热解毒,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其对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玄胡、川楝子、香附、乌药理气止痛,赤芍、白芍缓急止痛。盆腔组织器官容易有粘连,笔者采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配合局部治疗,即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方中三棱、莪术、水蛭、昆布、夏枯草消肿散结,缓解粘连,红藤、败酱草、虎杖、祛湿解毒,槟榔、丹皮、赤芍、没药,化瘀消水肿。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药液经直肠接近病灶局部吸收,能很快发挥作用,既避免了中药对胃肠的刺激,减轻了肝脏负担,又减少了对药力的影响,因此可消散慢性粘连。灌肠对药液的温度应控制在38°~41℃,不可过高或过低,肛管插入,不应过浅或过深,否则将会影响效果。本病的好发年龄为20~45岁,占总病例数的78%,而且常继发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疾病。从临床观察,我们采用内服中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本病,提高盆腔的局部免疫功能,增强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功能,疗效比较满意,同时观察到病程短的治愈率高,故慢性盆腔炎患者及早治疗可尽快痊愈。

猜你喜欢

结型压痛附件
带前放压电水听器噪声建模及低噪声设计方法
附件三:拟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及芷冰芍冲剂治疗津亏热结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清湿止痛汤联合奥硝唑、头孢硫脒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关于TSG 07——2019附件M与TSG Z0004——2007内容的对照
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应用电路设计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