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70例
2011-02-11王艳霞
王艳霞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枣庄277100)
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笔者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结合中医关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辨证要点制订:主要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伴随症状为月经量少,色黯有块;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甚则厥冷;恶心呕吐、腰部酸痛或肛门坠胀;舌黯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其中主要症状必备,伴随症状具备2项,B超示盆腔检查无异常所见或妇科检查(未婚可行肛查)无阳性体征即可确诊。其中未婚60例,已婚10例(均已婚未育);年龄12~20岁者55例,21~25岁者15例,平均15岁;病程1~10年,平均3.80年。
1.2 治疗方法 (1)艾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双侧子宫穴、中极穴常规消毒后放置带孔之姜片,其上置莲子大小艾柱,每穴灸8~15壮,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2)中药治疗。予少腹逐瘀汤:小茴香 10g,乌药 15g,干姜 10g,延胡索 10g,没药 10g,川芎 10g,五灵脂(炒)10g,当归 15g,肉桂 10g,生蒲黄 10g(包),赤芍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于月经来潮前3~4d开始,早晚温服;月经来潮,再按原方服3剂,为1疗程。服中药期间不加服其他止痛药,治疗3个疗程。恶心呕吐加吴茱萸、半夏;小腹坠胀连及肛门酌加川楝子;经量少、色黯有块加桃仁、红花;体虚气弱加黄芪、党参;胸闷、两肋胀痛加柴胡、香附,腰骶痛加杜仲、补骨脂。
1.3 疗效标准[2]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消失,停药后3个月未复发。好转:腹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腹痛等症状虽消失,但停药后又有轻度复发。无效:腹痛无缓解,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变。
2 结 果
本组 70例,痊愈 40例,好转 22例,无效 8例,总有效率88.57%。
3 讨 论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6~12个月)开始,30岁以后发生率开始下降。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后开始出现,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72h,疼痛常呈痉挛性,可加重,患者甚至需卧床数小时或数日,严重影响年轻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疼痛集中在下腹正中,有时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等。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由于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状态,痛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原发性痛经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痛经,多数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未婚年轻妇女。往往多数患者都是在疼痛发作时,口服止痛药缓解症状。笔者认为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寒证居多,热证较少,病机多为寒凝气滞血瘀,治疗上多采用温经散寒、行气化瘀止痛法。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凝涩,可使气血阻滞于冲任,不通则痛。治以调理气血,温养胞宫为主。艾灸子宫、中极等穴位,能增强温运气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并可减轻患者对于针刺的恐惧,同时内服王清任之名方少腹逐瘀汤。本方取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方中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没药理气散瘀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五灵脂炒用重在止痛而不伤肾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赤芍既可活血行气,又可养血调经。总观全方,不仅可温经散寒也可活血化瘀止痛,恰对青春期女性寒客冲任,寒凝血滞所引起痛经之病因病机,使寒者温、瘀者祛,寒瘀皆除,痛经自愈。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7-34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