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2011-02-10景玉霞
景玉霞
(河南省登封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病房,河南 登封 452470)
护理人员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为患者做各种护理工作,其职责是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但其本身在执行护理活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如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等,由于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损伤,那么如何防范、减少损伤的发生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 影响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①机械性伤害:物理性损伤中最常见的是机械性伤害,如针头刺伤、被玻璃或刀片割伤等。有研究报道,掰安瓿可导致24%的锐器伤[1],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2]。虽然大多数机械损伤只是浅表的、轻微的皮肤外伤,但因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感染者或被污染的物品,这些损伤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潜在的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健康的因素。②电器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进行抢救,如使用电击除颤或电动吸引器等,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可能出现漏电或短路现象,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③其他: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提高手术的准确率同时,如对其产生的电离幅射保护措施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目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用激光手术的方法,对皮肤、眼球存在光化效应损害。
1.2 化学性因素
医院环境、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垃圾的清理等,需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而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均可产生不良影响,能够引起变态反应疾病、哮喘,甚至导致流产。紫外线等消毒设施,因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吸入过多可引起胸闷、气短、肺水肿等。在配制输液过程,一些特殊药品如化疗药品等,若防护不当会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口腔食入3种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蓄积产生致畸、致癌、骨髓抑制等潜在危险[3]。
1.3 生物性因素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中直接、并且频繁地接触患者及患者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由于手部、眼睛、鼻腔、皮肤等这些暴露部位不易保护,通过皮肤和黏膜暴露传播感染,因此,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
1.4 社会性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紧张的医疗气氛,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目前我国护士配比严重不足,造成日常工作繁重、突发事件多,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周身乏力、胃肠部不适等,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4]。
2 防范措施
2.1 物理性损伤的防范[5]
①锐器损伤的防范:护理人员在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标准的操作规程,按规定戴手套;严格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废弃物,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必要时注射疫苗,并随诊3~6个月。②电器意外伤害的防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电器,定期请专业人员检修手专用线路和电器,以保证设备完好。电器安装在防漏电的安全插座上,减少意外的发生。③置于有电离辐射和激光的环境中,应做到有效防护,合理应用并保持尽可能低水平的照射。
2.2 化学性损伤的防范
有条件的医院应当建立静脉配制中心,对于有毒性和刺激性的药品应当在有防护的情况下,并且由专业人员专门配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化学药品在配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防护性。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防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为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2.3 生物性损伤的防范
护理人员要加强有关传染病知识的,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提高防护意识,对有潜在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同时,洗手是预防细菌感染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2.4 护理人员应当学习国家的法律条文,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恰当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有关职业防护的法律法规,使之有法可依。医院应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及时更新防护设备和用品,并且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减轻工作强度。护理人员本身应加强学习,掌握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树立防护意识,而且还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1]谢红珍,聂军,潘绍山.锐器伤与护士行为、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
[2]韩海英,刘国英.医院卫生员、护理人员刺伤状况的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9):707.
[3]沙永生.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护士的自我防护和管理[J].天津护理,2009,17(4): 233.
[4]李小妹,刘彦君.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困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
[5]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