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心肺复苏的急诊治疗观察
2011-02-10郭豪
郭 豪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天门 43170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用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复循环,呼吸功能,同时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功能完全恢复的一系列急救措施[1]。为此国际复苏联盟和美国心脏病协会于2000年2月制定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指南,2005年初,重新修订了该指南[2],所以CPR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心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75例,成功进行了心肺复苏术。在救治中有所心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75例,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48.4±24.4)岁,其中心肌梗死20例,冠心病15例,病毒性心肌炎16例,心肌病10例,洋地黄药物中毒5例,车祸5例,电击伤2例,CO中毒2例。发生心脏停搏到出院时间为20min~10d,抢救中心心电除颤1~6次。
1.2 治疗
1.2.1 心肺复苏
患者平卧,判断心脏停搏,通畅呼吸道,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或其他异物,10s内气管插管,暴露声带,插入导管过声带时连接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00/分,深度为3~4cm,连接心电监护仪和除颤器,给予体外直流电除颤,保持血压在90~100mmHg/50~70mmHg,建立多条静脉通道,根据情况给予血管加压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必要时给予溶栓药。特殊病患插胃管,保护胃肠功能。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和润化,防止呼吸道堵塞或脱落,根据血气值调整呼吸机参数,吸痰或引流注意无菌操作。
1.2.2 脑复苏
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脑复苏,背部升高30°,托起下颌,防止舌后坠。在通气环境行低温疗法,给予快速甘露醇滴注,另外给予地塞米松和速尿,并维持酸碱平衡,给予纳洛酮,醒脑静等。血压降低时可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提高血容积,也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静脉滴注。
严密观察:观察血压和心电监护,每10min测定记录血压、呼吸、心率、意识、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头反射、眼前庭反射、颈睫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等脑干反射、口渴、表情、面色。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变化。
2 结 果
CPR后,75例患者神智清晰,心肺脑复苏成功,其中50例患者生活能完全自理。
3 讨 论
院外心脏病猝死发生率为36~128/10万人,其中86 %患者接受了CPR,复苏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占48%[1,2]。心脏停搏的救治成功率是由多而复杂的因素影响的。
3.1 选用血管加压素的原因
业内对CPR时选择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有争议[3],我们认为,与肾上腺素比,血管加压素能更好的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增加脑组织的供氧,改善复苏和神经功能,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3.2 抗心律失常药的选择
一般选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有研究证实[4],胺碘酮应作为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但不建议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利多卡因,因利多卡因会在降低室颤,减弱心肌收缩力,增加病死率。
3.3 溶栓的必要性
有文献报道,约有70%的院外猝死者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大面积肺栓塞[5],溶栓剂能够改善心脏停搏时的微循环灌流,尤其大脑的灌流,提高脑组织对于缺血的耐受。
3.4 低温处理
低温疗法可改善猝死者的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恢复。体温每升高1℃,脑代谢率增加8%,CPR后体温过高会增加大脑耗氧量,每降1℃,脑体积缩小1/3,因此降温具有重大临床意义[6]。猝死复苏后昏迷患者的体温控制32~34℃持续12~24h。持续低温24h后,复温速度低于15min不得升温超过0.25℃。特殊情况用冰帽,冰袋放置病患头部和颈部周围,或静脉注射4℃生理盐水,同时观察低温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感染、凝血障碍、高血糖等[4]。
3.5 电除颤
心脏停搏常见室颤性心律失常,电除颤的效果最好,但除颤电量对心肌有一定损害,所以严格要求除颤的输出电量,一般200~300J,同时应用心肌细胞保护剂和加镁极化液。
3.6 对抢救时间的体会
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最近有研究显示,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心脏可耐受15~20min,脑可耐受22min完全缺血,心脏停搏患者5min后神经学恢复的限制可能延长至10~20min后仍然可以在组织和功能上恢复,本文的病患开始昏迷的时间平均为15min,CPR结果显示较为满意,与文献结果相似[5]。在抢救过程中,抢救时间超过30min,心电监护显示直线或细颤波,也未放弃,医护人员仍然轮流完成按压通气。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可以使心脏和肺在一定程度维持功能,使呼吸中枢供氧和供血维持。我们遇到2例昏迷者就是在30min 后的体外心脏按压挽回生命的。
3.7 其他
静脉注射时不应用葡萄糖注射液,而采用生理盐水,因为内源性肾上腺素作用,机体的葡萄糖含量较高,缺氧情况下葡萄糖转化为乳糖,过高的血糖会增加酸中毒。CPR过程会发生酸碱失调,产生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并依据血清电解质的监测纠正电解质紊乱,可防止高钾或低钾对于心功能不良影响。
密切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呼气末CO2含量,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控制PaCO2在35~45 mmHg范围内,可以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过高使脑血管扩张,进而颅内压升高,过低脑血管收缩,加重脑缺血[6]。
有研究认为抽搐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的预后呈负相关[7],但我们的实践认为抽搐与预后无关。
[1]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85.
[2]Yannopolous D,Mcknite S,Aufderheide TP,et al.Effects of incomplete chest wall decompress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coronary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s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05,64(3):363-372.
[3]景炳文,王一镗.心肺复苏救治中争议问题的商榷[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212-214.
[4]Bernard SA,Gray TW,Buist MD,et al.Treatm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J.N Engl J Med],2002,346(8):557-563.
[5]王立祥,程显声.应重视超长心肺复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95-196.
[6]倪海滨,刘汉,张静.心肺脑复苏规则新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94-96.
[7]李焰,刘凤丽.心肺复苏后脑损害昏迷转归的早期观察与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6):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