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评估的探讨
2011-02-10段冬伟回雪妍
段冬伟 梁 娜 杨 柳 回雪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自从开展血液透析以来,尿毒症患者长期生存成为可能,为了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做到透析充分,即保证患者体内毒素的有效清除和水、电解质平衡[1]。血液透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临床上以干体质量为标准(也称目标体质量),干体质量是指患者无水肿、组织间隙和血管内水分滞留状态下、液体平衡时的体质量,也就是血液透析结束时希望达到的体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自1998至2010年共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12例,其中男331例,女281例,总透析次数27495次。按透析质量,即是否达到透析干体质量,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65例,占92.3%。该组患者透析充分,透析后均能达到目标脱水量,能够准确评估干体质量。B组患者47例,占7.7%,该组患者透析不规律,每次透析间隔时间过长,体质量增长过多,透析不充分,影响干体质量评估的准确性,有水、钠潴留的危险存在。1.2 干体质量的测定方法
1.2.1 放射学评估
透析后肺门血管宽度、心脏横径缩小,心胸比<50%。
1.2.2 超声波评估
超声波检查下腔静脉直径,计算下腔静脉直径和体表面积比,如果比值>11.5mm/m2,提示水负荷过多,如比值<8mm/m2,则提示容量不足[2]。
1.2.3 临床评估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皮肤水肿或干燥,有无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及有无直立性低血压等,透析过程患者有无低血压反应,是否出现肌肉抽搐,血液透析后血压控制在16.0~18.6/9.3~10.6kPa。以上方法虽然各有利弊,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采用临床评估法。
2 结 果
A组患者达到规律透析,每周3次,每次4h,治疗后均能达到透析干体质量,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且生活自理,平卧时无呼吸困难,血压稳定并得到良好控制(<140/90mmHg),无心力衰竭,无肝大,无下肢水肿,无胸腔积液和腹水,心胸比例正常,达到心理康复,回归社会。B组患者因经济及其它原因未能达到规律透析,两次透析之间体质量增加超过体质量的5%,即影响干体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又不能保证透析充分性。且患者存在水潴留性高血压,透析过程中易出现失衡性低血压、呕吐、肌肉痉挛等。持续的容量负荷过重,增加了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 讨 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尿毒症毒素和足够的水分(达到干体质量),充分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状态。标准的血液透析处方对水的清除源自于干体质量的评估,理论上应低于生理情况下的体质量,但是临床上干体质量的评估是比较困难的。透析不单是消除多余的水分,还要使细胞内、外水分达到平衡,使细胞内和腔隙内不存多余的水分。
3.1 透析治疗不确定干体质量,脱水是盲目的。因此,干体质量是医护人员确定超滤量,选择透析器和确定透析时间的依据。
3.2 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可能是:低估了干体质量而引起超滤量过多;或者是超滤率过高,以至于过多的组织间液不能及时被吸收入血。为了减少血液透析中的不良反应,应告诉患者,两次透析之间体质量增加最好不超过体质量的5%[3]。
3.3 干体质量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透析改善了患者的食欲和营养,干体质量将增加,当患者处于营养失调、盐和水负荷过重但无水肿时,干体质量问题会较早发生而且复杂。所以,干体质量应每月测定一次,随时注意修正。
血液透析的目标是尽最大可能达到内环境正常化,保证身体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作为血液透析中心的医护人员,不仅要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还应注意掌握患者的干体质量的变化情况,随着患者的食欲和营养状况的改变及时修正干体质量值,使患者的生存率和存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尽量达到生存的最佳状态。
[1]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6.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9.
[3]王质刚.透析手册[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