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2011-02-10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4期
关键词:口腔癌危险性饮酒

曹 婷

(山东济宁口腔医院,山东 济宁272000)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口腔癌所指的解剖部位是指颊黏膜、上下龈、硬腭、舌和口底[1]。口腔癌比其他部位的癌易转移,术后易造成毁容,使患者心理负担重而精神痛苦。但口腔癌是可以预防的,通过预防远离癌肿。

1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1.1 生活方式

1.1.1 吸烟

烟草与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主要是烟草特异性亚硝基盐,其中亚硝基去甲烟碱和甲基—亚硝基—吡啶基—丁酮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吸烟时有害物质侵入上皮,破坏上皮细胞功能,引起肌体分子机构的变化而致病。不同地区和民族吸烟方式是不同的。吸烟方式主要有纸烟、烟斗、雪茄、倒吸烟、嚼烟、鼻烟等。口腔癌的发病部位与吸烟方式有关,如在印度、撒丁岛、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一些人把燃烧的烟头放入口腔倒吸,女性甚多,故其中一些人患有腭部白斑和腭癌。吸纸烟的发病部位多在舌与口底,吸烟斗的发病部位多在唇部。口腔癌的发病与吸烟数量有关,假设不吸烟危险度是1,每天吸10~19支危险度上升为6.0,20支以上为7.7,40支以上危险度高达12.4。吸烟斗数量在25kg以上危险度是吸烟少的5倍。咀嚼烟草对口腔黏膜的损害最初是从英国开夏矿区的矿工中观察到的。25名口腔黏膜有白斑前期病变的矿工,继续嚼烟草5年后,均发展成鳞状上皮癌。美国学者随访15年,挪威学者随访12年,发现吸鼻烟比不吸鼻烟者患口腔癌的危险性高2~3倍,患口腔癌的危险性与吸烟时间长短、吸入量、受刺激部位有关,而不吸烟人群很少发生口腔癌。根据1996年美国预防与疾控中心报道美国75%的口腔癌和咽癌患者,是吸烟和嚼烟草所致。

1.1.2 嚼摈榔

口腔癌发生与嚼摈榔时间成正比。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颊部,患颊癌的危险性是不嚼摈榔的7倍。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加坡等地区均有嚼摈榔的习惯。如孟买口腔癌患者中,85%有嚼摈榔史。1985至1987年湖南湘潭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嚼摈榔习惯的人群中,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病率为30.3%,并存口腔癌4例。各地区摈榔块的制作是不同的,一般由摈榔叶、槟榔仔、熟石灰和烟草构成。目前对摈榔和香料的有害成份尚不清楚,但摈榔块中的烟草、石灰对口腔黏膜的损害是已知的。

1.1.3 饮酒

长期积累的临床资料表明饮酒与口腔癌的发生是正比关系。Garaner对189例口腔癌患者调查,94%的患者饮酒。Wynder等发现33%的口腔癌患者有每天饮酒习惯,其酒精含量超过155.5g。饮酒主要增加舌与口底癌的危险性,酒与舌、口底黏膜反复接触,引起黏膜烧伤并增加对致癌物质的吸收。酒精的致癌性除局部影响,还有全身方面的影响。饮酒和吸烟或饮酒和口腔卫生差,二者有协同作用,都会增加口腔癌的危险性。饮酒加吸烟口腔癌危险性增加2.5倍。Mashberg研究证明饮酒比吸烟的危险性增加的趋势高,双倍饮酒比双吸烟口腔癌的危险性高。口腔癌治疗后,吸烟和饮酒的患者复发率高。

1.1.4 营养

维生素缺乏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很多口腔癌患者的排泄物中维生素B的含量很少,76.2%的口腔癌患者血清检查发现维生素A含量很低。印度的Teavancore地区的居民中,口腔癌患病率非常高,据调查发现该地区的主食是稻米与木薯粉中十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A。舌癌患者中,25%~45%有缺乏性贫血,缺铁使舌乳头剥脱增加舌黏膜癌变的敏感性。

1.2 环境因素

光辐射(波长320~400nm)是引起皮炎的主要原因。长期强烈光照也是唇红部癌的原因之一,多发生在下唇。美国患下唇鳞癌的患者多是男性白种人中农民与水手,生活在美国南部。黑种人中发生很少,因为黑色素阻碍紫外线。核辐射对人与动物均有诱发癌的作用,是由阿发、白塔、伽马射线对人体易感细胞的作用。常见白血病和淋巴瘤放射治疗后的患者,易引起黏膜表皮样癌和唾液腺癌。空气污染也是致病因素,高度工业化所造成的煤烟污染,纺织工业中纤维刺激。英国两个主要的纺织工业区(西北部棉区和西约克郡毛制品区)发现女性口腔癌病例多,无其他诱发因素。

1.3 生物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尖锐牙尖和不良修复体的长期刺激,是口腔癌发生的原因之一,这是一种慢性反复刺激和感染的诱发过程。病毒与癌之间的关系复杂。1983年Syrjonen首次提出口腔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病原学,因口腔鳞癌的形态表现与HPV感染后三种类型相关(内陷、乳头状、扁平疣)。此后Loning和Devilliers等证明在部分鳞癌中,HPV抗原阳性,同时还从白斑中发现抗原阳性。因此一些学者认为HPV是部分癌前病变和口腔鳞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口腔癌的发生与梅毒有关,Martin发现24%梅毒患者有口腔癌。在印度梅毒患者中,晚期合并颊癌的有11%、13.2%、18%不同情况的报道。18%黑种人梅毒患者中有口腔癌。口腔癌的治病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与遗传、机体易感性、种族等都有关系。

2 口腔癌的预防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口腔癌早期预防与早发现在治疗上的重要性。其预防的含义包括预防口腔癌的发生;预防对临近组织的损害;预防口腔癌的转移;预防因口腔癌丧失生命。

2.1 减少致病因素

避免吸烟、饮酒和嚼摈榔。大量研究表明在治病因素中,烟草是最大的癌症诱发物。因此我国口腔癌的一级预防应着重从吸烟与饮酒的危害性方面进行教育,不要染上吸烟饮酒习惯;已吸烟者最好戒烟,如不能戒烟尽量少吸。印度的一级预防实施后,明显的减少了用烟量,结果口腔黏膜白斑的逆转率很高。此外还应立法,限制生产、进口、产品销售和使用。让人们认识用烟对健康的危害,提高烟草价格与税收,改变产品,减少焦油、尼古丁和其他致癌物质含量等措施。酒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口腔、咽、喉与食管癌上。酒精含量愈高,致癌危险性就高。1981年有学者报道饮啤酒和葡萄酒致癌的危险性并不比烈性酒少,因啤酒饮量大,酒精含量就高。避免嚼摈榔,摈榔中含有烟草和石灰。注意对光辐射的防护,避免长时间直接光照。平衡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提高维生素A、B、E和微量元素硒的摄入量。不饮过热的饮料,不食过热食品,避免刺激口腔黏膜组织。避免外界刺激,及时调磨义齿锐利边缘,防止对软组织的摩擦、压迫和创伤。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拔出残根和残冠,及时调磨锐利牙尖,避免反复咬颊咬舌。提高公众对口腔癌警告标志认识,及早就医。口腔癌警告标志[2]:①口腔内的溃疡2周以上尚未愈合的。②口腔黏膜有白色、红色和发暗的斑。③口腔与颈部有不正常的肿胀和淋巴结肿大。④口腔内有反复不明原因出血。⑤面部、口腔、咽部与颈部有不明原因的麻木和疼痛。有以上情况者,要及时去医院系统检查。

2.2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检查是为了提高早期治疗率。如果癌瘤在2cm且无转移,可以增加5年生存率;癌瘤在2cm以下,5年生存率提高2倍;癌瘤1cm或以下,5年生存率提高3倍。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口腔癌的病死率十分有意义。对40岁以上长期吸烟,吸烟量在20支以上者,既吸烟又有饮酒习惯者,因烟酒刺激口腔已有白斑的患者,以及长期嚼摈榔者,除了请医师定期进行口腔保健外,要使他们学会自我检查,以便早就医。自我检查方法为[2]:在充足的照明下,面对镜子:①对头颈部进行对称性观察,注意皮肤颜色的变化。②用食指触摸面部,如有颜色变化、触疼或肿块、疣痣增大,两周内就医检查。③触摸颈部,从耳根至锁骨,注意疼痛与肿块。检查左右颈部。④上下唇:先翻开下唇,观察唇红部和唇内侧黏膜,用食指和拇指从内向外,从左向右触摸下唇。对上唇做同样检查,触摸是否有肿块,观察是否有创伤。⑤牙龈与颊部:用食指拉开颊部,观察牙龈并用食指和拇指夹住颊部触摸。⑥舌与口底:伸出舌,观察舌的颜色与质地,用消毒纱布包住舌尖部,把舌拉向左或右观察舌的边缘是否正常。用食指与拇指触摸舌体,注意是否有异常肿块。检查口底需用舌舔上腭部,以观察颜色与形态的变化,然后用食指触摸口底。⑦上腭部,对上腭部检查需用牙刷柄压住舌,头略后仰,观察软腭与硬腭的颜色与形态。

2.3 防止环境污染

无论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应注意污染问题,采取吸烟区与非吸烟区分开的措施。在密闭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如医院、剧院、商店、饭店等地方。同时应注意核辐射的污染。当前对口腔癌的致病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预防口腔癌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做好口腔癌的预防工作将会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癌列入公共卫生重点项目之一。世界各地正在为攻克癌症做着不懈的努力。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控制癌症的发生。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6.

[2]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4.

猜你喜欢

口腔癌危险性饮酒
《适量饮酒》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危险性感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与猫狗共饮酒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