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
2011-02-10姚建英
姚建英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1 感染因素
1.1 客观因素
1.1.1 急诊中外伤患者,伤口上多有污物,如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伤口污染。
1.1.2 患者的原发性感染因素
由于急诊患者的全身状况大都很差,抵抗力大大降低,就使寄生在身体里的致病菌趁虚而入导致感染加重。
1.1.3 气管插管的潜在感染因素
①无菌导管在经过口腔时被污染,加大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②为争取时间,及时抢救病员生命,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1.4 使用呼吸机的潜在感染因素
危重患者呼吸衰竭时的主要抢救措施就是使用呼吸机,但由于危重患者往往全身状况差,机体的抗病能力不强,易导致感染的发生,而呼吸机的使用更增加了感染的概率。
1.1.5 吸引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潜在的感染因素
在抢救过程中,为了缓解某些危急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如黏痰造成的呼吸不畅,口唇发绀等,吸引器是必不可少的抢救措施。但由于操作时的匆忙,消毒工作不完善,污染的吸引器和潮湿的储存瓶可为细菌繁殖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因素。
1.1.6 氧气湿化瓶使用的潜在感染因素
呼吸衰竭患者抢救过程中,吸氧是首要治疗措施,而吸入治疗的重要装置就是氧气湿化瓶,它可以湿化氧气,保护呼吸道黏膜,提高氧疗效果。一旦氧气湿化瓶被污染,首先导致湿化液污染,随之产生的细菌性的气溶胶会被吸入到患者的呼吸道,增加了呼吸道的感染。
1.1.7 静脉插管的潜在感染因素
急诊救治中,静脉插管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由于插管的部位的深浅、导管的材质好坏、操作技术的熟练是否、留置时间的长短及导管护理得当与否等都与患者是否感染有关,因此静脉插管虽可以救治患者,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危险性。其中,静脉插管的主要感染因素是插管部位的细菌导致的输液接口及辅料的污染。
1.1.8 导尿管的在使用过程中的潜在感染因素
对于导尿感染的控制,大都注重于集尿袋的更换频率和导尿管的更换时间,而忽略了更换集尿袋时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的消毒,使细菌易通过接口处进入导尿管,引起逆行感染。
1.2 主观因素
1.2.1 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薄,不能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等。
1.2.2 医护人员的手接触创面,感染伤口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如果缺乏消毒隔离观念,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
1.2.3 急诊室的空气、地面、桌面等消毒不严,会造成交叉感染。
1.3 心理因素
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大多病员都会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易激惹,不配合治疗。严重者会并发精神障碍及应激性疾病,加重了临床症状和降低了自身免疫力,易发生内源性感染。
2 讨 论
急诊抢救的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伴有意识障碍,甚至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因此在抢救过程中,气管插管、导尿、深静脉置管等紧急抢救措施应积极采用,而此时患者全身状况差,免疫力低,抗病能力差,易导致感染的发生[1]。但由于抢救时间紧迫,挽留患者的性命是主要目的,往往忽视了继发感染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急诊患者继发感染率的增高及影响抢救的成功率[2]。其中呼吸道感染在院内继发感染中占主要部分。院内继发感染的感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抢救时间紧迫,抢救紧急措施多而仓促,消毒不严格,创造了感染的机会;②急诊人员的流动性大,就诊的环境差,空气易受污染,以及抢救过程中操作的不严密谨慎,造成了感染的潜在因素;③患者就诊时往往病情危急,病因未明确,或伴有意识障碍,而救治工作一般在相关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已经展开,此时患者的免疫力低,抗病能力差,呼吸道清除能力下降,口咽部的细菌易进入肺部引发感染。呼吸机的使用会导致口咽部的细菌更多的进入肺部,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对疾病的预后影响较大。已有报道证实了呼吸机引发的肺炎是一般人的21倍。因此,感染已是急诊人员抢救患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ICU调查报道,国外文献也表明阻碍成功抢救危重患者的因素中,感染是主要因素。在紧张而忙碌的抢救过程中,虽然潜在感染因素较多,但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救治患者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改善医疗条件,提高自身操作技术,强化无菌操作理念,避免引起感染的不必要因素,减少感染概率,提高抢救的生存率,积极挽救患者的生命。
[1]徐兴华.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14(5):51-52.
[2]颜芹君.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0,8(27):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