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
2011-02-10孙立娟
孙立娟
中药注射剂是现代中医药创新取得的成果,已成为临床疾病特别是急性危重症病例治疗的独特手段。近年来,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资料表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高居首位。鉴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下面对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对相关的过敏反应检测技术作一介绍。
1 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类型
Ⅰ型过敏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最常引起的一类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可迅速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腹痛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一般认为中药注射剂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进入特应性个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与IgE结合,沉积在相应的器官或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一系列过敏症状。多见于鱼腥草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双黄连制剂等中药注射剂。
Ⅱ型过敏反应:中药分子进入机体后,附着于细胞膜上,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在细胞膜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胞破坏。药物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是该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结果。
Ⅲ型过敏反应:中药分子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当抗原抗体两者呈一定比例时,则在体液中形成不易被吞噬的中等大小的复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即可沉积于组织的血管基底膜上,导致相应组织的损伤,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和肺炎等。
Ⅳ型过敏反应:中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当同一药物抗原再次接触已致敏的淋巴细胞,可激发致敏淋巴细胞释放介质而导致组织损伤。这类反应没有抗体参与,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后24 h或更长时间才出现临床表现。药疹、接触性皮炎等属此类过敏反应。
2 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2.1 中药提取工艺不够完善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提取工艺还不够完善,对非药用成分不能完全去除,导致混有部分杂质及植物蛋白。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是有效成分本身,也可能是混入制剂中的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
2.2 中药剂型的多样化 中药注射剂比口服剂型更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改变给药途径后,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也随之改变,半抗原类物质可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导致过敏反应增多。
2.3 中药质量标准门槛过低 部分中药注射剂特别是早期收载于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的注射剂,其质量标准门槛过低,基本没有过敏反应检查等项目,有的甚至连热原、异常毒性都未作要求,大大增加了高危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的隐患。
2.4 临床配伍及个体差异 临床上药物配伍注射发生过敏反应较多。可能是注射剂本身微粒较多或药物未完全溶解;中药注射剂的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蛋白质等,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或由于溶剂的极性、pH值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2.5 其他原因 此外,配药或输液过程中的污染、输液的滴速和时间也都与过敏反应有直接关系;特殊人群如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的成人,随意加大注射剂量可增加上述人群出现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3 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检测技术
3.1 直接检测过敏物质 若能确定药品中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则可通过凝胶色谱法、ELISA法等分析技术进行相应的检测,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可通过应用HPLC法检测绿原酸、黄芩苷等杂质的含量以控制过敏物质的量。
3.2 主动皮肤过敏试验 是目前对皮肤接触性药物过敏进行评价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于中药注射剂,要求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实验一般采用家兔等作为受试动物,通过观察药物接触完整皮肤或破损皮肤一段时间后,受试药物组与阴性及阳性对照组动物的皮肤过敏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以此反映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3.3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一般采用大鼠(或豚鼠或小鼠)作为试验对象,先以卵蛋白混悬液或受试中药作为抗原制备抗血清,注射于动物皮内,经过一段时间致敏后,各组动物静脉注入含1%伊文思兰的上述溶液进行攻击,处死动物后,取出致敏各点皮肤,直接测定致蓝斑直径;或剪碎浸泡后在一定波长处测吸光度,作为反应强度的指标,与不注射抗血清的空白组进行比较。已有学者证实该方法比较适合于评价药物半抗原-血浆蛋白复合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3.4 主动过敏反应检查法
3.5 回肠条或气管条收缩试验
3.6 腘窝淋巴结试验
3.7 细胞因子和蛋白检测法
3.8 体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试验
4 结语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特别是过敏反应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相信随着对中药致过敏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必将会对中药致过敏反应的原因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中药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新的过敏反应检查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也将促使更多的中药致过敏反应得到早期发现和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动物实验方法存在着动物使用量较大、检验周期偏长、观察指标不够客观等缺陷,因此,建立一种早期、快速、准确的中药过敏反应检测方法势在必行,这也符合新版中国药典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过敏反应快速检查方法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