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灵枢》关刺法治疗慢性跟腱炎24例
2011-02-10陆永辉
陆永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跟腱炎是跟腱及其周围的筋膜,因劳损、外伤或感染等的刺激而引起的炎症[1]。症状持续时间多于6周发展为慢性跟腱炎[2]。笔者运用《灵枢》关刺法治疗慢性跟腱炎2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4例患者来自于2006年6月至2010年2月德国科隆市墨海姆医院中医门诊部。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36岁;病程6周~4个月,平均2个半月。单足患者18人,双足患者6人,共有30只患足。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运动医学》[3]的有关诊断标准。①跑跳时跟腱疼痛,重者走路时也会疼痛;②跟腱周围变粗,呈梭形变形;③跖屈抗阻痛;④跟腱周围压痛;⑤主动背伸或主动跖屈痛;⑥足尖蹬地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大于6周。
2 治疗方法
体位:取仰卧位,膝关节下垫10 cm枕头,全身放松入静。针具:环球牌毫针,直径0.25 mm,长度40 mm。操作:当在跟腱与内、外踝之间紧贴跟腱侧,以内、外踝一侧或内、外踝左右两侧直刺,针尖尽量抵触及筋,每隔1 cm关刺1针,根据病变范围大小针刺4~10针;针刺深度以20~30 mm为宜;针刺后稍做提插捻转泻法。留针时间30 min,每周治疗2~3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上午8~12时或下午1~4时。治疗2~3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跟腱无压痛,运动前后和运动中无疼痛;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75%以上,跟腱压痛小于25%,运动前后和运动中疼痛小于25%;有效:症状及体征减轻大于50%,跟腱压痛小于50%,运动前后和运动中疼痛小于50%;无效:症状及体征改善小于50%或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24例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其中痊愈10例(41.67%),显效6例(25.00%),有效6例(25.00%),无效2例(8.33%),总有效率91.67%;其中6例双足患者中,3例痊愈,3例显效。因此,所有患足总有效率为93.33%。
4 典型病例
某患,42岁,男性,德国科隆人,于2009年9月18日就诊。患者是一位业余体育爱好者,每周坚持跑步3~4次,每次10~15 km,已坚持5年多。2个月前出现双足跟腱肿胀疼痛,影响跑步锻炼,并且逐渐加重,近2周来走路时也有明显疼痛,西医确诊为跟腱炎,服用抗炎消肿西药2个月没有明显好转而来就诊。查双足皮肤微红,跟腱周围肿胀,跖屈抗阻痛,跟腱周围压痛,足尖蹬地痛。即用上述治疗方法,因为双足肿胀疼痛范围比较大,所以关刺跟腱内、外踝左右两侧各4针。针刺治疗6次后,双足肿胀疼痛明显好转,走路时没有疼痛感,但跑步时还有疼痛,跟腱仍有轻微压痛;2个疗程后,双足跟腱无肿胀疼痛感,跟腱无压痛,症状及体征消失,运动前后和运动中无疼痛,临床痊愈。
5 体会
慢性跟腱炎多发生于爱好跑跳运动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跟腱局部肿胀、疼痛,疼痛在跟腱紧张时加重,患足不敢承重,足尖蹬地时患处疼痛。
“关刺”法首见于《灵枢·官针》篇,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四肢关节部位肌肉的尽端即筋经,多连接于关节,《内经》云:“筋会于节。”此种方法针刺四肢筋肉尽端的关节附近,故名“关刺”。临床可治“筋痹”。跟腱炎属中医“筋痹”范畴,又在踝关节附近,故可用“直刺左右尽筋上”的“关刺”法。针刺当在跟腱与内、外踝之间紧贴跟腱侧,以内、外踝一侧或内、外踝左右两侧直刺,针尖尽量抵触及筋,而不刺伤筋脉,须“慎无出血”。因为跟腱周围无腱鞘,仅有疏松的网状组织称作腱周组织,连接肌腱与其周围的筋膜,其中含有血管以供给肌腱的营养[4]。所以针刺时不可伤及血管,以免出血耗损营气,影响“营血荣筋”作用。研究表明,跟腱在跟骨结节以上2~6 cm范围内血供最差,这恰好解释了这一区域是跟腱损伤的好发部位[2]。所以,每隔1 cm针刺患处跟腱内、外踝一侧或内、外踝左右两侧各1针,关刺4~10针不等,可以起到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增加局部血供,促进组织代谢,利于患处恢复。运用“关刺”法治疗慢性跟腱炎,病程比较短者,临床疗效相对较好,所以患者应该尽早治疗。本病也易复发,患者需要注意平时的预防,避免运动的损伤和寒冷刺激等复发因素的发生。
[1]尚天裕,董福慧.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377-378
[2]王泉巅,亓效勤,雷鸣鸣.跟腱炎研究进展[J].成都医药,2004,30(6):367-369
[3]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55-759
[4]彭深山,刘尚友,车文恕.临床软组织损伤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