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维教授分期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

2011-02-10林国华赵婷婷张家维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颊车阳明面瘫

林国华,李 茜,赵婷婷,张家维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眼睑不能闭合、口角被拉向健侧为主症的一种颅神经常见疾患。本病属于中医“面瘫”、“僻”、“斜”的范畴。张家维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气血痹阻,筋脉弛缓而致。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一》所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本病起病较急,可于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通常在起病1周内开始恢复,大部分病人在2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临床上仍有一部分病人经治疗后仍遗留后遗症状,如瘫痪肌萎缩、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

张家维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40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治疗面瘫具有独特的经验,他根据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不同时期的表现,将其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每获良效。现将张教授分期辨治方法报告如下。

1 急性期(发病至1周左右)

张教授在临床中观察到,急性期内患者常有耳后乳突或下颌部的疼痛或肿胀,并认为这是区分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标志;疼痛或肿胀存在,则患者处在急性期。张教授指出,急性期以外邪入侵、风邪入络为主。《金匮要略》中说:“歪僻不遂,邪在经络。”治疗以祛风驱邪为主。

1.1 针刺治疗

张教授认为急性期患者宜尽早针刺介入进行治疗,从临床来看,越早针刺治疗,效果及预后越好。针刺治疗取穴:患侧的攒竹、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翳风,健侧的合谷,双侧的足通谷。于面部穴位行平补平泻,合谷、足通谷穴行泻法,每间歇10 min运针1次,留针30 min。张教授认为此期主要为风邪入络,邪在卫表,邪中阳明、太阳之脉络,故选穴多以阳明、太阳经为主,针刺宜浅,手法宜轻。

1.2 耳背割治法

针刺后,行耳背割治法。查看患者耳背近耳轮处,常可见明显血管。选取其中1根,搓揉使其充血,消毒局部皮肤,用消毒4号注射针头针尖于血管靠近耳根处垂直纵行划过血管,放血3~5滴,消毒止血后贴上止血贴。每天1次,共行3次治疗即可。张教授认为发病后的1周内可运用此法,此时多风邪初犯,中于经络,经络气血郁滞,病位轻浅,行耳背割治法可起到祛风通络的作用,该法对缩短患者病程有很大帮助。

2 恢复期(发病后1周~2个月)

张教授认为,面瘫患者外受风邪,有其体虚脉络空虚的内因。正如明李梴《医学入门》所谓:“伤风口歪是体虚受风”;清喻嘉所言:“口眼歪斜,血液衰固”。因此在恢复期,治疗上需兼顾体虚这一内因,以扶正驱邪为主。张教授认为面瘫患者的恢复是由上而下的,故首先必须使额纹重现,才有转机,在治疗中必须重视这一点。

2.1 电针治疗

张教授认为恢复期以耳后乳突疼痛消失为主要标志,此时可加入电针治疗。取患侧的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迎香、下关相互透刺,颊车、地仓相互透刺,并分别加电针;另外双侧取足三里,行补法,以补虚扶正,调理气血。电针以疏密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留针30 min。

2.2 灸法

此法主要针对经电针治疗一段时间后目未能闭者、额纹仍未出现者。张教授认为此类患者多为虚证较明显者,因此临床上可结合灸法,激发调补经络之气,通调气机,促进恢复。采用麦粒灸直接灸头维、颊车与厉兑、至阴,两组交替。张教授认为面瘫需注意太阳、阳明同治,颊车、头维与厉兑、至阴分别为阳明、太阳之根结,根结两极同取,加强疏通经络之作用,可促进额纹重现及眼睑的闭合。同时,对于虚证较明显者,亦可结合温针灸足三里,阳明经“多气多血”,温针灸可起调补气血的作用。

2.3 穴位注射

对于恢复期的患者,尤其是经针刺治疗效果不佳,恢复较慢的患者,张教授认为可结合局部穴位注射进行治疗。用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穴位注射。可取患侧的翳风、牵正与双侧风门,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以增强祛风通络的作用。

3 后遗症期(发病2个月以后)

此期患者由于患侧面神经的不同步恢复使某些局部肌肉呈现活动明显障碍或松弛状态。张教授认为此期中医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脉道不利、筋脉失养而致经络松弛。治则主要以调补阳明经气、活血通络为主。

3.1 电针治疗

对于面部肌肉对电刺激反应尚明显的患者,此期可继续电针治疗,但电针波形改为断续波,取穴基本同恢复期。张教授认为断续波能加强刺激,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且加电时须肉眼可见局部肌肉收缩为佳。

3.2 埋线治疗

对于针刺治疗效果不佳或面部肌肉对电刺激反应不明显者,考虑运用埋线疗法。取患侧阳白、太阳、下关、颧髎、颊车、地仓,双侧的曲池、足三里穴;将1~1.5 cm长的000号羊肠线埋植入上述穴位,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张教授认为对电针反应不明显的患者,多为经络气血不足、脉道瘀滞所致,继续电针治疗效果不佳,此时须采用埋线治疗增强局部经气、通调面部脉络,方可恢复。

4 病案举例

5 讨论

张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需把握针灸介入的时机,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特点,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 阳明、太阳同治

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许多医生都注意到从阳明论治的重要性。《内经》就已提出面瘫为阳明经筋松弛所致。《灵枢·经脉》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鼽衄,口唇胗。”因此在治疗面瘫的选穴中大多取阳明经穴。而《灵枢·经筋》中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目眦急,不能卒视。”且又有“太阳主表”之说。因此张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还需从太阳论治,尤其是对额纹消失、眼闭不全者。从根结理论来说,《灵枢·根结》有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张教授指出,太阳根在至阴,结于头维;阳明根在厉兑,结于颊车。而面瘫的恢复顺序先由上部的额部及眼睑开始,面瘫患者需重视额纹的恢复及眼睑的闭合问题,此为治疗之转机,不可忽视。故在根结两极取穴,标本同治。

5.2 针刺时间

张教授认为,早期针刺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急性期的患者来说,可减轻神经的水肿、炎症,其关键在于掌握适量的刺激。在急性期刺激宜轻宜疾,主要目的在于祛风通络、促进面神经水肿的消退及炎症的吸收。而在恢复期,面神经水肿、炎症基本消退,此时应着重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恢复期中需结合电针,并用B族维生素或当归、黄芪针穴注,加强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运用灸法,除了激发经络经气,还取其温补之意。而在后遗症期,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一般恢复较差,且多伴有肌肉的松弛无力。对电刺激反应明显者,说明神经功能尚可,可继续用电针治疗促进恢复。但对于电刺激反应不明显者,尤其是伴有明显面部肌肉松弛无力的,须行穴位埋线增强刺激,恢复面神经对肌肉的控制。

5.3 穴位疲劳

张教授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若在急性期使用多种治疗方法,即使早期效果明显,大多都遗留后遗症,后期治疗效果较差。这里涉及一个穴位疲劳的问题。因此治疗中需谨记治病不能盲目求快,需明白“病去如抽丝”的道理,尤其在急性期不宜在局部进行过度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变化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施治。可精取局部穴位,使用远端取穴,刺激激活经气从而避免穴位疲劳的发生,同时加强针灸的累积效应。

猜你喜欢

颊车阳明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小穴位 大健康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