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
2011-02-10崔方明
崔方明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中医是以中药组成复方的药方实现治疗效果,临床对于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依据中医方剂中的治疗需求而定的,炮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方剂的疗效。本文通过观察探讨中药炮制的方法及其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180例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男98例,女82例,年龄12~71岁,平均5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给予炮制过的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中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炮制方法
1.2.1 药材净制 如:巴戟天,其木心强韧,非药用的部分,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低于巴戟天,同时木心的重量约为全药重量的一半,因此需要除去此部分非药用的部位;马兜铃科植物的马兜铃的全草、根、果实均可入药,全草为天仙藤,用于行气,其根为青木香,用于解毒、消肿、止痛,果实为马兜铃,用于止咳平喘、清肺降气及清肠消痔;紫苏具有解郁宽中且化痰、解表散风寒之功效,其叶具有解鱼蟹毒功效,其梗具有安胎功效,其子具有定喘功效,因此对于想马兜铃和紫苏等此类整株各部分具有不同功效的药材,需要将各部分分开,按照各部分功效入药。
1.2.2 药材切制 将药材切制成饮片,切片尽量均匀,保持长短、厚薄、粒度等相差不大,以减少其在煎煮的过程中出现药用成分溶出率不等的现象。
1.2.3 加热炮制 加热炮制的方法以煅制与炒制的实际应用最多。药物炒制,主要用于提高药效、降低及消除部分有毒中药中的毒性成分、抑制偏性,如:马钱子,内含士的宁,既包含有效成分,也包含毒性成分,应经砂烫、油炸等方法,将其部分毒性成分破坏,达到安全指标;斑蝥,含斑蝥素达30 mg可致死,应对其在85℃开始升华,以米炒的传统制法将其部分有毒成分升华,保证达到安全指标[1]。
1.2.4 辅料制 如:苦寒,多采取酒制,以酒使之达辛热行散功效,缓和其自身苦寒性特,免伤脾胃,寒而不滞,将其清热泻火功效提高;大黄、黄柏,多采取酒制,以达到祛风通络、活血散瘀、活血通络功效;川芎、当归,常以醋制,达到疏肝止痛、引药入肝功效,有效增强其活血止痛的疗效,柴胡,多以盐制,收利尿泻火、补肾固精的功效,能引药下行、增强其滋阴降火的作用,缓和药物的辛燥特性;杜仲、知母,多以姜制,以提高其降逆止呕、祛痰止咳的功效,缓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厚朴、竹茹,多以蜜炙,提高其止咳、补气功效;生地,多以蒸制成熟地,改变其性味及功效;木香,煨制,增强实肠止泻功效[2]。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发生;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极少不良反应发生;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不良反应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43例,有效45例,无效2例,无不良反应案例,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显效42例,有效30例,无效18例,不良反应22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药材净制的目的是将药物中夹杂的非药用部分及其他的杂质等去除,如丹参、黄连等药物中带有的泥沙、土块,需要洗净后方可入药;将药材切成饮片能有效增大其与溶媒的接触面积,提高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避免药材的细粉在煎煮的过程中发生粘锅、糊化,从而减少药效的损失;对药物进行加热炮制,主要是通过用火加热的方法,属于药物炮制中的最早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能明显提高药效;将中药经辅料制后,主要为了改变其毒副作用、作用趋向、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使之最大限度发挥药效。综上所述,中药炮制能明显消除药物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方剂的药效,扩大方剂的适应证,安全可靠性增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曹宏伟.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5):550-552.
[2]杨春云.中药疗效与中药炮制的关系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11,18(5):5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