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24 h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反流诊治中的应用
2011-02-10孙璇张俐王一
孙璇 张俐 王一
小儿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群,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病理性返流伴有症状时称为胃食管返流病(GERD)。至今已有多种诊断GERD的方法,24 h食管pH值监测无论其敏感性还是特异性均为首位,可达90%以上,因此已成为诊断GERD的“金标准”。我院自2009年起开展此项检查,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钡餐确诊为GER的病例,共80例。男46例,女34例;最小年龄32 d,平均年龄5.5岁;其中以反复呕吐为主要症状者58例,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哮喘发作,经多次治疗无明显好转且伴有间歇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感等症状者22例。对经监测为病理性GER的62例患儿均给予胃肠促动力药或联合抑酸药治疗4~8周,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治疗后对反复呕吐组的46例,随访2个月及反复呼吸道症状为主的16例随访半年后予以复查。对照组:为35例无消化道症状并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和肺支气管疾病的健康儿童,男19例,女16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4.9岁。两组患儿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4 h食管pH值监测:用便携式24 hpH值自动记录仪在常态下作24 h食管内pH值监测。监测指标有(1)食管pH<4.0的次数。(2)返流时间≥5 min的次数。(3)最长返流持续时间。(4)总、立位和卧位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率。(5)Boix-Ochoa评分,即(1)-(4)6项观察指标的总积分,采用Boix-Ochoa评分标准综合评分,大于11.99即诊断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监测结束,将记录仪通过数码式多导接卡与IBM计算机相连,采用胃食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80例患儿通过监测确诊为病理性GER者62例,占77.5%;其余18例为生理性GER。58例以反复呕吐为主的患儿中检出病理性GER46例,22例以反复呼吸道病变为主的患儿中检出病理性GER16例。
2.2 病理性GER不同体位时返流的比较 病理性GER卧位时各项返流指标显著大于立位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前后各项返流指标的比较 46例反复呕吐的患儿和16例有呼吸道症状的患儿经胃肠促动力药或联合抑酸药治疗后分别随访2个月和半年并予以复查,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小儿GER的发生与24 h的活动、体位及饮食是密切相关的。病理性胃酸反流与体位有关,本组资料中病理性GER的患儿在卧位时pH<4.0的次数、返流时间≥5 min的次数、最长返流持续时间、总pH<4.0时间百分比均大于立位时,因此,小儿病理性胃酸反流在卧位时严重。最长返流时间、pH值<4的时间百分率与食管酸廓清能力有关,食管酸廓清的功用就在于减少食管黏膜浸泡在酸中的时限。食管廓清包括食管排空和唾液中和,并可能与重力作用有关。当卧位时重力的酸廓清作用不再存在,加上睡眠时唾液分泌几乎停止,食管蠕动亦罕有发生,致使食管酸廓清能力低下,因此卧位时的酸返流更重,同时危害性也更大。
24 h食管pH值监测不仅是诊断GER的有效方法,而且在评估抗反流药物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组资料的54例患儿经胃肠促动力药或联合抑酸药治疗后复查,各项返流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与胃食管吞钡造影及食管内窥镜检查相比,24 h食管pH值监测具有可重复性,克服了上述检查不能对GER进行动态连续观察的局限性,并可以在患儿通过治疗症状好转后重复检查,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判定疗效。
通过对上述80例GER患儿24 h食管pH值监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4 h食管pH值监测这一方法可以在生理状态下对食管内的pH变化进行动态观测及定量分析,以确定有无病理性GER存在,了解GER与症状间的关系,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反流,是目前诊断小儿GERD的理想方法,且对检查者无损伤,绝大多数患儿能耐受,无不良反应,具有可重复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作为评定临床疗效的客观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