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2011-02-10徐向阳
徐向阳
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患病后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們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外、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医学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這是依据老年患者的各項特征所決定的。根据多年来我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后,疗效显著,总结出來与大家共同学习。
1 了解老年患者生理病理学特点
老年患者各脏器、组织生理功能、形态、解剖上发生退行性变,表现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
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2]
2.1 紧张、焦虑、恐惧、悲观 人老退休,闲居在家。儿女们又忙于工作,不能陪伴在身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生病后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死,从精神上产生恐惧感。
2.2 孤独感 由于老年患者丧偶,独居或各种原因所致交往不便心理上产生隔绝感。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
2.3 敏感、猜疑 有些老人稍有不适,就要去医院找专家,经诊断并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
2.4 依赖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适应了在别人照料下的生活,形成了对医务工作者过分依赖。担心回家后该怎么办。
2.5 沮丧和抗药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3 在掌握了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后,要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最终达到身心愉悦、配合治疗、使身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3.1 尊重、理解、关爱老人 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3.2 鼓励和赞扬老人 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调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平衡。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患者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3.3 增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注意修养和语言艺术,减少对老年患者的语言伤害。要创造一个良好优美的语言环境。多询问老人,多关照老人,多理解老人,密切护患关系。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做好出院保健指导,并延伸到社区 对老年患者带回的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等详细交待清楚,以免发生错误。要认真、虚心征求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意见。必要时做电话访谈,家庭访视,密切做好患者出院后回访工作。老年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
总之,我们做心理护理工作后,使老人改变了不良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持了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也提高广大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水平[3]。
[1] 刘晓红.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 孙建平.老年护理学.北京:人卫社,2005.
[3] 李建生.老年护理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