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体会
2011-02-10何嵘
何嵘
在胸科疾病的临床上,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属于良性肿瘤,但也存在癌变的可能,需要引起重视[1]。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32例,现将诊断与治疗体会汇报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51.5岁。病种类别:胸腺瘤12例,畸胎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胸内甲状腺肿瘤3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恶性淋巴瘤1例,淋巴结结核1例。
1.2 症状表现 13例无症状表现,均为例行体检时发现。其余19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部不适、发热、血管受压、上腔静脉阻塞等症状。
1.3 诊断方法 主要诊断依据为胸部X线检查结果,同时详细患者的病史,并结合症状表现及体征情况。当初步诊断结果不能明确时,可以采用CT扫描、超声检查以及核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
1.4 治疗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一经确诊后,均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法。不同的肿瘤类别选择的手术切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中、后纵隔部位的肿瘤作后外侧的切口,在前上纵隔部位的肿瘤作胸骨正中位置的切口,胸内甲状腺肿瘤作颈部的横向切口。手术过程中,尽量争取不破坏肿瘤的包膜,完好无损地切除整个肿瘤组织。如果遇到体积巨大的囊性肿瘤,可将内容物清除一部分,缩减肿瘤的体积再进行切除。当肿瘤在椎旁时,注意及时结扎椎旁的血管,防止因血管引起椎管内出血造成患者瘫痪。
2 结果
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只采取单纯肿瘤切除者23例,占71.88%;扩大切除肿瘤者6例,占18.75%;单纯探查肿瘤2例,占6.25%。本组死亡1例,病死率3.12%。死亡原因为位于胸骨后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体积过大,已侵犯至胸骨,致使术中的出血量过大,且随即采取的止血措施无效。
3 讨论
由于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无特别明显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主要根据胸部X线的诊断结果进行判断。在观察胸部X线平片时应特别留意肿瘤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轮廓边缘等方面的特征,同时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做出可靠的诊断。借助胸部X线以及多角度的透视检查方法,便于察看掌握肿瘤所处的位置、体积大小和具体的形态。透视时,要重点观察肿瘤的钙化、搏动以及是否活动等情况,从而判断肿瘤与周边组织之间的相关情况。在本组资料中,32例通过胸部X线检查结果,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进行诊断。如患者胸部X线平片不明显,则选做了CT扫描、超声检查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方法。术前即以得到确诊28例,误诊4例,确诊率87.5%。误诊原因主要有:一是,肿瘤的位置比较罕见,2例胸腺瘤处于中纵隔的位置,被误诊为淋巴瘤;二是,属于临床少见的肿瘤,2例为上纵隔的支气管囊肿。
原发性纵隔肿瘤一旦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选择手术切口要遵循术野暴露好、生理干扰小、易于扩大的原则[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逐渐推广应用到原发性纵隔肿瘤手术治疗中。在进行微创手术时应当肿瘤类别和所处的部位来决定切口的位置。比如,当甲状腺肿瘤的主体在颈部位置时,就可以在颈部作手术切口。手术过程中,如果肿瘤的体积过大,或者手术切除较难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注意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由于肿瘤长期对气管压迫可导致气管的变窄、位移、软化,一旦拔管将有可能使气管塌陷并造成患者窒息死亡。在处理巨大肿瘤时,不能强求整块切除的原则[3],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破除肿瘤组织,清除一部分组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手术步骤。如果残余肿瘤无法清除可用银夹作标记,以备术后放疗参考。
[1]李平,鲁子仁,王庆安,等.原发性纵隔肿瘤73例诊治体会.山东医药,2006,46(23):79-80.
[2]刘建军.原发性纵隔肿瘤100例诊断及治疗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17(09):157.
[3]张国强,蒋耀光,王如文.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肿瘤,2004,(04):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