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 86例
2011-02-10崔月梅
崔月梅
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03
(2010-10-08收稿 责任编辑 徐春燕)
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能否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密切关系到患者的预后。2008年 9月至 2009年 11月,作者对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男 59例,女 27例;年龄 36~81岁。全部患者行 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均行常规 MRI及 DWI检查。86例中 6 h以内的超急性期 15例,6~72 h的急性期 53例,3~7 d的亚急性期 18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偏盲、共济失调、偏身感觉障碍及不完全运动性失语等症状和体征。86例中 2例有心源性梗死史,34例有脑梗死病史。
1.2 MRI检查方法及图像处理 采用 Siemens 3.0T高场强 MR扫描仪,标准头部 8通道线圈。包括 T1WI(TR 550 ms,TE 14 ms,层厚 5.0 mm,无间隔,视野 230 mm×23 0 mm,矩阵 168×256)、T2WI(TR 4 000 ms,TE 96 ms,层厚 5.0 mm,无间隔,视野 230 mm×230 mm,矩阵 224×256)、轴位 T2-FSE[周期性旋转重叠平行(PROP),TR 5 100 ms,TE 118 ms)]、轴位 T1-FLAIR(TR 3 196 ms,TE 7.9 ms,TI 960 ms)、矢状位 T1-FLAIR(TR 1 750 ms,TE 8.9 ms,TI 920 ms)、轴位 T2-FLAIR(TR 10 002 ms,TE 115 ms,TI 2 300 ms),激励次数均为 1次,层厚 5.0 mm,间隔 1.0 mm,矩阵 512×256,视野 240 mm×240 mm。DWI采用 SE序列的回波平面成像,TR 2 000 ms,TE 73 ms,激励次数 2次,视野 240 mm×240 mm,矩阵 128×512,层厚 6 mm,间隔0.16 mm,扫描时间 20 s。MRI图像处理后,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取病灶中心(ROI=0.2~0.3 mm2)、避开血管和脑沟测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对侧镜像区的 ADC,同时获得 ADC图,计算 rADC(rADC=梗死区 ADC/对侧相应部位ADC×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对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 rADC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86例中病灶位于左基底节区 39例,右基底节区 28例,脑干 9例,小脑 6例,大脑半球 4例。单发梗死灶 80例,多发梗死灶 6例。
2.2 DWI与 T1WI,T2WI及 FLAIR的病灶检出率 86例 DWI检查均发现病灶,检出率为 100%,DWI上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阳性率为 100%,并且 DWI确定的病灶定位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符。15例超急性期患者 T1WI均为等信号,3例在 T2WI及 FLAIR有可疑高信号;6~24 h的 38例急性期患者 T1WI为稍低信号 24例,等低信号 14例,24~72 h的 15例急性期患者T1WI为稍低信号,T2WI及 FLAIR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清晰度低于 DWI;18例亚急性期患者 T1WI表现为较低信号,T2WI及 FLAIR为明显的高信号,清晰度接近 DWI。34例 T2WI显示的部分高信号病灶为陈旧性梗死。
2.3 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的 r ADC比较 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rADC分别为(0.566±0.193)、(0.584±0.131)和 (0.632±0.164),F=3.562,P=0.033。
3 讨论
CT是公认的卒中后首选的检查方法,早期阳性征象少,价值有限,24 h内很难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而常规的 MRI检测到的变化也是血管动力学异常和脑肿胀所致形态学的改变,很难发现超急性期内的梗死灶。该组资料中 86例患者行 DWI检查均发现病灶,而且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15例超急性期患者中只有 3例在 T2WI和FLAIR上有高信号改变,T1WI呈等信号;53例急性期患者 DWI检查均为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与常规的 T2WI及 FLAIR像比较,在 DWI及 ADC图上病灶具有更高的清晰度;18例亚急性病例中,DWI检查呈高信号,ADC图低信号,常规 T2WI及 FLAIR像呈高信号,都有较高的清晰度。这些充分说明DWI对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I。
DWI是公认的评价发病 6 h内缺血性卒中的成像技术,发病 90 min后梗死核心在 DWI即呈高信号[1],持续时间可超过 57 d[2]。在动物实验中阻断大脑中动脉后 30 min DWI即为高信号,并随时间延长,范围逐渐扩大[3]。在 MRI应用中,ADC近似量化弥散速度。脑缺血几分钟后 ADC开始下降,在数小时内达到最低水平,随着缺血的进一步发展,ADC持续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在发病 24 h后ADC逐渐上升,5~10 d达到对照值,DWI出现假性正常化,以后继续上升[4]。ADC值除受不同个体生理因素影响外,同一个体图像还受不同机型、扫描参数及不同层面等因素影响。为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作者采用 rADC来评价病变,结果显示,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的 r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发病时间的延长,rADC有升高的趋势,说明 rADC可应用于脑梗死的分期,但 rADC升高的程度与脑梗死发病时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DWI诊断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为早期溶栓等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依据。
[1]Baird AE,Lovblad KO,Dashe JF,et al.Clinical correlation of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lesion volu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0,10(6):441
[2]Anne G,Blaser OS,Salzman K.Diagnostic imaging:brain[M].Salt Lake City:Amirsys,2004.
[3]童彤,姚振威,冯晓源.正常兔脑多层螺旋CT灌注及MR灌注成像[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1):1
[4]高旭光.卒中病理生理、诊断及其治疗[M].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